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雜曲歌辭 浪淘沙(唐·劉禹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雜曲歌辭 浪淘沙(唐·劉禹錫)
  押麻韻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其二(唐·劉禹錫)
  押麻韻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砂。
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
   其三(唐·劉禹錫)
  押真韻
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一首懷古詩。題中的汴河,唐人習指隋煬帝所開的通濟渠的東段,即運河從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當年隋煬帝為了游覽江都,前后動員了百余萬民工鑿通濟渠,沿岸堤上種植柳樹,世稱隋堤。還在汴水之濱建造了豪華的行宮。這條汴河,是隋煬帝窮奢極欲、耗盡民膏,最終自取滅亡的歷史見證。詩人的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就是從眼前的汴河引發出來的。
首句撇開隋亡舊事,正面重筆寫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東流,堤上碧柳成陰,柔絲裊娜,兩岸綠野千里,田疇相接,望中一片無邊春色。悠悠而去的汴河流水,引人在想象中矚目于兩岸千里春色,使本來比較抽象的「無限春」三字具有鮮明的形象感,不著痕跡地過渡到第二句。劉禹錫《楊柳枝》說:「煬帝行宮汴水濱」。第二句中的「隋家宮闕」即特指汴水邊的煬帝行宮。春色常在,但當年豪華的隋宮則已經荒廢頹敗,只留下斷井殘垣供人憑吊了。「已成塵」,用夸張筆墨強調往日豪華蕩然無存,與上句春色之無邊、永恒,形成怵目驚心的強烈對照,以見人世滄桑、歷史無情。「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包含在「隋家宮闕已成塵」中的意蘊,不正是這種深沉的歷史感慨嗎?
一、二兩句還是就春色常在、豪華不存這一點泛泛抒感,三、四則進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來抒寫感慨。柳絮春風,飄蕩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駘蕩的美好春光,但眼前這汴河堤柳,卻綰結著隋代的興亡,歷史的滄桑,滿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悅目,反而讓人徒增感慨了。當年隋煬帝沿堤樹柳,本是為他南游江都的豪奢行為點綴風光的,到頭來,這隋堤煙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國的歷史見證,讓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盡,歷史無情。那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在懷著深沉歷史感慨的詩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華消逝的一種象征(楊花的楊與楊隋的楊也構成一種意念上的自然聯系,很容易讓人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不過,更使人感愴不已的,或許還是這樣一種客觀現實:盡管隋鑒不遠,覆轍在前,但當代的封建統治者卻并沒有從亡隋的歷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訓。哀而不鑒,只能使后人復哀今人。這,也許正是「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兩句詩所寓含的更深一層的意旨吧。
懷古與詠史,就抒寫歷史感慨、寄寓現實政治感受這一點上看,有相通之處。但詠史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鑒戒之意;懷古則多觸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較實,后者較虛;前者較具體,后者較空靈。將李益的這首詩和題材、內容與之相近的李商隱詠史七絕《隋宮》略作對照,便可看出二者的同異。《隋宮》抓住「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見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費,以寓奢淫亡國的歷史教訓;《汴河曲》則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飛花與隋宮的荒涼頹敗作對照映襯,于今昔盛衰中寓歷史感慨。一則重在「舉隅見煩費」,一則重在「引古惜興亡」。如果看不到它們的共同點,就可能把懷古詩看成單純的吊古和對歷史的感傷,忽略其中所寓含的傷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們的不同點,又往往容易認為懷古詩的內容過于虛泛。懷古詩的價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認識,這大概是一個重要原因。
(劉學鍇)
   其四(唐·劉禹錫)
  押麻韻
鸚鵡洲頭浪飐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楊慎列為妙品。敖英曰:夢得《浪淘沙》數首,獨此佳。李夢陽曰:人情只在口頭。陸時雍曰:物情人思,佳境自然。唐汝洵曰:只「忘我實多」意。薛維翰《怨歌》末句,禹錫改「要」為「獨」,欠圓活矣。然以第三句較之,終是薛作淺露。
《刪訂唐詩解》
唐汝詢曰:婦人臨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興;言日斜而不至,則不如飛燕之有情也。
   其五(唐·劉禹錫)
  押麻韻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將向中流疋晚霞。
   其六(唐·劉禹錫)
  押灰韻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評注
《唐詩直解》
觸景含情,幽恨難寫,人情只在口頭。
《唐人絕句精華》
《浪淘沙詞》,始于白居易、劉禹錫,大抵描寫風沙推移,以見人世變遷無定,或則托意男女恩怨之詞。禹錫此首乃言3淘沙揀金之勞,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唐詩鑒賞辭典》
此詩是《浪淘沙》九首中的第六首。詩人著意描寫淘金婦女的勞動,歌頌了勞動的創造力,立意警拔高遠。
詩一開頭,給讀者勾勒了一幅色彩鮮明的晨江漉金圖:一輪初陽冉冉升起,朝暉輕緩地撥開了籠罩在江面上的晨霧,江中小洲漸漸顯露出明凈秀美的輪廓。成群結伴的淘金姑娘,正散滿在江灣辛勤地淘沙漉金。這時,陽光已驅散晨霧,說明她們已淘洗了好長一會兒了。詩人用晨光撥開江霧這優美如畫的鮮麗景色,襯托淘金女伴勞動場面的壯美,表現了對她們的勞動的由衷贊美和熱情謳歌。
后兩句,作者的詩思從江邊場景宕開,從轉折對比中提煉出高遠的深意。前兩句謳歌了淘金婦女們的勞動,順接來寫,固然可以,但不會產生警人的力量。詩人別具慧眼,擇取龜志上層社會富貴奢靡功名權勢的首飾與金印來立意,指出權貴們所占用的黃金,正是勞動者經過千辛萬苦從沙中浪底淘漉而來。揭示了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勞動者創造了世間一切財富,卻難得溫飽;不勞者卻可以無限度地占有勞動者的勞動果實,從而表現了詩人深切地同情勞動人民的主題。
這首詩以明快而又婉轉的民歌風調,表現了深邃高卓的思想。語言質樸淺近,精煉準確,很有特色。首句「照」、「開」兩個動詞,準確而有層次地寫出了時間的推移。第二句的「滿」字,既寫出人數之多,也暗示了淘金勞動早已開始。這些通俗字眼,從生活直觀中提煉出來,熔入詩中,形象而富有動態美。第三句兩個名詞性詞組并列,卻不嫌堆砌,反見其神思飛動,用詞精警。第四句一個「盡」字,充分揭示當時社會的本質,使結尾兩句成為精辟警策的佳句。正因為這樣,這首意境深警的喻理小詩,才這么耐人尋味,這么給人啟迪。
(左成文)
   其七(唐·劉禹錫)
  押灰韻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唐·劉禹錫)
  押侵韻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評注
《本事詩》
劉尚書自屯田員外左遷朗州司馬,凡十年始征還。方春,作《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附紅塵拂面來,……盡是劉郎去后栽。」其詩一出,傳于都下。有素嫉其名者,白于執政,又誣其有怨憤。他日見時宰,與坐,慰問甚厚。既辭,即曰:「近者新詩,未免為累,奈何?」不數日,出為連州刺史。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敖英曰:風刺時事,全用比體。唐汝詢曰:首句便見氣焰。次見附勢者眾。三以桃喻新貴。末太露,安免再謫?
《唐詩評注讀本》
此詩借種桃花以諷朝政。栽桃花者道士,栽新貴者執政也。自劉郎去后,而新貴滿朝,語涉譏刺,執政者見而惡之,因出為連州刺史。
   其九(唐·劉禹錫)
  押庚韻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