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宋·劉過)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水調歌頭(宋·劉過)
春事能幾許,密葉著青梅。
日高花困,海棠風暖想都開。
不惜春衣典盡,只怕春光歸去,片片點蒼苔。
能得幾時好,追賞莫徘徊。
雨飄紅,風換翠,苦相催。
人生行樂,且須痛飲莫辭杯。
坐則高談風月,醉則恣眠芳草,醒后亦佳哉。
湖上新亭好,何事不曾來。
日高花困,海棠風暖想都開。
不惜春衣典盡,只怕春光歸去,片片點蒼苔。
能得幾時好,追賞莫徘徊。
雨飄紅,風換翠,苦相催。
人生行樂,且須痛飲莫辭杯。
坐則高談風月,醉則恣眠芳草,醒后亦佳哉。
湖上新亭好,何事不曾來。
其二(宋·劉過)
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
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
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
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
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
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
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
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
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
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
評注
劉過作為辛派詞人,與辛棄疾、陸游、陳亮等人有著較深的交往,他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他們都有著英雄豪杰的氣質和愛國熱情。他們曾積極有為,力主北伐,但在那個文恬武嬉茍且偷安的時代,他們所有的理想都被現實擊碎,那永遠也無法實現的理想就只有在他們的心中永存。劉過這首晚年的詞正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當時主戰派與主和派斗爭激烈,由于主和派大都在朝廷中掌握實權,因此堅持抗金北伐的劉過深受主和派的壓抑,心中郁悶越發難以排遣。這首詞就是在這種時勢情境中寫下的。
「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 。」詞的開頭突兀而起,直抒胸臆。詞人認為出塞殺敵和著書立說 ,其武功文名得來毫不費力,失去也等閑視之。使人覺得詞人的達觀。然而這哪是他的真實思想呢?劉過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雖終身布衣,但志向高遠,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愿望極為強烈。雖屢遭挫折,仍念念不忘,壯心不已。他曾極熱情地謳歌抗金英雄岳飛的豐功偉績,并借以抒發自己火熱的愛國情懷 。也曾寫詞支持韓侂胄出師北伐,并滿懷信心地期待著勝利的凱歌。所作《盱眙行》中充滿激情地唱道 :「何不夜投將軍扉,勸上征鞍鞭四夷 。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志氣當如斯。」他不是對「榆塞」生活充滿無限向往嗎?他自幼好學,曾遍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之書,以詩著名江西。作為一個文人,又何嘗沒有留名「 蓬山 」之心呢?而且他確實有了《龍洲集》傳世。由此可知,這「得之渾不費力」固然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恃才傲物的狂放精神,然而「失亦匹如閑」一句則為貌似曠達實則憤激不平之語。開頭四句,作者對文名武功視若等閑,接下來則轉入了對是非曲直的評說,詞境向深處推進了一層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兩句,看似否定古人,替今人說話,其實是否定是非,這由「世事沐猴冠」一句可以看出來。這與辛棄疾的「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西江月》),都是一種強烈的反諷。這在七百年前的劉過那個時代,作者能沖破過分迷信古人的傳統思想的藩籬,已顯得頗為狂放了,而接下來的「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兩句,用「內外」與「中間」包括一切,用「 不分 」加以統攝,又冠以「老子」一詞,作者憤世嫉俗、睥睨千古的狂放精神則更鮮明地體現出來。表面看來,這兩句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清解一切,實則仍是激憤至極之語。整個上片在構思上 ,由否定文名武功繼而轉到否定是非,進而轉到否定一切,可謂一轉一深,一深一妙 ,「尺水興波」,頗得「騷人三昧」。
既然一切都被否定了,那么還能做些什么呢?作者在下片換頭處為我們做了明確回答 。酒可以解憂,詩可以言志,因而「酒須飲 ,詩可作」,但惟獨不能「彈鋏」。為什么呢 ?因為戰國時代的馮諼為求得孟嘗君提高對他的待遇而三次彈鋏,禮賢下士的孟嘗君都滿足了他的要求,而當今的統治者昏庸無能,根本不重用人材 ,「彈鋏」又有何用!一個「休」字,飽含著詞人難以言說的無限感慨 。「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 。」這幾句就過片所抒寫的思想感情作了進一步渲染。作者認為人生就是行樂,何必自尋煩惱,枉自催得鬢發染霜呢 ?大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的蕭條意味 。況且「牙旗金甲」的顯達與「蹇驢破帽」的窮困并無二致,這看似從根本上否定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的信條,其實這仍非作者的肺腑之言。詞人曾上書宰相,陳述恢復中原的方略 ,這哪里是「鋏休彈」呢?
他是那樣迫切地希望報效國家 ,以取得「牙旗金甲」的顯達地位,又哪會視窮通無二致呢?由此可知,他并非真像莊子那樣齊萬物、等是非,只不過是借詩歌抒寫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深廣憂憤罷了 。「世事只如此」一句是對以上所表現的思想的總結。如果詞人寫到這里就收結全詞,我們真應該把他視為典型的虛無主義者了。然而作品最后一句卻詞意驟轉,正面將全詞主旨一語道破。詞人用比喻惡,以鸞作為美的象征 ,堅信「自有識鸞」。一個「自」字,把詞人無比自信的口吻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這一層轉折,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合乎情理而又不合情理。因為在抗戰有罪、報國無門的時代,作者理想與現實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心情郁悶至極,以貌似牢騷實則激憤 、看似達觀實則沉郁的語言抒情言志,原是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合乎情理的。但這反面文章雖然占據絕大篇幅,然并非全詞主旨,直接抒寫胸臆雖只一句,卻是全詞的主旨,是正面文章。這樣的藝術構思,表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黑暗的現實不允許作者秉筆直書,只好以曲折隱微的形式表現自己的真實感情,以反襯火熱的感情與冷酷的現實的尖銳對立。這樣,其語言愈顯牢騷,愈見其感情激憤之不可抑止,其作者愈故作達觀,愈見其內心煩憂之難以排遣,就愈能深刻地表現在現實中難以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復雜心緒,也愈能有力地抨擊當政者不思進取,茍且偷安的可恥行徑。因而這一層驟轉,筆力遒勁,氣魄雄豪,如勒奔馬于懸崖,挽狂瀾于既倒。又由于前十八句在內容上一氣呵成,密不可分,應是一段,最后一句自為一段,因而突破了通常的分片定格。這種內容上分段與形式上分片的不統一,是作者感情上郁怒不平的藝術折光;應斷而不斷,是由于作者郁怒的感情洪流奔騰直瀉,一發則不可止 ;不該斷卻要斷,是由于作者在反面文章做足了以后 ,便要點明主旨,道出真意。這種奇變的結構,在作者以前的詞作中很少見到,故能超出常境 ,獨標一幟。劉過多年努力,始終未舉一第,而光陰虛度,年華老大,故有「虛名相誤」之嘆。此兩句仍承上「直待功成」兩句表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而更為直率 ,怨意亦深。
在偏安的南朝王朝,劉過為什么沒有立身之處呢?是劉過缺乏文學和政治才華嗎?作者于換頭之后,不是另辟境界,而是過變不變,直接了當地回答了上述問題。「不是奏賦明光」(明光,漢代宮名,武帝時建)三句,從反面著筆,說明他之所以懷才不遇,既不在于他沒有文才,不能向皇帝奉獻辭賦,也不在于他不能「北闕上書」,陳述治國安邦的良策,以輔佐明主;「我自匆忙」二句,正面說明他之所以懷才不遇,主要在于「天未許」 ,「天」隱指皇帝,指皇帝不賞識他,不重用他。這段議論,節奏明快,語言犀利,對比強烈 ,字字有扛鼎之力。接下去「贏得衣裾塵土」六字 ,用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句意,描寫了自己失意的窘迫狀態,傾訴出自己「知音者少」的難言苦衷,有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意味。這前后五句語言形象具體,筆墨深婉濃麗,一濃一淡,一疏一密,曲折多變,搖曳多姿。
作者在說出自己落魄失意的原因和不待功成即退的歸隱意愿之后,便一氣呵成,向稼軒告別。這里的「臨別贈言」很是別致,不提大事,不說友情,而說 「白璧追歡,黃金買笑 ,付與君為主」。劉過作為布衣之士,與稼軒為文酒之交,分屬賓客,相聚時頗有追歡買笑之事,這在宋朝的名公臣卿,例多風流韻事,稼軒也莫能外,有此亦不妨其為愛國主戰派。劉過既去,此事即付與稼軒為主,如此說,亦可見二人相交之深,不拘小節。然后又運用張翰的典故,表示自己決意歸隱,怡養天年。而「 浩然歸去 」一語,既有「留別」之意,又道出了自己別后的歸宿;既回應了詞的開頭,又點出了詞的本旨。這樣結束,水到渠成,卒章顯志,斬釘截鐵,戛然而止。
總之,本詞用通俗的語言,明快的旋律,把滿腔的悲憤向朋友傾吐出來,絲毫不加掩飾 ,生動活潑,情致婉轉,自然成文,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 。」詞的開頭突兀而起,直抒胸臆。詞人認為出塞殺敵和著書立說 ,其武功文名得來毫不費力,失去也等閑視之。使人覺得詞人的達觀。然而這哪是他的真實思想呢?劉過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雖終身布衣,但志向高遠,建功立業、留名青史的愿望極為強烈。雖屢遭挫折,仍念念不忘,壯心不已。他曾極熱情地謳歌抗金英雄岳飛的豐功偉績,并借以抒發自己火熱的愛國情懷 。也曾寫詞支持韓侂胄出師北伐,并滿懷信心地期待著勝利的凱歌。所作《盱眙行》中充滿激情地唱道 :「何不夜投將軍扉,勸上征鞍鞭四夷 。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志氣當如斯。」他不是對「榆塞」生活充滿無限向往嗎?他自幼好學,曾遍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之書,以詩著名江西。作為一個文人,又何嘗沒有留名「 蓬山 」之心呢?而且他確實有了《龍洲集》傳世。由此可知,這「得之渾不費力」固然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恃才傲物的狂放精神,然而「失亦匹如閑」一句則為貌似曠達實則憤激不平之語。開頭四句,作者對文名武功視若等閑,接下來則轉入了對是非曲直的評說,詞境向深處推進了一層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兩句,看似否定古人,替今人說話,其實是否定是非,這由「世事沐猴冠」一句可以看出來。這與辛棄疾的「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西江月》),都是一種強烈的反諷。這在七百年前的劉過那個時代,作者能沖破過分迷信古人的傳統思想的藩籬,已顯得頗為狂放了,而接下來的「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兩句,用「內外」與「中間」包括一切,用「 不分 」加以統攝,又冠以「老子」一詞,作者憤世嫉俗、睥睨千古的狂放精神則更鮮明地體現出來。表面看來,這兩句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清解一切,實則仍是激憤至極之語。整個上片在構思上 ,由否定文名武功繼而轉到否定是非,進而轉到否定一切,可謂一轉一深,一深一妙 ,「尺水興波」,頗得「騷人三昧」。
既然一切都被否定了,那么還能做些什么呢?作者在下片換頭處為我們做了明確回答 。酒可以解憂,詩可以言志,因而「酒須飲 ,詩可作」,但惟獨不能「彈鋏」。為什么呢 ?因為戰國時代的馮諼為求得孟嘗君提高對他的待遇而三次彈鋏,禮賢下士的孟嘗君都滿足了他的要求,而當今的統治者昏庸無能,根本不重用人材 ,「彈鋏」又有何用!一個「休」字,飽含著詞人難以言說的無限感慨 。「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 。」這幾句就過片所抒寫的思想感情作了進一步渲染。作者認為人生就是行樂,何必自尋煩惱,枉自催得鬢發染霜呢 ?大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的蕭條意味 。況且「牙旗金甲」的顯達與「蹇驢破帽」的窮困并無二致,這看似從根本上否定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的信條,其實這仍非作者的肺腑之言。詞人曾上書宰相,陳述恢復中原的方略 ,這哪里是「鋏休彈」呢?
他是那樣迫切地希望報效國家 ,以取得「牙旗金甲」的顯達地位,又哪會視窮通無二致呢?由此可知,他并非真像莊子那樣齊萬物、等是非,只不過是借詩歌抒寫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深廣憂憤罷了 。「世事只如此」一句是對以上所表現的思想的總結。如果詞人寫到這里就收結全詞,我們真應該把他視為典型的虛無主義者了。然而作品最后一句卻詞意驟轉,正面將全詞主旨一語道破。詞人用比喻惡,以鸞作為美的象征 ,堅信「自有識鸞」。一個「自」字,把詞人無比自信的口吻維妙維肖地傳達出來。這一層轉折,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出人意料之外,合乎情理而又不合情理。因為在抗戰有罪、報國無門的時代,作者理想與現實之間形成巨大的落差,心情郁悶至極,以貌似牢騷實則激憤 、看似達觀實則沉郁的語言抒情言志,原是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合乎情理的。但這反面文章雖然占據絕大篇幅,然并非全詞主旨,直接抒寫胸臆雖只一句,卻是全詞的主旨,是正面文章。這樣的藝術構思,表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黑暗的現實不允許作者秉筆直書,只好以曲折隱微的形式表現自己的真實感情,以反襯火熱的感情與冷酷的現實的尖銳對立。這樣,其語言愈顯牢騷,愈見其感情激憤之不可抑止,其作者愈故作達觀,愈見其內心煩憂之難以排遣,就愈能深刻地表現在現實中難以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復雜心緒,也愈能有力地抨擊當政者不思進取,茍且偷安的可恥行徑。因而這一層驟轉,筆力遒勁,氣魄雄豪,如勒奔馬于懸崖,挽狂瀾于既倒。又由于前十八句在內容上一氣呵成,密不可分,應是一段,最后一句自為一段,因而突破了通常的分片定格。這種內容上分段與形式上分片的不統一,是作者感情上郁怒不平的藝術折光;應斷而不斷,是由于作者郁怒的感情洪流奔騰直瀉,一發則不可止 ;不該斷卻要斷,是由于作者在反面文章做足了以后 ,便要點明主旨,道出真意。這種奇變的結構,在作者以前的詞作中很少見到,故能超出常境 ,獨標一幟。劉過多年努力,始終未舉一第,而光陰虛度,年華老大,故有「虛名相誤」之嘆。此兩句仍承上「直待功成」兩句表達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而更為直率 ,怨意亦深。
在偏安的南朝王朝,劉過為什么沒有立身之處呢?是劉過缺乏文學和政治才華嗎?作者于換頭之后,不是另辟境界,而是過變不變,直接了當地回答了上述問題。「不是奏賦明光」(明光,漢代宮名,武帝時建)三句,從反面著筆,說明他之所以懷才不遇,既不在于他沒有文才,不能向皇帝奉獻辭賦,也不在于他不能「北闕上書」,陳述治國安邦的良策,以輔佐明主;「我自匆忙」二句,正面說明他之所以懷才不遇,主要在于「天未許」 ,「天」隱指皇帝,指皇帝不賞識他,不重用他。這段議論,節奏明快,語言犀利,對比強烈 ,字字有扛鼎之力。接下去「贏得衣裾塵土」六字 ,用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句意,描寫了自己失意的窘迫狀態,傾訴出自己「知音者少」的難言苦衷,有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意味。這前后五句語言形象具體,筆墨深婉濃麗,一濃一淡,一疏一密,曲折多變,搖曳多姿。
作者在說出自己落魄失意的原因和不待功成即退的歸隱意愿之后,便一氣呵成,向稼軒告別。這里的「臨別贈言」很是別致,不提大事,不說友情,而說 「白璧追歡,黃金買笑 ,付與君為主」。劉過作為布衣之士,與稼軒為文酒之交,分屬賓客,相聚時頗有追歡買笑之事,這在宋朝的名公臣卿,例多風流韻事,稼軒也莫能外,有此亦不妨其為愛國主戰派。劉過既去,此事即付與稼軒為主,如此說,亦可見二人相交之深,不拘小節。然后又運用張翰的典故,表示自己決意歸隱,怡養天年。而「 浩然歸去 」一語,既有「留別」之意,又道出了自己別后的歸宿;既回應了詞的開頭,又點出了詞的本旨。這樣結束,水到渠成,卒章顯志,斬釘截鐵,戛然而止。
總之,本詞用通俗的語言,明快的旋律,把滿腔的悲憤向朋友傾吐出來,絲毫不加掩飾 ,生動活潑,情致婉轉,自然成文,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水調歌頭 次前韻(元·王惲)
- 水調歌頭 次盧漕韻呈茶漕二使(宋·京鏜)
- 水調歌頭 次向伯恭薌林見寄韻(宋·李彌遜)
- 水調歌頭 次復初韻(元·曹伯啟)
- 水調歌頭 次宋倅韻(宋·韓淲)
- 水調歌頭 次方時父癸卯五月四日(宋·趙以夫)
- 水調歌頭 次權待制韻(元·蒲道源)
- 水調歌頭 次李伯紀春日韻(宋·李彌遜)
- 水調歌頭 次李伯紀韻趣開東閣(宋·李彌遜)
- 水調歌頭 次果州馮宗丞韻(宋·京鏜)
- 水調歌頭 次王運使韻(宋·京鏜)
- 水調歌頭 次瓊山韻(宋·李訦)
- 水調歌頭 次蘇東坡韻,為露儼少題秋興八景(清末近現代初·吳湖帆)
- 水調歌頭 次雪兒中秋對月感懷原韻(清末民國初·劉澤湘)
- 水調歌頭 次韻倅車壽守(宋·韓淲)
- 水調歌頭 次韻寄皮達觀(四印齋本原無題茲(元·吳澄)
- 水調歌頭 次韻荷凈亭小集(宋·汪晫)
- 水調歌頭 次韻西叔詹叔兄嘉甫弟惠 生日□(宋·魏了翁)
- 水調歌頭 次韻載叔(宋·韓淲)
- 水調歌頭 次韻高才卿恭叔見貽生日 因以為(宋·魏了翁)
- 水調歌頭 次韻黃敘州□□(宋·魏了翁)
- 水調歌頭 歐陽潤生八十壽,用稼軒傾韓南澗(清末民國初·吳重憙)
- 水調歌頭 武昌南樓落成,次王漕韻(宋·李廷忠)
- 水調歌頭 漢龍氏鏡為遼園賦(清·譚獻)
- 水調歌頭 汜水故城登眺(金末元初·元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