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游大窟湖仙洞即景并記(清·洪以南)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游大窟湖仙洞即景并記(清·洪以南)  
題注:編者按:《臺灣詩薈》、《臺灣詩鈔》均題作〈游大窟湖有引〉。又:《臺灣詩錄》詩題誤植為〈懷安蕃通事吳鳳〉。
發表于1917年作
毓秀鐘靈,無獨有偶,此乃造物無私,以廣大眾之游騁。是以基隆有仙洞,淡水亦有之,而毫無墨客騷人之跡,誠可慨也。究其原由,蓋為隔江潮落,渡涉不易耳。余聞之久矣,小陽月杪,偕張七郎、林金鐘二君,買棹往游,時有鄉老向導,果于觀音峰下大窟湖莊山半,西龍寺側,竹林深處,見一穴。門僅三尺馀,屈膝而進,可挺立。斜左寬約二間,奇石高低,如床幾狀,祇供坐臥而已。右有竅,蛇行延階以上,望之曲折若羊腸,深無底止,牧豎有入者,輒半途而返,畏其險也。然夏涼冬溫,地質之異,固為他洞絕無而僅有者。穴前數里之外,汪洋大海,氣象萬千,實足令人賞玩不置。夕陽欲墜,游興難銷,因賦數絕,以補選勝尋幽家之一缺。世多嗜奇之士,聞風興起,后我而游者,想必不少也。山靈有知,當不以拙而見誚。〖《臺灣詩薈》、《臺灣詩鈔》處之詩序內容與《臺灣日日新報》有多處差異,茲錄于后:「湖在觀音山麓西龍寺側,叢竹萬竿,境絕幽邃。湖畔有洞,口大可四尺。傴僂而入,內漸高,寬丈馀。石形如幾榻,可坐臥,旁一穴,蛇行而上,曲折若羊腸,莫知所止。入者輒半途返,畏其險也。然洞夏涼而冬溫,又臨大海,自滬尾刺舟可至。從未有游之者。率賦四絕,以酬山靈。」〗
過江聯袂喜尋幽,杖策山腰半日游。
鳥道欹斜竹青翠,了無仙跡洞空留
洞前一寺數人家,樹不萌芽草不花。
老少爭來談往事,輝開此地作生涯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