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沁園春 寒食鄆州道中(宋·謝枋得)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沁園春 寒食鄆州道中(宋·謝枋得)  
題注:己丑枋得途經鄆州,時年六十四歲作。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
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
風柔日媚,羞看飛花。
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閒噪喜鴉。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青都作一家
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
浮生蟬蛻,豈戀黃沙。
帝命守墳,王令脩墓,男子正當如是耶!
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
評注
這首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1289 年 ,福建參知政事魏天佑,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作者北上,在寒食節,作者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詞的上片,由寒食節起筆,表達對祖塋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講的是十五年來,到寒食節「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掃祖塋盡孝。這是作者的回憶。枋得于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換姓入建寧唐石山中,后又隱居閩中,一直未回故鄉江西弋陽 。到現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說寒食節,實際上也暗含了對國破家亡的回憶 。用「皆在天涯」寫淪落飄泊,無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淚經歷。「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承起句寫十五年飄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兩層意思 :前二句是說在 「雨濡露潤」的天氣里,思念著「宰柏」。「宰柏」,墳墓上的柏樹,也稱「宰樹」、「宰木」。寒食節是祭掃祖塋的日子,經常是細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潤」,這種情況最容易引起在異鄉飄泊的人的 「宰柏」之思。后兩句說在「風柔日媚」的天氣里,卻又「羞見飛花」。「飛花」指的是熱鬧的景象 ,而無家可歸之人,則不忍著,也「羞見」,——國破家亡 ,自己無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豈不羞對「飛花」!這兩層意思總起來是說作者無時無刻都在思國念家,痛苦不堪。一個「嘆」字領起四句,「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三句,仍從寒食祭掃著筆。「麥飯」、「紙錢」、「只雞」、「斗酒」,皆是祭品,祭掃完畢,便被那些烏鴉喜鵲所取走,這里,作者則說自己不能用「麥飯」等物祭掃祖塋 ,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幾」,屢次,與「十五年」互相照應。這三句寫得仍然很悲痛。對祖塋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嘆。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為上述情況尋找原因。「我」是指「天」;「他」則是指蒙元貴族。從字面上看,好象是放達,實際上是悲憤而且故意用作反語「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這里用反語的原因,倒不一定在于當時作者身在蒙元貴族統治之下,枋得是個性格剛烈無所畏懼的人。反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用于嘲弄諷刺。上片雖沉痛悲憤,但其基調卻顯得低沉。下片則變為至大至剛,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這里指丹爐,道家在丹爐內煉丹,丹成可以飛升;「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宮闕。這兩句是說自己對于自己的去處早在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升天,以紫府清都為家了。枋得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準備,所以才有如此言語。「想前人鶴馭,常游絳,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就此意作進一步發揮。四句用一「想」字領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騎鶴上天,游于絳闕,其樂無窮;而世俗之身,當如「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豈能留戀于塵埃濁世(「黃沙」)。他不想茍且偷生,屈節茍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題,再表白自己的志向與氣節。「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詞句「男子正當如是」,是肯定語氣,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并以葉韻,贊羨庸玨他們的愛國正義行動,表示自己作為好男兒正當仿效他們的精神,效忠宋室。另一方面,「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則就此次被迫北上強令降元做官而言。「晝錦」,用指富貴還鄉。「過家上冢」,即還舊居,祭祖墳,指的是夸耀鄰里的事。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語抹煞之。「待」表示將來可以實現之意,即今已斷言并無可能,因此不僅多此一舉,言辭殺辣 ,不留余地。「上冢」一語 ,也是就寒食祭掃事生出,與「守墳」、「修墓」,同回應上片所說情事,緊扣題意。
這首詞作者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抒發自己報國之情,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這首詞精彩之處,在于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