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宋·李萊老)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浪淘沙令(宋·李萊老)
寶押繡簾斜。
鶯燕誰家。
銀箏初試合琵琶。
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
芳草滿天涯。
流水韶華。
晚風楊柳綠交加。
閑倚闌干無藉在,數盡歸鴉。
鶯燕誰家。
銀箏初試合琵琶。
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
芳草滿天涯。
流水韶華。
晚風楊柳綠交加。
閑倚闌干無藉在,數盡歸鴉。
評注
李萊老的這首《浪淘沙 》,從內容上看,其上半闋顯然受了溫庭筠婉約詞的影響。下半闋則比較直露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思。讀來深有言外之致的感覺。
與內容表達的含蓄深邃相一致,這闋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大多不用正面涂抹。詞中人物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多情,一是善良美麗。集中反映主人公多情的詞句,除了「雙戴桃花」和「數盡歸鴉」之外,還可以挑出「銀箏初試合琵琶」、「流水韶華」、「閑倚闌干無藉在」等。不過,要從這些詞句中確切看出主人公的豐富感情來,那還是要下一番品味的功夫的。比如,之所以說「銀箏初試合琵琶」與感情有關,就是因為在這種境況下弄箏鼓琴,實際上是用樂曲寄托她不盡的哀思 。至于女主人公的心靈與容貌,詞中表現得更為深邃。只有在對下列各句的仔細揣摸中 ,才有可能真正接近作者的用心。「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寫打扮,服飾與梳妝這樣入時,自然是與人的嬌美靈秀分不開的 。「銀箏初試合琵琶」一句透露了詞中人物對藝術的精通,要是沒有秀美聰慧的心靈,這一點是萬萬辦不到的。此外,主人公看見天涯芳草 ,便有感于「流水韶華」,從而面對晚風楊柳 ,又有「閑倚闌干無藉在 」(即無聊賴)的凄楚,都些都說明她是一個通靈俊秀的美貌女子。
在情調的安排上,這首詞前半闋近乎秾艷,后半闋則較為淡遠,這都是由主題的表達所決定的。在上半闋中 ,詞用「寶押」(押,鎮簾之物)、「繡簾」描寫豪華的居處 ,用「鶯燕誰家 」寫優雅的環境,用「銀箏初試合琵琶」寫高雅的精神生活,用「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寫精心的妝梳打扮。這樣,越是把主人公的生活描寫得榮耀富貴,便越突出了她心靈的唯一缺憾 ——愛人久旅不歸 。因此,她戴花必「雙 」,裁春衫一定要適時,這又都是她盼歸心理的反映 。而求侶覓雙的鶯燕卻更叫她空添惆悵 ,那么「銀箏」「琵琶」上的曲子 ,當然在訴說她的苦悶心思了。到了下半闋,作者有意改變了字面的色彩。在這里,「芳草天涯」是凄迷孤獨的,「晚風楊柳綠交加」是淡寞晦暗的,「歸鴉」是寂寞的,而「流水韶華」的感嘆 ,「閑倚闌干」的情態,「數盡歸鴉」的行為,又都是十分荒涼悲苦的。如果說,上半闋的艷麗是對主人公情緒的反襯的話,那么下半闋的暗淡,就正是主人公心理的真實寫照了。
與內容表達的含蓄深邃相一致,這闋詞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大多不用正面涂抹。詞中人物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多情,一是善良美麗。集中反映主人公多情的詞句,除了「雙戴桃花」和「數盡歸鴉」之外,還可以挑出「銀箏初試合琵琶」、「流水韶華」、「閑倚闌干無藉在」等。不過,要從這些詞句中確切看出主人公的豐富感情來,那還是要下一番品味的功夫的。比如,之所以說「銀箏初試合琵琶」與感情有關,就是因為在這種境況下弄箏鼓琴,實際上是用樂曲寄托她不盡的哀思 。至于女主人公的心靈與容貌,詞中表現得更為深邃。只有在對下列各句的仔細揣摸中 ,才有可能真正接近作者的用心。「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寫打扮,服飾與梳妝這樣入時,自然是與人的嬌美靈秀分不開的 。「銀箏初試合琵琶」一句透露了詞中人物對藝術的精通,要是沒有秀美聰慧的心靈,這一點是萬萬辦不到的。此外,主人公看見天涯芳草 ,便有感于「流水韶華」,從而面對晚風楊柳 ,又有「閑倚闌干無藉在 」(即無聊賴)的凄楚,都些都說明她是一個通靈俊秀的美貌女子。
在情調的安排上,這首詞前半闋近乎秾艷,后半闋則較為淡遠,這都是由主題的表達所決定的。在上半闋中 ,詞用「寶押」(押,鎮簾之物)、「繡簾」描寫豪華的居處 ,用「鶯燕誰家 」寫優雅的環境,用「銀箏初試合琵琶」寫高雅的精神生活,用「柳色春羅裁袖小,雙戴桃花」寫精心的妝梳打扮。這樣,越是把主人公的生活描寫得榮耀富貴,便越突出了她心靈的唯一缺憾 ——愛人久旅不歸 。因此,她戴花必「雙 」,裁春衫一定要適時,這又都是她盼歸心理的反映 。而求侶覓雙的鶯燕卻更叫她空添惆悵 ,那么「銀箏」「琵琶」上的曲子 ,當然在訴說她的苦悶心思了。到了下半闋,作者有意改變了字面的色彩。在這里,「芳草天涯」是凄迷孤獨的,「晚風楊柳綠交加」是淡寞晦暗的,「歸鴉」是寂寞的,而「流水韶華」的感嘆 ,「閑倚闌干」的情態,「數盡歸鴉」的行為,又都是十分荒涼悲苦的。如果說,上半闋的艷麗是對主人公情緒的反襯的話,那么下半闋的暗淡,就正是主人公心理的真實寫照了。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宋·黃庭堅)
- 次韻子由舍人先生追讀邇英絕句四首(宋·張耒)
- 次韻子由論書(宋·蘇軾)
- 次韻子由贈吳子野先生二絕句(宋·蘇軾)
- 次韻子由送千之侄(宋·蘇軾)
- 次韻子由送家退翁知懷安軍(宋·蘇軾)
- 次韻子由送蔣夔赴代州學官(宋·蘇軾)
- 次韻子由送趙歸覲錢塘,遂赴永嘉(宋·蘇軾)
- 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陜州(宋·蘇軾)
- 次韻子由除日見寄(宋·蘇軾)
- 次韻子由題《憩寂圖》后(宋·蘇軾)
- 次韻子由題斗野亭(宋·秦觀)
- 次韻子益秋懷集句(宋末元初·于石)
- 次韻子直二首(宋·張嵲)
- 次韻子真會靈源廟池亭(宋·黃庭堅)
- 次韻子瞻上元扈從觀燈二首(宋·蘇轍)
- 次韻子瞻上元見寄(宋·蘇轍)
- 次韻子瞻與安節夜坐三首(宋·蘇轍)
- 次韻子瞻與舒堯文禱雪霧豬泉唱和(宋·黃庭堅)
- 次韻子瞻與蘇世美同年夜飲(宋·蘇轍)
- 次韻子瞻與鄧圣求承旨同直翰苑懷武昌西山舊(宋·蘇轍)
- 次韻子瞻臨皋新葺南堂五絕(宋·蘇轍)
- 次韻子瞻書黃庭內景卷后贈蹇道士拱辰(宋·蘇轍)
- 次韻子瞻書黃庭經尾付蹇道士(宋·黃庭堅)
- 次韻子瞻二月十日雪(宋·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