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宋·蘇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評注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王闿運《湘綺樓詞評》:大開大闔之筆,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勝詩文字多矣。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
楊慎《草堂詩余》·卷三:中秋詞古今絕唱。此等詞翩翩羽化而仙,豈是煙火人道得只字。
曾季貍《艇齋詩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本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冶《敬齋古今注》·卷八: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時詞手,多用此格。如魯直云:「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蓋效坡語也。近世閑閑老人亦云:「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
黃蘇《蓼園詞選》:按通首只是詠月耳。前闋是見月思君,言天上宮闕,高不勝寒,但仿佛神魂歸去,幾不知身在人間也。次闋,言月何不照人歡洽,何似有恨,偏于人離索之時而圓乎?復又自解,人有離合,月有圓缺,皆是常事,惟望長久共嬋娟耳。纏綿惋惻之思,愈轉愈曲,愈曲愈深。忠愛之思,令人玩味不盡。
先著、程洪《詞潔》·卷三:凡興象高,即不為字面礙。此詞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筆。惟后半「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等字,苛求者,未免指此為累。然再三讀去,摶捖運動,何損其佳?少陵《詠懷古跡》詩云:「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未嘗以風塵、天地、西南、東北等窒塞,有傷是詩之妙。詩家最上一乘,固有以神行者矣,于詞何獨不然?題為中秋對月懷子由,宜其懷抱俯仰,浩落如是。錄坡公詞若并汰此作,是無眉目矣。亦恐詞家疆宇狹隘,后來作者,惟墮入纖秾一隊,不可以救藥也。后村二調亦極力能出脫者,取為此公嗣響,可以不孤。
劉熙載《藝概》·詞概: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風中的芥子》: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 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 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 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 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 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 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 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 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 府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 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 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 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 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 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 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 《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 、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 ,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 ,表面上是惱月照人 ,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 、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 ,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