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七言絕句 押冬韻
七言絕句 押冬韻
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①南四五峰。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①南四五峰。
評注
《唐詩善鳴集》:
云畫峰耶,峰畫云耶?天然筆意。
《網師園唐詩箋》:須其自來,不以為構(末二句下)。
《詩境淺說》:詩僅平寫寺中所見,而吐屬蘊藉,寫景能得其全神。首二句言聞鐘聲而尋精舍,泊舟山下,循小徑前行,松林度盡,方到寺中。在寺中登眺,霽色初開,濕云未斂,西南數峰,已從云隙參差而出,蒼潤欲滴。讀此詩如展秋山晚霽圖,所謂「欲霽山如新染畫」也。
《唐詩鑒賞辭典》:唐代詩中有畫之作為數甚多,而這首小詩別具風味。恰如劉熙載所說:「畫出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善書者必爭此一筆。」(《藝概·書概》)此詩題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結處點出。詩中所爭在此一筆,余筆無不服務于此。
詩中提到雨霽,可見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雖從天已放晴時寫起,卻饒有雨后之意。那山頂佛寺(精舍)的鐘聲竟能清晰地達于溪上,俾人「遙聞」,不與雨浥塵埃、空氣澄清大有關系嗎?未寫登山,先就溪上聞鐘,點出「柏林寺」,同時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遙聽鐘聲戀翠微」)。這不是詩的主筆,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鐘聲的誘惑,使詩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間小路(微徑)緩緩地導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說「松」,而從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頂。「空山新雨后」,四處彌漫著松葉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橫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來「度」盡「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題旨的妙筆。
「度」字已暗示窮盡「深松」,而達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開 朗。迎入眼簾的首先是霽后如洗的「青山」。前兩句不曾有一個著色字,此時「青」字突現,便使人眼明。繼而吸引住視線的是天宇中飄飖的云朵。「霽后云猶在」,但這已不是濃郁的烏云,而是輕柔明快的白云,登覽者怡悅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帶出云,又是為下句進而由云襯托西南諸峰作了一筆鋪墊。
三句寫山,著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帶山脈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劃幾個山頭,著眼于山形,給人以異峰突起的感覺。峰數至于「四五」,則有錯落參差之致。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峰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峰之固有,平平無奇;說「畫」,則似言峰之本無,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脫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峰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悅。
這才是全詩點睛之筆。只有經過從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這里的畫面才見得特別精彩;只有經過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緒醞釀,這里的發現才令人尤為愉快。因而這里的「點睛」,有賴前三句的「畫龍」。用劉熙載的話說,那就是,詩人「爭」得這一筆的成功,與「余筆」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周嘯天)
詩中提到雨霽,可見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雖從天已放晴時寫起,卻饒有雨后之意。那山頂佛寺(精舍)的鐘聲竟能清晰地達于溪上,俾人「遙聞」,不與雨浥塵埃、空氣澄清大有關系嗎?未寫登山,先就溪上聞鐘,點出「柏林寺」,同時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遙聽鐘聲戀翠微」)。這不是詩的主筆,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鐘聲的誘惑,使詩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間小路(微徑)緩緩地導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說「松」,而從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頂。「空山新雨后」,四處彌漫著松葉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橫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來「度」盡「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題旨的妙筆。
「度」字已暗示窮盡「深松」,而達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開 朗。迎入眼簾的首先是霽后如洗的「青山」。前兩句不曾有一個著色字,此時「青」字突現,便使人眼明。繼而吸引住視線的是天宇中飄飖的云朵。「霽后云猶在」,但這已不是濃郁的烏云,而是輕柔明快的白云,登覽者怡悅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帶出云,又是為下句進而由云襯托西南諸峰作了一筆鋪墊。
三句寫山,著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帶山脈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劃幾個山頭,著眼于山形,給人以異峰突起的感覺。峰數至于「四五」,則有錯落參差之致。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崢嶸的山峰猶如「畫出」。不用「襯」字而用「畫」字,別有情趣。言「襯」,則表明峰之固有,平平無奇;說「畫」,則似言峰之本無,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其色澤鮮潤,猶有剛脫筆硯之感。這就不但寫出峰的美妙,而且傳出「望」者的驚奇與愉悅。
這才是全詩點睛之筆。只有經過從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這里的畫面才見得特別精彩;只有經過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緒醞釀,這里的發現才令人尤為愉快。因而這里的「點睛」,有賴前三句的「畫龍」。用劉熙載的話說,那就是,詩人「爭」得這一筆的成功,與「余筆」的配合是分不開的。
(周嘯天)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鳧山候潮(明·鄭廷鵠)
- 鳧山廟二首(宋·練毖)
- 鳧山廟(宋·李宏)
- 鳧洲即事(明·魯鐸)
- 鳧茈餉王丞(宋·陳宓)
- 鳧鹥亭(宋·關景仁)
- 鳧鹥亭(宋·胡宗愈)
- 鳧鹥(先秦·詩經)
- 鳧鹥(明·符錫)
- 鳧(唐·李嶠)
- 鳧(宋·林逋)
- 憑仗(近現代·林庚白)
- 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唐·杜甫)
- 憑吊中牟臺及古吹臺(清·洪繻)
- 憑吊杜康墓(近現代·李仲林)
- 憑吊(清·洪繻)
- 憑周況先輩于朝賢乞茶(唐·孟郊)
- 憑孟倉曹將書覓土婁舊莊(唐·杜甫)
- 憑宣教寫真請贊(宋·釋正覺)
- 憑李忠州寄書樂天(唐·元稹)
- 憑李睦州訪徐凝山人(唐·白居易)
- 憑欄人 詠水仙花(清·文廷式)
- 憑欄人 平湖上(當代·崔榮江)
- 憑欄人 朱朱白白的杏花春雨(當代·添雪齋)
- 憑欄人 牧羊人(當代·黃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