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水龍吟(宋·辛棄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水龍吟(宋·辛棄疾)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
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
白發西風,折腰五斗,不應堪此。
問北窗高臥,東籬自醉,應別有、歸來意。
須信此翁未死。
到如今、凜然生氣。
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
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
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評注
我們知道,辛棄疾自青少年時代起,就飽經戰亂之苦,立志抗金,恢復中原,他的詞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稱。但是在這首《水龍吟 》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卻引歸耕隱居的陶淵明為「 知己 」,未免有點消極。之所以如此,與他的遭際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學者考證,此詞約作于光宗紹熙五年(1194 ),那年辛棄疾已經五十五歲,秋天又被罷官 ,于是感傷世事人生,免慨嘆。
此詞上片開頭就說 :「老來曾識淵明,夢中一見參差是 。」句法就有點特別。陶淵明與作者,本來志趣不同,性格各異,而作者卻說他們已有了神交,并在夢中見過面了。這對一般讀者來說,不能不感到突兀、驚詫,從而也就有可能構成一個強烈的印象,令人玩味 。「老來 」二字是特指,說明作者驅馳戰馬、奔波疆場或是籌劃抗金、收復故土的年輕時代,與脫離塵囂、回歸自然的陶淵明是無緣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壓抑與排斥,壯志難酬的老年時代,才有機會「相識淵明 」。這個開頭,對讀者來說既有些突然,又讓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靜的語氣敘述,益發顯得深沉。接下去的「覺來幽恨,停觴不御,欲歌還止」三句,直接抒寫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頭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飲,歌也不唱。這是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個白發老翁怎能在西風蕭瑟中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
詞的下片緊隨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東山再起!先講陶淵明的精神、人格和事業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凜然有生氣,和現實是相通的 。「懔然生氣」一句,這里暗用《 世說新語·品藻》「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氣」的語言以贊淵明。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作者緊跟著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來說明他同淵明之間是千古知音。這知音就在于對「富貴他年」所持的態度。接下去「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三句,引用了東晉謝安的故事。據《世說新語·排調篇 》記載:「謝安在東山居布衣時,兄弟已有富貴者 ,翕集家門 ,傾動人物。劉夫人戲謂安曰:‘大丈夫不當如此乎 ?’謝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說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貴顯達,也是沒有意思的。結語「甚東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謝安的事,同書又記載 :「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后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時為中丞,亦往相祖。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 :‘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 。」很顯然,從作者到陶淵明,又從陶淵明到謝安,或富貴顯達,或歸田隱居,或空懷壯志,雖處境各不相同,但其實一樣,都沒有什么意義。這是英雄的悲嘆!
與辛棄疾其他一些詩詞中所反映出來的豪情壯志不同,在這首詞中,作者已沒有「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調歌頭》),「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賀新郎》)那種壯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閑淡無謂,如此的不屑一顧,這難道是作者的本意嗎?不,這是作者對現實政治的失望與哀嘆,是時代的悲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