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揚子津(唐·祖詠)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泊揚子津(一作岸)(唐·祖詠)
五言律詩 押蕭韻
五言律詩 押蕭韻
才入維揚郡,鄉關②此路①遙。
林藏④初過③雨,風退欲歸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礙浦橋。
客衣今日⑤薄,寒氣⑦近⑥來饒。
林藏④初過③雨,風退欲歸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礙浦橋。
客衣今日⑤薄,寒氣⑦近⑥來饒。
評注
《唐詩鏡》:
次聯苦思,然卻少色。故景有所不賦者,此類是也。
《唐詩歸》:鐘云:「藏」字微矣,說「初過雨」尤妙(「林藏」句下)。譚云:二句皆妙,出尤勝(「風退」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風生潮漲,潮落風微,勢原遞相鼓動,用「欲歸」二字,多少神思!
《唐詩矩》:尾聯見意格。此路去鄉文已遠,然猶才入維揚郡,則前途尚莫知紀極,回顧鄉關,真是日望日遠,無限悲酸俱在言外。結嘆客衣之薄,所謂冷暖自知也,寓思鄉之意更渾。
《唐三體詩評》:中四句細寫不泊。落句以歸里之迫,反收「泊」字。妙在發端「才人」字、「遙」字,便已見更不容于淹泊也。
《唐詩成法》:「才入」者,甫離鄉關而來此也。三妙在「藏」字,四妙在「欲」字;雨惟「初過林」乃能藏,潮非「欲歸風」不能退。五江夜遠景,六津夜近景;「礙」字妙,若無浦橋,則云帆遠去而不泊矣。七結一二,八結中四。
《近體秋陽》:「明」、「礙」兩皆煉字。「明」字人人解得,亦人人道得;「礙」字人人解得,卻人人道不得(「江火」二句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次韻孫子野(元·周權)
- 次韻孫孚吉見贈二首(明·張吉)
- 次韻孫季和東湖二詩(宋·史浩)
- 次韻孫季和知縣游西湖(宋·釋寶曇)
- 次韻孫壽朋感懷之作(清·黃維申)
- 次韻孫小隱九日(宋末元初·趙文)
- 次韻孫少參見寄二首(明·林光)
- 次韻孫少述二首(宋·劉攽)
- 次韻孫尤實言詩(元·黃玠)
- 次韻孫居易送行(宋·王炎)
- 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宋·蘇軾)
- 次韻孫御史別后見寄(明·陳獻章)
- 次韻孫御史擬吊崖(明·陳獻章)
- 次韻孫志康書事(宋·蘇過)
- 次韻孫志康喜賈子莊還任(宋·蘇過)
- 次韻孫志康牡丹(宋·蘇過)
- 次韻孫戶曹樸柳湖(宋·蘇轍)
- 次韻孫撫干二首(宋·崔敦禮)
- 次韻孫推官樸見寄二首 其一(宋·蘇轍)
- 次韻孫推官樸見寄二首 其二(宋·蘇轍)
- 次韻孫景修題萃景亭(宋·劉摯)
- 次韻孫海見贈(宋·蘇過)
- 次韻孫溫叟求芍藥二首(宋·趙蕃)
- 次韻孫溫叟問訊之韻(宋·趙蕃)
- 次韻孫直言九日登龍門山(宋·趙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