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宋·王安石)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桂枝香(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歸帆去棹斜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
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評注
此詞抒發金陵懷古人之情,為作者別創一格、非同凡響的杰作,大約寫于作者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時。詞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無聊之時頤情自然風光的情懷。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 ,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 。細看凝眸處 ,卻又見西風緊處 ,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寫景至此 ,全是白描 ,下面有所變化 。「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 ,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云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全詞開門見山,寫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勝地,于一個深秋的傍晚,臨江攬勝,憑高吊古。他雖以登高望遠為主題,卻是以故國晚秋為眼目。「正」、「初」、「肅」三個字逐步將其主旨點醒。
以下兩句,借六朝謝家名句「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之意,點化如同已出。即一個「似練」,一個「如簇」,形勝已赫然而出。然后專寫江色,縱目一望 ,只見斜陽映照之下,數不清的帆風檣影,交錯于閃閃江波之上 。細看凝眸處 ,卻又見西風緊處 ,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風飄拂。帆檣為廣景,酒旗為細景,而詞人之意以風物為導引,而以人事為著落。一個「背」字,一個「矗」字,用得極妙,把個江邊景致寫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寫景至此 ,全是白描 ,下面有所變化 。「彩舟」、「星河」兩句一聯,頓增明麗之色。然而詞拍已到上片歇處,故而筆亦就此斂住,以「畫圖難足」一句 ,抒贊美嗟賞之懷,頗有大家風范。「彩舟云淡」,寫日落之江天;「星河鷺起」,狀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換一幅筆墨,感嘆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繼亡覆的史實。寫的是悲恨榮辱,空貽后人憑吊之資;往事無痕,唯見秋草凄碧,觸目驚心而已。「門外樓頭」,用杜牧《臺城曲》句加以點染,亦簡凈有力。
詞至結語,更為奇妙,詞人寫道:時至今日,六朝已遠,但其遺曲,往往猶似可聞。此處用典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唐賢小杜于「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時所吟之名句,詞人復加運用,便覺尺幅千里,饒有有余不盡之情致,而嗟嘆之意,千古彌永。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壬申除夜悼二女(明·沈宜修)
- 壬癸歲書情(唐·黃滔)
- 壬老將去吳感贈長句(清·鄭文焯)
- 壬辰七夕后一日雨如自唐山來京與社友小聚分(當代·吳金水)
- 壬辰七月十六日侵晨真率會石湖路中書事(宋·范成大)
- 壬辰三月二十一日讀李翰林墓銘云少以任俠為(宋·王令)
- 壬辰三月十八日石湖花下作(宋·范成大)
- 壬辰三月廿八日(明·黃衷)
- 壬辰三月聞友人身患癌癥長句以寄(當代·吳金水)
- 壬辰下第寄所知姚思孟(明·鄭廷鵠)
- 壬辰九月不雨至巳年三月穡事去矣今夕輒復霈(宋·唐庚)
- 壬辰九月二十三日始寒以詩記之(宋·唐庚)
- 壬辰書事贈別鐘淑濂張伯任(明·馮琦)
- 壬辰二月六日夜夢作一絕句其詞曰矯冗連天花(金·黨懷英)
- 壬辰二月初六雪晴超山賞梅(當代·金鑒才)
- 壬辰二月初十雨中超山賞梅(當代·金鑒才)
- 壬辰二月初,小雨加雪。(當代·崔榮江)
- 壬辰京行別親(明·張天賦)
- 壬辰仲冬費滋衡江服懿林中山蘇梅仙枉集寓齋(清·陳鵬年)
- 壬辰仲夏與虞山諸子品茗論詩次抱琴兄韻(當代·熊盛元)
- 壬辰仲春檄調上元留別高淳士民(清·陶在銘)
- 壬辰仲春隨徐幼眉年丈渡澎查賑當道諸公迭有(清·蔡徵蕙)
- 壬辰會試受命作考試官(明·金幼孜)
- 壬辰元夕祀天妃于獅山(明·鐘芳)
- 壬辰元夕(明·李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