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雜曲歌辭 涼州詞(唐·張籍)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雜曲歌辭 涼州詞(唐·張籍)
  押齊韻  
題注:一作涼州詞三首 一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俱跌瓿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唐詩箋要》
寓愴憤納款意。
《唐詩鑒賞辭典》
唐德宗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紀中葉,安西和涼州邊地盡入吐蕃手中,「絲綢之路」向西一段也為吐蕃所占。張籍在涼州詞中表達了他對邊事的憂憤。
詩一開始就寫邊塞城鎮荒涼蕭瑟的氣氛:「邊城暮雨雁飛低。」黃昏時分,邊城陰雨連綿,雁兒在陰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飛,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飛翔,這給人以一種沉重的壓抑感,象征中唐西北邊境并不安寧。詩人抓著鴻雁低飛這一景象下筆,含義深邃,意在言外。遠景寫得陰沉抑郁。近景則相反,富有朝氣:
「蘆筍初生漸欲齊。」
河邊蘆葦發芽似筍,抽枝吐葉,爭著向上生長。近景的色彩鮮明,情調昂揚,和遠景的幽深低沉剛好形成強烈的對照。以上兩句所寫一抑一揚,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襯托,相得益彰。蘆筍的蓬勃生機給邊境帶來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動了:
「無數鈴聲遙過磧。」
看!一列長長的駱駝隊遠遠地走過沙漠,頸上的懸鈴不斷搖動,發出響亮悅耳的聲音,給人以安謐的感覺。詩人以訴之聽覺的鈴聲讓人產生視覺的駱駝隊形象,從而觸發起一種神往的感情,這樣便把聽覺、視覺和意覺彼此溝通起來,寫得異常巧妙,極富創新精神。這就是美學上所說的「通感」手法。但聯系下面一句,這種感情便起了突變。
無數鈴聲意味著很多的駱駝商隊。如今它們走向遙遠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詩人不由懷念起往日「平時安西萬里疆」絲綢之路上和平繁榮的情景。「應馱白練到安西。」在這「蘆筍初生漸欲齊」的溫暖季節里,本應是運載絲綢的商隊「萬里向安西」的最好時候呀!言外之意是說,現在的安西都護府轄境為吐蕃控制,「絲綢之路」早已閉塞阻隔,駱駝商隊再不能到達安西了。句首一「應」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這首《涼州詞》用濃厚的色彩描繪西北邊塞風光,它宛如一幅風景油畫,遠近景的結構,層次分明,明暗的對比強烈。畫面上的空間遼遠,沙漠廣闊,中心展現著一列在緩緩行進的駱駝商隊,詩的思想感情就通過這一駱駝隊的行動方向,集中表現出來,從而收到以一當十、以少勝多,寓虛于實的藝術效果。
(何國治)
   其二(唐·張籍)
  押灰韻
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邊使客行應早,每待平安火到來。
   其三(唐·張籍)
  押尤韻
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評注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周云:刺體,直中有婉。
《唐詩絕句類選》
唐人詠邊塞率道戍役愁苦,不則代邊帥自負,獨此詩有諷刺,有關系。
《唐詩訓解》
將不效力,不嫌直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楊慎列為能品。宗臣曰:圓轉玲瓏。吳山民曰:后二語說得丑殺人。何景明曰:用意深備,使當時將帥聞之,必有赧色。
《全唐風雅》
黃云:譏刺時事而意不淺露,可以風矣。
《刪訂唐詩解》
唐汝詢曰:涼州本明皇所開,而陷于吐蕃六十年,故咎諸將之不能守。吳昌祺曰:盡脫笛、笳等意,亦一快也。
《唐詩別裁》
高常侍亦云:「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高說得憤,此說得婉。
《唐詩箋注》
此篇言邊將安坐居奇,不以立功報主為念,自開元中,王君等先后突葉蕃取涼州,后復陷吐蕃,經今已六十年,邊將空邀主恩,無人出力。言之深切著明。
《唐詩箋要》
比前首更唾罵痛怏。王翰、王之渙二作感喟出以悠揚,是渾然元氣。此則全以激昂之意發之,讀之毛發為豎,令人自服。
《詩境淺說續編》
詩言涼州失陷已六十年矣,而諸將坐擁高牙,都忘敵愾。少陵詩「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與文昌有同慨也。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