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唐·王勃)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捲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捲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評注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
流麗而深靜,所以為佳,是唐人短歌之絕。
《唐詩廣選》:只一結語,開后來多少法門。
《詩藪》:王勃《滕王閣》、衛萬《吳宮怨》自是初唐短歌,婉麗和平,極可師法,中、盛繼作頗多。第八句為章,平仄相半,軌轍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體矣。
《唐詩訓解》:與盧《長安古意》局意雖闊,機致則同。此慨繁華易盡也!言此閣臨江,乃滕王佩玉鳴鑾之地。今歌舞既罷,簾棟蕭條,云雨往來,景物變改,而帝子終不可見,惟江水空流,令人興慨耳。
《唐詩鏡》:三、四高迥,實境自然,不作籠蓋語致。文雖四韻,氣足長篇。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云:次聯秀穎,結語深致,法力的的雙絕。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富麗中見冷落,妙,妙(「珠簾暮卷」句下)。又云:平常中見代謝,幽細(「物換星移」句下)。
《唐詩選評》:瀏利雄健,兩難兼者兼之,「佩玉鳴鸞」四字,以重得輕。
《唐風定》:《臨高臺》、《秋夜長》猶沿綺靡,此方脫灑。
《師友詩傳錄》:蕭亭答:若短篇,詞短而氣欲長,聲急而意欲有馀,斯為得之。短篇如王子安《滕王閣》,最有法度。
《春酒堂詩話》:王子安《滕王閣》詩,俯仰自在,筆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萬言之勢。
《唐詩合選詳解》:吳綏云:止吊滕王,不及燕會,所以為高。且補序中所未及,又約子長論贊之法。
《唐詩鑒賞辭典》: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樸蒼老的筆法,點出了滕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云」、「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瑯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運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浦、潭影;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余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
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里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并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后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沈熙乾)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達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后,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云」二字有意無意地與上文的「南浦云」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這首詩一共只有五十六個字,其中屬于空間的有閣、江、棟、簾、云、雨、山、浦、潭影;屬于時間的有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何在,這些詞融混在一起,毫無疊床架屋的感覺。主要的原因,是它們都環繞著一個中心──滕王閣,而各自發揮其眾星拱月的作用。
唐詩多用實字(即名詞),這與喜歡多用虛字(尤其是轉折詞)的宋詩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三四兩句中,除了「飛」字和「卷」字是動詞以外,其余十二個字都是實字,但兩個虛字就把十二個實字一齊帶動帶活了,唐人的善用實字,實而不實,于此可見。
另外,詩的結尾用對偶句法作結,很有特色。一般說來,對偶句多用來放在中段,起鋪排的作用。這里用來作結束,而且不象兩扇門一樣地并列(術語稱為扇對),而是一開一合,采取「側勢」,讀者只覺其流動,而不覺其為對偶,顯出了王勃過人的才力。后來杜甫的七言律詩,甚至七言絕句,也時常采用這種手法,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可見王勃對唐詩發展的影響。
(沈熙乾)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正月晦日集市隱園得鶯字(明·黃姬水)
- 正月晦日雪(元末明初·張羽)
- 正月晦日(元·成廷圭)
- 正月晦日(唐·李建勛)
- 正月晦步西湖小憩市樓(宋·陳造)
- 正月望夕供養大阿羅漢畫像作(宋·宋庠)
- 正月望夜侍宴宣德門呈昭文富丞相(宋·宋庠)
- 正月望夜示童子(宋·張耒)
- 正月望夜聞影燈之盛齋中孤坐因寫所懷(宋·宋庠)
- 正月望日鄉飲賓筵歸述(明·區元晉)
- 正月望日繁臺寺集(明·李夢陽)
- 正月望日車駕謁會靈觀置酒祝禧殿(宋·宋庠)
- 正月末再來渡石橋見桃花盛開有感而賦(宋·李新)
- 正月末雪中小酌(宋·呂本中)
- 正月游片瓦巖道人留竟日適興成詩(元·廖大圭)
- 正月至三月陰雨遣悶郵寄兒子蓮花廳幕(清·金應澍)
- 正月節日,上寶歷寺行禮,退述事(元·范梈)
- 正月菊(明·陳獻章)
- 正月見雁(明·李夢陽)
- 正月詞(宋·張耒)
- 正月辛酉大雪三首(宋末元初·仇遠)
- 正月辭(明·李昱)
- 正月連雨(宋末元初·方回)
- 正月送王嚴士德森主講經正書院(三首)(近現代·許家惺)
- 正月郡圃偶成(宋·林希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