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五言律詩 押尤韻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連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評注
《升庵詩話》
太白《渡金(荊)門》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寓懷鄉之意。
《詩藪》
「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太白壯語也;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骨力過之。
《唐詩解》
此自蜀入楚,渡荊門而賦,其形勝如此。
《唐詩鏡》
詩太近人,其病有二,淺而近人者,率也;易而近人者,俗也。如《荊門送別》詩,便不免此病。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三四雄壯,好形勝。
《唐詩評選》
明麗杲如初日。結二語,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窮」,唯此當之。泛濫鉆研者,正由思窮于本分耳。
《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丁龍友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概論。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
包舉宇宙氣象。
《石洲詩話》
太白云「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少陵云:「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此等句皆適與手會,無意相合,固不必謂相為倚傍,亦不容區分優劣也。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三、四寫形勢,確不可易,復爾蒼亮。五、六亦是平曠所見,語復警異。觀此結,太白允是蜀人,語亦有情,未經人道。
《唐詩近體》
煉句雄闊,與杜匹敵(「山隨」二句下)。
《唐宋詩舉要》
語言倜儻,太白本色。
《詩境淺說》
太白天才超絕,用筆若風檣陣馬,一片神行。……此詩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聯,寫荊門空闊之景。惟收句見送別本意。圖窮匕首見,一語到題。昔人詩文,每有此格。次聯氣象壯闊,楚蜀山脈,至荊州始斷;大江自萬山中來,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縱,故山隨野盡,在荊門最切。四句雖江行皆見之景,而壯健與上句相埒。后顧則群山漸遠,前望則一片混茫也。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云月,無此狀也。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江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
《唐詩鑒賞辭典》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何國治)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