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浣溪沙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宋·蘇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浣溪沙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宋·蘇軾)  
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采桑姑。
評注
元豐元年(1078)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作為徐州太守 ,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里是前三首。第一首寫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觀太守的情形。首句寫到潭魚。西沉的太陽,格外紅而大,也染紅了潭水。由于剛下過雨,潭水增多,大約也涌進了不少河魚,它們似乎貪戀著夕照的溫暖,紛紛游到水面 。魚之婉然若現,也寫出了潭水的清澈。與大旱時水濁無魚應成一番對照。從石潭四望,村復一村 ,佳木蘢蔥,只聽得棲鴉的啼噪,而不見其影。
不易見的潭魚見了,易見的昏鴉反不見了,寫出了農村得雨后風光為之一新 ,也流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三句轉筆寫人。兒童黃發,老人白首,故稱「黃童白叟」,這是聚觀謝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從「目」,張目仰視貌,兼有喜悅之義。《易經·豫卦》「盱豫」,《疏》:「盱謂睢盱。睢盱者,喜悅之貌。」
這里還暗用韓愈《元和圣德詩 》「黃童白叟,踴躍歡呀」句意。從童叟之樂見出眾人之樂,也寄寓了作者「樂人之樂」的情懷。
接著 ,下片寫謝雨的盛會,打破了林潭的寂靜。常到潭邊飲水的「 麋鹿」突然逢人,驚恐地逃避了。
而喜慶的鼓聲卻招來了頑皮的「猿猱 」。「 雖未慣」與「不須呼」相映成趣,兩種情態,各各逼真。頗有助于表現和平熙樂的氣氛。山村的老人純樸木訥,初見知州不免有幾分「未慣 」,孩童則活潑好動,聽到祭神儀式開始的鼓聲,則爭先恐后,若類皮猿之「不歡呼 」。他們回家必得要興奮地追說一天的見聞,說給那些未能目睹盛況的「采桑姑」們了 。「歸來說與采桑姑」,這節外生枝一筆,妙趣橫生。
詞寫到日、村、潭、樹等自然景物,魚、鳥、猿、鹿等各類動物,黃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動,織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圖。上片連用「深紅」、「綠暗」、「黃」、「白」等色彩字 ,交錯使用 ,畫面生動悅目。下片則賦而兼比。全詞雖未鋪寫謝雨,但無往而非喜雨、謝雨的情事。這正表現出作手取舍經營的匠心 。前五句是實寫 ,末一句是虛寫,虛實相生,詞意玩味不盡。
第二首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寫自己進村之后出現的一個熱鬧場景。首句寫村姑匆忙地梳妝打扮一番去見太守 。「旋抹」刻畫出少女第一次得見州官的急切、興奮心情。接下來二句,寫村姑們爭看太守,連心愛的茜羅裙被擁擠的人群踏破也顧不得了。這樣寫既烘染出場面的熱烈,又表現出圍觀少女精神的集中。
上片短短數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他們為感謝上天降雨 ,備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鳶,在村頭盤旋不下。這兩個細節都表現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在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閑,眾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于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歡飲的結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
詞中的「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第三首寫夏日田園風光、鄉村風貌,表現了農民大旱得雨、幸免饑餒的喜悅心情以及詞人與民同樂的博大胸懷。上片寫農事活動。首句寫地頭的作物。
「(音傾)即青麻,是麻的一種。「麻葉層層」是寫作物茂盛,「葉光」是說葉片滋潤有光澤,二語互文見義,是雨后莊稼實況。從具體經濟作物又見出時值初夏,正是春蠶已老,繭子豐收的時節。于是村中有煮繭事。煮繭的氣味很大,只有懷著豐收喜悅的人嗅來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農舍,在村頭先嗅繭香,「誰家煮繭」云云,傳達出一種新鮮好奇的感覺,實際上煮繭絡絲何止一家 。「一村香」之語倍有情味。走進村來,隔著籬墻,就可以聽到繰絲女郎嬌媚悅耳的談笑聲了 。「絡絲娘」本俗語中的蟲名,即絡緯,又名紡織娘 ,其聲如織布,頗動聽。這里轉用來指蠶婦,便覺詩意盎然,味甚雋永。此處雖然只寫了煮繭繅絲這樣一種農事活動,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雨后農民的喜悅之情。
下片寫作者對農民生活的采訪,須發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捋青」)炒干后搗成粉末以果腹 ,故云「軟饑腸」。這里的「軟」,本字為「餪」,有「送食」之義,見《廣韻》。兩句可見村中生活仍有困難,流露出作者的關切之情。簡單的一問,含蘊不盡。
這幾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兩三個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
   其二(宋·蘇軾)
旋抹紅妝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籬門。
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
道逢醉叟臥黃昏。
   其三(宋·蘇軾)
麻葉層層苘葉光。
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其四(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繰車。
半依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評注
此詞為作者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在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并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里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在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其五(宋·蘇軾)
軟草平莎過雨新。
輕沙走馬路無塵。
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評注
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后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 」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 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涂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 ,「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使君元是此中人」給句,畫龍點睛,為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
作者身為「使君 」,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 」,且樂于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于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并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于字行之間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 。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于道中所見之景 ,接著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升華。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 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