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唐·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評注
《麓堂詩話》
詩有純用平側字而自相諧協者。……惟杜子美好用側字,如「有客有客字子美」,七字皆側;「中夜起坐萬感集」,六字側者尤多。……此等難學,亦不可不知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吳山民曰:自述形容衰颯,讀之黯然。實境語可傷,末若有情。
《杜臆》
第一章「有客有客」,而次章以「長镵長镵」繼之,分明一賓一主相對;而「托子為命」,若將依為地主然者,見其無地主可依,而作客之窮也。
《杜詩詳注》
此章從自敘說起。……首二領意,中四敘事,末二感慨悲歌。七首同格。
《讀杜心解》
一歌,諸歌之總萃也。首句,點清「客」字。「白頭」、「肉死」,所謂通局宗旨,留在末章應之。……結獨逗一「哀」字、「悲」字,則以后諸歌,不復言悲哀,而聲聲悲哀矣。
《唐詩鑒賞辭典》
男兒生長成名身已老, 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 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 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 仰視皇天白日速。
乾元二年(759),杜甫四十八歲。七月,他自華州棄官流寓秦州(今甘肅天水),十月,轉赴同谷(今甘肅成縣),在那里住了約一個月,這是他生活最為困窘的時期。一家人因饑餓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來充腸。在饑寒交迫的日子里,詩人以七古體裁,寫了《同谷七歌》,描繪流離顛沛的生涯,抒發老病窮愁的感喟,大有「長歌當哭」的意味。此為第七首,是組詩中最精彩的篇章。
此詩開頭使用了九字句:「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濃縮《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意,抒發了身世感慨。杜甫素有匡世報國之抱負,卻始終未得施展。如今年將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轉徙流離,幾乎「餓死填溝壑」,怎不叫他悲憤填膺!六年后杜甫在嚴武幕府,曾再次發出這種嘆窮嗟老的感慨:「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牙齒欲落真可惜。」(《莫相疑行》)其意是相仿的。
次句「三年饑走荒山道」,把「三年」二字綴于句端,進一步突現了詩人近幾年的苦難歷程。「三年」,指至德二載(757)至乾元二年。杜甫因上疏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而遭貶斥,為饑餓驅迫,在「荒山道」上嘗夠了艱辛困苦。
三、四句,詩人追敘了困居長安時的感受,全詩陡然出現高潮。十二年前,杜甫西入長安,然而進取無門,度過了慘淡的十年。他接觸過各種類型的達官貴人,發現長安城中憑借父兄余蔭,隨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為多:「長安卿相多少年。」這不能不使詩人發出憤激之詞:「富貴應須致身早。」「致身早」,似是勸人的口吻,卻深蘊著對出現「少年」「卿相」這種腐敗政治的憤慨。這和他早年所寫的「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顯然同屬憤激之言。
五、六句又回到現實,映現出詩人和「山中儒生」對話的鏡頭:「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詩人身處異常窘困的境地,當然感嘆自己不幸的遭遇,因而和友人談起的都是些令人很不愉快的往事。憂國憂民的「懷抱」無法實現,自然引起無限傷感。
第七句「嗚呼七歌兮悄終曲」,詩人默默地收起筆,停止了他那悲憤激越的吟唱,然而思緒的巨潮如何一下子收住?「仰視皇天白日速」,擱筆望天,只見白日在飛速地奔跑。這時,一種遲暮之感,一種凄涼沉郁、哀壯激烈之情,在詩人心底涌起,不能自已。
《同谷七歌》在形式上學習張衡《四愁詩》、蔡琰《胡笳十八拍》,采用了定格聯章的寫法,在內容上較多地汲取了鮑照《擬行路難》的藝術經驗,然而又「神明變化,不襲形貌」(沈德潛《唐詩別裁》),自創一體,深為后人所贊許。此詩作為組詩的末篇,集中地抒發了詩人身世飄零之感。藝術上,長短句錯綜使用,悲傷憤激的情感,猶如潮水般沖擊著讀者的心弦。
(陶道恕)
   其二(唐·杜甫)
長镵長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
黃精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
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
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鄰里為我色惆悵。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一歌喚子美,二歌喚長镵,豈不奇崛(首句下)。劉云:非必人人為我惆悵而有其色(「鄰里為我」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呼镵為「子」,與太白呼月為「君」俱新。吳山民曰:當是實事,故寫得真切,「男呻女吟四壁靜」,極難為情。
《唐詩快》
「長镵」一章,尤出意想之外。
《杜詩詳注》
上章自嘆凍餒,此并痛及妻孥也。……前后章,以「有客」對弟妹,敘骨肉之情也。中間獨將長镵配言,蓋托此為命,不啻一家至親。
《唐詩別裁》
雜入「長镵」一章,章法甚奇。
《讀杜心解》
二歌,悲家計也,呻「拾橡栗」。一家倚仗,只靠「長镵」。仍復「空歸」,「呻」「吟」曷已!呻吟則盈耳嘈嘈矣,卻下一「靜」字,愈妙。
   其三(唐·杜甫)
引用典故:弟瘦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
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
東飛鴐鵝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
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楊慎曰:生別慘語。吳山民曰:多少愁嘆,逸動骨肉情。結句望得切。
《杜臆》
鴐鵝雁屬,以比兄弟;而惡鳥在后,安得送我在汝旁乎?……收骨而莫知何處,其痛極矣,此根「展轉」來。
《杜詩詳注》
此章嘆兄弟各天也。……始念生離,終恐死別,故有「收骨」之語。
《讀杜心解》
三歌,悲諸弟也,申「中原無書」之一。……鳥群逐而己孤飛,所以興也。舊注好鳥、惡鳥之別,殊屬多事。結語又翻進一層……語更凄惋。
《杜詩鏡銓》
亦樂府句(「前飛鴐鵝」句下)。
   其四(唐·杜甫)
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
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
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
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評注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顧璘曰:風波喪亂之苦,數語殆盡。吳山民曰:開口凄絕。「長淮」句,險路;「箭滿」二句,危時。末句關情。周珽曰:上章憶弟,此章思妹,骨肉情深,悲慟發于腑膈。悲笳耶?哀猿耶?哀猿耶?怨鳥耶?
《杜詩詳注》
此章嘆兄妹異地也。……猿啼清晝,不特天人感動,即物情亦若分憂矣。
《讀杜心解》
四歌,悲寡妹也,申「中原無書」之二。「滿眼」上著一「箭」字,雋絕。結語下一「啼」字,便映切兒女子態。自是憶妹,不得移之憶弟矣。
《杜詩鏡銓》
李子德云:嗚咽悱側,如聞哀弦。淡至矣,而文采爛然;雄至矣,而聲色俱化。
   其五(唐·杜甫)
引用典故:魂招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
黃蒿古城云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
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
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是旦景(「四山多風」二句下)。劉云:何其魂招不來耶?歸故鄉也(末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吳山民曰:起二句,景慘;次二句,難與居;又二句,心緒撩亂。
《杜臆》
忽然轉調,如天陰云慘,風霰驟至,令魂驚膽碎,亦音節恰當如此。
《杜詩詳注》
此章詠同谷冬景也。此歌忽然變調,寫得山昏水惡,雨驟風狂,荒城晝冥,野狐群嘯,頓覺空谷孤危,而萬感交迫,招魂不來,魂驚欲散也。……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