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曲歌辭 古別離(唐·聶夷中)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雜曲歌辭 古別離(唐·聶夷中)
押語韻
押語韻
題注:一作古別離
引用典故:臨邛
欲別牽郎衣,問郎游何處?
不恨歸日遲,莫向臨邛去。
不恨歸日遲,莫向臨邛去。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首小詩,情真意蘊,質樸自然。
開頭「欲別」二字,扣題中的「別離」,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認為這個動作是表現不忍分別,雖不能說毫無此意,不過從全詩來看,這一動作顯然是為了配合語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離開人物語言和說話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別」將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靜靜地聽一聽自己的話;就她自己而言,也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流露出一種鄭重而又親昵的情態。這一切當然都是為了增強語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對方的重視。
女主人公一邊牽著郎衣,一邊就開口說話了:「郎今到何處」?在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別之前說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別」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令人費解。但是,要聯系第四句來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心他走到一個「可怕」的去處──「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說而又一直難于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此時此言,看似不得要領,但這個「多余的彎子」,又是多么傳神地畫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亂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開一筆,轉到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遲遲不歸豈非「恨」事!然而她卻偏說「不恨歸來遲」。要體會這個「不恨」,也必須聯系第四句──「莫向臨邛去」。臨邛,即今四川省邛崍縣,也就是漢代司馬相如在客游中,與卓文君相識相戀之處。這里的「臨邛」不必專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到了這樣的地方,對于她來說,豈不更為可恨,更為可怕嗎?可見「不恨歸來遲」,是以「歸來遲」與「臨邛去」比較而言。不是根本上對「歸遲」而不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之謂。這句詩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隱忍著痛苦的真情,是愿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贏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這么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綿綿之心,最后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莫向臨邛去」!以己之情,動人之情,那該是更能打動對方的吧?情深意摯,用心良苦,誠所謂「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襯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領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詩人用這種回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洗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并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出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雋永深厚,耐人尋味。它與「不知移舊愛,何處作新恩」(白居易《怨詞》);「常恐新聲發,坐使故聲殘」(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詩句一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可悲的處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詩用短促的仄聲韻,亦有助于表現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趙其鈞)
開頭「欲別」二字,扣題中的「別離」,也為以下人物的言行點明背景。「牽郎衣」的主語自然是詩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認為這個動作是表現不忍分別,雖不能說毫無此意,不過從全詩來看,這一動作顯然是為了配合語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離開人物語言和說話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牽郎衣」,主要是為了使「欲別」將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靜靜地聽一聽自己的話;就她自己而言,也從這急切、嬌憨的動作中,流露出一種鄭重而又親昵的情態。這一切當然都是為了增強語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對方的重視。
女主人公一邊牽著郎衣,一邊就開口說話了:「郎今到何處」?在一般情況下,千言萬語都該在臨別之前說過了,至少也不會等到「欲別」之際才問「到何處」,這似乎令人費解。但是,要聯系第四句來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處」的問題,而是擔心他走到一個「可怕」的去處──「臨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說而又一直難于啟齒的話。「郎今到何處」,此時此言,看似不得要領,但這個「多余的彎子」,又是多么傳神地畫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亂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開一筆,轉到歸期。按照常情,該是盼郎早歸,遲遲不歸豈非「恨」事!然而她卻偏說「不恨歸來遲」。要體會這個「不恨」,也必須聯系第四句──「莫向臨邛去」。臨邛,即今四川省邛崍縣,也就是漢代司馬相如在客游中,與卓文君相識相戀之處。這里的「臨邛」不必專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覓得新歡之處,到了這樣的地方,對于她來說,豈不更為可恨,更為可怕嗎?可見「不恨歸來遲」,是以「歸來遲」與「臨邛去」比較而言。不是根本上對「歸遲」而不怨,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之謂。這句詩不是反語,也不是矯情,而是真情,是隱忍著痛苦的真情,是愿以兩地相思的痛苦贏得彼此永遠相愛的真情。她先這么真誠地讓一步,獻上一顆深情綿綿之心,最后再道出那難以啟齒的希望和請求──「莫向臨邛去」!以己之情,動人之情,那該是更能打動對方的吧?情深意摯,用心良苦,誠所謂「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
詩的前三句拐彎抹角,都是為了引出、襯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謎底」,才是全詩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領會前三句,咀嚼出全詩的情韻。詩人用這種回環婉曲、欲進先退、搖曳生情的筆觸,洗練而又細膩地刻畫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滿愛情生活的同時又隱含著憂慮不安的心理,并從這個矛盾之中顯示出她的堅貞誠摯、隱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雋永深厚,耐人尋味。它與「不知移舊愛,何處作新恩」(白居易《怨詞》);「常恐新聲發,坐使故聲殘」(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將軍成久別,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詩句一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可悲的處境,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詩用短促的仄聲韻,亦有助于表現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趙其鈞)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微月(當代·陳永正)
- 微月(清末近現代初·鄭孝胥)
- 微王廟(宋·張嵲)
- 微生(清·彭云鴻)
- 微疾(宋·陸游)
- 微病不寐口占四十韻(明·郭之奇)
- 微祿弟有微祿養閒靜之嘲因足成篇(宋·韓淲)
- 微言九首(清末民國初·黃摩西)
- 微詞(明·王彥泓)
- 微醉過山村小塘(當代·陳振家)
- 微雨三首(宋·趙蕃)
- 微雨與友游顧山(當代·顧敏燕)
- 微雨中賞月桂獨酌(宋·陳與義)
- 微雨催春飛紅片片四首(明·郭之奇)
- 微雨入雁山觀老僧巖憩石梁洞(清·王又曾)
- 微雨出城赴南泉憲長草堂之招偶述(明·陸深)
- 微雨午寢夢憩道傍驛舍若在秦蜀間慨然有賦(宋·陸游)
- 微雨后偶成(金末元初·段克己)
- 微雨后風沙大作晚泊臨清(明·黃佐)
- 微雨坐池上作(清·陳熾)
- 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 微雨小飲客至閽人辭以出令追路已不及偶作(宋·葛勝仲)
- 微雨忽晴(清·戴亨)
- 微雨獨游江上作(近現代·龐俊)
- 微雨獨醉(明·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