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唐·柳宗元)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晨詣超師院讀禪(一作蓮)經(唐·柳宗元)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
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一作遣)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一作語),悟悅心自足。
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遺(一作遣)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
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一作語),悟悅心自足。
評注
《彥周詩話》:
柳柳州詩,東坡云: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若《晨詣超師院讀佛經》詩,即此語是公論也。
《苕溪漁隱叢話》:《詩眼》云:子厚詩尤深遠難識,前賢亦未推重。自老坡發明甚妙,學者方漸知之。……向因讀子厚《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一段至誠潔清之意,參然在前。「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微言異可冥,繕性何由熟?」真妄以盡佛理,言行以薰修,此外亦無詞矣。「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蓋遠過「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予家舊有大松,偶見露洗而霧披,真如洗沐未干,染以翠色,然后知此語能傳造化之妙。「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蓋言因指而見日,遺經而得道,于是終焉。其本末立意遣詞,可謂曲盡其妙,「毫發無遺恨」者也。
《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o木庵詩集序》:柳州《超師院晨起讀禪徑》五言,深入現窟,高出言外。
《唐詩品匯》:劉云:妙處言不可盡,然去淵明尚遠,是唐詩中轉換耳。
《唐詩鏡》:起語往往整策,道人四語景色霮如沐。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曰:不作禪語,卻語入禪,妙,妙。吳山民曰:起清極。「道人」二語幽極,「離言說」三字,是真悟。唐汝詢曰:首二句,如此讀經便非熟人。「真源」四句,得禪理之深者;「道人」四句,語入禪悟,悅心自足,經可無讀矣。
《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言佛家真源作在一無所取,世所逐者皆妄耳;我欲言而悟則治性殊難,偶對晨光,又如有得也。
《王闿運手批唐詩選》:明秀稱題(「道人」四句下)。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1、貝葉書:在貝多樹葉上寫的佛經。
2、冥:暗合;
3、繕:修持。
4、膏沐:本指潤發的油脂。
5、澹然:寧靜狀。
這是一首抒寫感想的抒情詩。詩的內容是抒發了詩人的哲學見解。前半部寫他到禪院讀經,指責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誕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后半部寫他認為佛家的精義與儒家之道有相通之處,但如何修養本性,卻難以精熟。然而,他對禪院的清靜幽雅卻流連玩賞。
2、冥:暗合;
3、繕:修持。
4、膏沐:本指潤發的油脂。
5、澹然:寧靜狀。
這是一首抒寫感想的抒情詩。詩的內容是抒發了詩人的哲學見解。前半部寫他到禪院讀經,指責世人追逐的乃是那些荒誕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經的真正含義。后半部寫他認為佛家的精義與儒家之道有相通之處,但如何修養本性,卻難以精熟。然而,他對禪院的清靜幽雅卻流連玩賞。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鷓鴣天 羊城席上贈智妙吟友(當代·周燕婷)
- 鷓鴣天 美人寫書(清·徐石麒)
- 鷓鴣天 翁廣文席上(宋·趙善括)
- 鷓鴣天 耦耕詞組 秋思(當代·黃萬里)
- 鷓鴣天 胡提舶生日(宋·洪適)
- 鷓鴣天 胥口是范蠡從入五湖處,秋夕覽古有(清·鄭文焯)
- 鷓鴣天 臘冬有寄(當代·周燕婷)
- 鷓鴣天 臘夜(宋·趙長卿)
- 鷓鴣天 腰疾作,眼鏡失(當代·程濱)
- 鷓鴣天 自京至江南作(當代·江南雨)
- 鷓鴣天 自興遠橋過清夏堂(宋·張镃)
- 鷓鴣天 自況(近現代·朱帆)
- 鷓鴣天 自壽(宋·無名氏)
- 鷓鴣天 自壽(當代·黃綺)
- 鷓鴣天 自述(明·高濂)
- 鷓鴣天 舟次富陽(近現代末當代初·徐震堮)
- 鷓鴣天 芋(清·劉琬懷)
- 鷓鴣天 芙蓉(清·沈榛)
- 鷓鴣天 花朝后二日,碧珠、寄儂來訪山樓(近現代·詹安泰)
- 鷓鴣天 花朝祝花(清·胡佩蓀)
- 鷓鴣天 芷町酒后讀余天香詞,蕩氣回腸,不(清末近現代初·汪東)
- 鷓鴣天 苦陰(當代·黃綺)
- 鷓鴣天 茶館內(當代·黃綺)
- 鷓鴣天 荔枝(近現代·朱帆)
- 鷓鴣天 莫贖(當代·黃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