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浣溪沙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宋·蘇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浣溪沙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宋·蘇軾)  
覆塊青青麥未蘇。
江南云葉暗隨車。
臨皋煙景世間無。
雨腳半收檐斷線,雪床初下瓦跳珠。
歸來冰顆亂黏須。
   其二(宋·蘇軾)
醉夢昏昏曉未蘇。
門前轆轆使君車。
扶頭一盞怎生無。
廢圃寒蔬排翠羽,小槽春酒滴真珠。
清香細細嚼梅須。
   其三(宋·蘇軾)
雪里餐氈例姓蘇。
使君載酒為回車。
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聞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
醉中還許攬桓須。
   其四(宋·蘇軾)
半夜銀山上積蘇。
朝來九陌帶隨車。
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
凍吟誰伴撚髭須。
   其五(宋·蘇軾)
萬頃風濤不記蘇。
雪晴江上麥千車。
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依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
尊前呵手鑷霜須。
評注
《婉約詞》
①蘇:即江蘇蘇州市。這里指自己在蘇州的田地被風潮掃蕩但卻并不介意。
②「雪晴」兩句:想象黃州一帶由于大雪而明年將獲得「麥千車」的大豐收,而
「人飽」將使「我愁」消除。
③鑷(niè):拔除。 霜須:白須。
【評解】
蘇軾被貶到黃州,適逢天降大雪。本詞即為此所作,表示對「雪兆豐年」的欣喜。
這首詞以樂景寫憂思,以艷麗襯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詞境界鮮明,情思深婉,收到
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窮而情無盡的藝術效果。
【集評】
《唐宋詞鑒賞集》:這首小詞,抒發了關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現了內心深
處的憂慮。從藝術感受來看,上闋比較顯露,下闋更為深婉,而上闋的情思抒發,似乎
在為下闋的無聲形象作提示。這樣,上下兩闋的重點,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
此呼應,互為表里。
《唐宋詞選注》:詞中表示出「雪兆豐年」的欣喜,「但令人飽我愁無」,是與杜
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同一胸懷。
說明惡劣的處境并沒有使他悲觀絕望。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
此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冬。詞的上片描寫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來年豐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獲豐收、飽暖而喜悅的心情,下片回敘前一日酒筵間的情景 ,抒發了詞人對于民生疾苦的深刻憂思。
整首詞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樂景表憂思,以艷麗襯愁情,巧妙地運用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詞的首句,若據傅引舊注,則「萬頃風濤不記蘇」的「蘇」,當指蘇州,舊注中的「公」,當指蘇軾。這一句說的是蘇軾未把在蘇州為風災蕩盡的田產記掛心上 。但據現有資料,蘇軾被貶黃州時無田產在蘇州,只在熙寧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興置田產。從詞前小序得知,蘇軾此詞乃徐君猷過訪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見大雪紛飛時所作。聯系前一首寫的「半夜銀山上積蘇」與「濤江煙渚一時無」的景象來看,又知徐君猷離去的當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轉為大雪。這樣 ,「萬頃風濤不記蘇 」,應為實寫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聽見風雪大作及蘇醒時的情景,「蘇」,似宜作蘇醒解。依此可知,詞上片寫詞人在酒醉之后依稀聽見風聲大作,已記不清何時蘇醒過來,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銀裝世界。詞人立刻從雪兆豐年的聯想中,想象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而為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下片回敘前一天徐君猷過訪時酒筵間的情景。歌伎的翠袖在柳絮般潔白、輕盈的雪花縈繞中搖曳,她那紅潤的嘴唇酒后更加鮮艷,就像熟透了的櫻桃。而詞人卻在酒筵歌席間,呵著發凍的手,捋著已經變白了的胡須,思緒萬端。
值得一提的是,詞人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動作,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在謫貶的特定環境中的憂思。這一憂思的形象,襯以白雪縈繞翠袖和鮮艷的絳唇對比強烈,含蘊更豐。
總體來看,上片比較明快,下片更顯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發,恰好為下片的無聲形象作提示。上下兩片的重點是最末的無聲形象。它們彼此呼應,互為表里,表現了詞人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 。遣詞、用字的準確形象,也是這首詞的特點。如「不記」二字,看來無足輕重,但它卻切詞序「酒醒」而表現了醉中的朦朧 。「但令」一詞,確切地表達了由實景引起的聯想中產生的美好愿望。「爛櫻珠」,著一「爛」字,活畫出酒后朱唇的紅潤欲滴。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