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五言律詩 押支韻
五言律詩 押支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評注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郭云: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馀味。
《唐詩鏡》:起結圓滿,五、六語有姿態,八為躑躅彷徨。
《唐詩歸》:鐘云:虛者難于厚,此及上作(按指《初發曲江溪中》)得之,渾是一片元氣,莫作清松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通篇全以骨力勝,即「滅燭」、「光滿」四字,正盡月之神。用一「憐」字,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
《唐詩成法》:「共」字逗起情人,「怨」字逗起相思。五、六亦是人月合寫,而「憐」、「覺」「滋」、「滿」大有痕跡。七、八仍是說月,說相思,不能超脫,不過挨次說出而已,較射洪、必簡去天淵矣。
《唐詩箋注》:首二句領得妙。「情人」一聯,先就遠人懷念言之,少陵「今夜鄜州月」詩同此筆墨。
《聞鶴軒唐詩讀本》:陳德公先生曰:五、六生凄,極是作意。結意尤為婉曲。三、四一意遞下,又復緊承起二情緒。落句更與三、四相映。
《五七言今體詩鈔》:是五律中《離騷》。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有什么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沈熙乾)
從月出東斗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說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說,可以說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采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誰呢?是屋里燭光太耀眼嗎?于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么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里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有什么可以相贈呢?一無所有,只有滿手的月光。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里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余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沈熙乾)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代答張君祖詩(魏晉·康僧淵)
- 代答新人(元·陳樵)
- 代答詩(南北朝·陳留長公主)
- 代答閨夢還(唐·張若虛)
- 代答高君寫贈老檜圖(元·周霆震)
- 代答(宋·吳芾)
- 代答(宋·楊億)
- 代答(宋·王安石)
- 代答(宋·王禹稱)
- 代答(宋·鄭剛中)
- 代答(宋·鄭剛中)
- 代答(明·王彥泓)
- 代答(民國末當代初·聶紺弩)
- 代簡云松(元末明初·藍仁)
- 代簡別林次中(宋·孔武仲)
- 代簡呈信州李使君(宋·洪炎)
- 代簡呈通理察院(宋·徐積)
- 代簡周干臣廣東參政(明·張以寧)
- 代簡國清老惠梅(宋·曹勛)
- 代簡奉寄三山方時父遇游幾叟明復(宋·王邁)
- 代簡奉寄邱明府(明·陳獻章)
- 代簡寄壁山諸友慈洞硯(宋·馮時行)
- 代簡寄對山狀元(明·湛若水)
- 代簡寄揚州楊孝子锜(明·湛若水)
- 代簡寄段德光舊同館(明·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