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唐·白居易)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唐·白居易)
七言律詩 押真韻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引用典故:綠楊兩家春 墻東隱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墻東不為身。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何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何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評注
《唐詩別裁》:
兩家意,語語夾寫,一步深是一步。
《唐詩近體》:為有鄰(首二句下)。前寫卜鄰之契(「明月好同」二句下)。又深一層(末二句下)。
《唐宋詩醇》:句句細貼,一層深一層。
《昭昧詹言》:「不為身」三字終未亮。
《唐詩評注讀本》:起句「最相親」三字,是通首主腦,以下言卜鄰之美,及所以卜鄰之故,皆從此三字生出。
《詩境淺說》:此詩論句法則層層推進,論交情則愈轉愈深,在七律中格甚少,詞句亦流轉而雅切也。
《唐詩鑒賞辭典》:元八,名宗簡,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舉進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詩友,兩人結交二十余年。卜鄰,即選擇作鄰居。憲宗元和十年(815)春,詩人和宗簡都在朝廷供職,宗簡在長安升平坊購了一所新宅,詩人很想同他結鄰而居,乃作這首七律相贈。
詩的前四句寫兩家結鄰之宜行。「墻東」、「三徑」和「綠楊」,都是典故。「墻東」用「避世墻東王君公」典(事見《后漢書·逸民傳》),「三徑」語出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都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綠楊」一句,則借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欲與元氏卜鄰之意。這四句說: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親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隱居生活而不謀求自身的功名利祿。既然如此,就讓我們結為鄰居吧,到那時,明月清輝共照兩戶,綠楊春色同到兩家。這幾處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顏氏家訓·文章》)。詩人未曾陳述卜鄰的愿望,先借古代隱士的典故,對墻東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說明二人心跡相親,志趣相同,一定會成為理想的好鄰居。
后四句寫自己卜鄰之懇切。詩人對朋友說:暫時外出,尚思良侶偕行;長期定居,怎可不擇佳鄰?必欲擇鄰,我舍君而求誰,君棄我其誰屬?一旦結鄰,不但終身可時常相見,子孫后代也能永遠和睦相處,豈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暫出,定居,終身,后代──襯托復兼層遞,步步推進,愈轉愈深;「豈得」,怎能也;「可獨」,何止也──反問一句,緊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實獲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說理,實為抒情;好象是千方百計要說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實是在推心置腹地訴說對朋友的極端的渴慕,表現出殷切而純真的友情。
頷聯「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出明月在天、綠柳拂地的兩幅畫面,抒寫自己對結鄰之后的情景的美麗憧憬:在明月的清輝之中,「三徑」那幾株青松會顯得格外蒼郁深沉,那夾徑黃花也不減其清芬淡雅。還有那兩家同飲的一池清水,閃著魚鱗般的銀光,那池邊春風吹拂的楊柳,細軟的長條輕輕地蘸著池水。在這幽美的境界中,摯友──詩人和元八,或閑庭散步,或月下對酌,或池畔觀魚,或柳蔭賦詩,恬然陶然,優哉游哉。這兩句詩總共十四個字,竟能描繪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啟發讀者展開如此豐富多彩的想象,使人不能不驚嘆于對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辭效用,不能不服膺于詩人那妙筆生花的語言藝術。
(趙慶培)
詩的前四句寫兩家結鄰之宜行。「墻東」、「三徑」和「綠楊」,都是典故。「墻東」用「避世墻東王君公」典(事見《后漢書·逸民傳》),「三徑」語出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都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綠楊」一句,則借南朝陸慧曉與張融比鄰舊事,表示欲與元氏卜鄰之意。這四句說: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親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隱居生活而不謀求自身的功名利祿。既然如此,就讓我們結為鄰居吧,到那時,明月清輝共照兩戶,綠楊春色同到兩家。這幾處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顏氏家訓·文章》)。詩人未曾陳述卜鄰的愿望,先借古代隱士的典故,對墻東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說明二人心跡相親,志趣相同,一定會成為理想的好鄰居。
后四句寫自己卜鄰之懇切。詩人對朋友說:暫時外出,尚思良侶偕行;長期定居,怎可不擇佳鄰?必欲擇鄰,我舍君而求誰,君棄我其誰屬?一旦結鄰,不但終身可時常相見,子孫后代也能永遠和睦相處,豈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暫出,定居,終身,后代──襯托復兼層遞,步步推進,愈轉愈深;「豈得」,怎能也;「可獨」,何止也──反問一句,緊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實獲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說理,實為抒情;好象是千方百計要說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實是在推心置腹地訴說對朋友的極端的渴慕,表現出殷切而純真的友情。
頷聯「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出明月在天、綠柳拂地的兩幅畫面,抒寫自己對結鄰之后的情景的美麗憧憬:在明月的清輝之中,「三徑」那幾株青松會顯得格外蒼郁深沉,那夾徑黃花也不減其清芬淡雅。還有那兩家同飲的一池清水,閃著魚鱗般的銀光,那池邊春風吹拂的楊柳,細軟的長條輕輕地蘸著池水。在這幽美的境界中,摯友──詩人和元八,或閑庭散步,或月下對酌,或池畔觀魚,或柳蔭賦詩,恬然陶然,優哉游哉。這兩句詩總共十四個字,竟能描繪如此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啟發讀者展開如此豐富多彩的想象,使人不能不驚嘆于對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辭效用,不能不服膺于詩人那妙筆生花的語言藝術。
(趙慶培)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感夢(唐·元稹)
- 感夢(唐·元稹)
- 感夢(唐·韋應物)
- 感夢(宋·姜特立)
- 感夢(宋·韋驤)
- 感櫻桃花因招飲客(唐·白居易)
- 感橙樹有作(明·方孝孺)
- 感歌行(宋·李新)
- 感河上兵(唐·張祜)
- 感泉山(宋·李琮)
- 感流亡(宋·王禹稱)
- 感浙人某劾權奸事(清末民國初·曹家達)
- 感湖南道兵憲胡石屏衡州南岳禮際周至小詩二(明·湛若水)
- 感潮州人嗜茶二首(當代·張力夫)
- 感燈草(明·何吾騶)
- 感燕(明·何吾騶)
- 感燕(明·沈周)
- 感燕(明·謝肅)
- 感燕(清·李憲噩)
- 感物二首(宋·陸游)
- 感物二首(宋末元初·戴表元)
- 感物二首(明·趙完璧)
- 感物候(清·孫元衡)
- 感物次薰之韻(清·恒仁)
- 感物(宋·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