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絕(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漫成一絕(唐·杜甫)
七言絕句 押庚韻
七言絕句 押庚韻
題注:一本無一絕二字。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①,船尾跳魚撥②剌鳴。
沙頭宿鷺聯拳靜①,船尾跳魚撥②剌鳴。
評注
《鶴林玉露》:
孟浩然詩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數尺」,子美視浩然為前輩,豈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渾涵,子美之句精工。
《唐詩歸》:鐘云:好景(首句下)。
《杜詩詳注》:四句,皆舟中夜景,各就一遠一近說。
《讀杜心解》:夜泊之景,畫不能到。月映江而覺近,故可尺量;燈飐風而漸昏,故知更次。
《唐詩鑒賞辭典》: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聯。它最初起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于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這首詩是杜甫流寓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數尺」是說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時寫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畫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是寧靜安謐的。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桅燈當有紙罩避風,故曰風燈。其時江間并沒有風,否則江水不會那樣寧靜,月影也不會那樣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點出「人」字),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燈」,從舟外寫到舟內,由遠及近。然后再寫到江岸,又是由近移遠。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頭景物隱略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這和平境界的可愛,惟有飽經喪亂的不眠人才能充分體會。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禁衷心贊美夜的「靜」美。由于他與自然萬類息息相通,這「靜」與「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寂靜幽獨該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傳來「撥剌」的聲響,使凝神睇視著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然而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把對立因素滲入統一的基調,可以強化總的基調。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點同時又最富于詩意的情景,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聯,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因而決不是什么「斷錦裂繒」(胡應麟)。「老去詩篇渾漫與」,從詩題「漫成」可知是詩人一時得心應手之作,這種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達到的。
(周嘯天)
這首詩是杜甫流寓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數尺」是說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時寫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畫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是寧靜安謐的。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沖淡而柔和。桅燈當有紙罩避風,故曰風燈。其時江間并沒有風,否則江水不會那樣寧靜,月影也不會那樣清晰可接了。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點出「人」字),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燈」,從舟外寫到舟內,由遠及近。然后再寫到江岸,又是由近移遠。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頭景物隱略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這和平境界的可愛,惟有飽經喪亂的不眠人才能充分體會。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禁衷心贊美夜的「靜」美。由于他與自然萬類息息相通,這「靜」與「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的寂靜幽獨該有多少不同。忽然船尾傳來「撥剌」的聲響,使凝神睇視著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然而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把對立因素滲入統一的基調,可以強化總的基調。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點同時又最富于詩意的情景,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聯,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因而決不是什么「斷錦裂繒」(胡應麟)。「老去詩篇渾漫與」,從詩題「漫成」可知是詩人一時得心應手之作,這種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達到的。
(周嘯天)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和北城友人(宋·丘葵)
- 和北寺(宋·張耒)
- 和北山一首(宋·劉克莊)
- 和北山泉老三首(宋·郭祥正)
- 和北平檢校謝叔賓(明·鄧雅)
- 和北庭書生(當代·秦鴻)
- 和北游(宋·蘇頌)
- 和北軒薜荔(宋·蘇頌)
- 和北都王宣徽贈覺海大師(宋·范純仁)
- 和匡伯用山谷次晁補之廖正一贈答詩韻(清·朱福詵)
- 和區天民游劍潭(清·查元鼎)
- 和區宮允寄示太液池聞雁之作(明·盧龍云)
- 和區木參來韻(明·成鷲)
- 和區覺生觀察游劍潭韻 其一(清·張書紳)
- 和區覺生觀察游劍潭韻(清·白良驥)
- 和區逵鴻見示村居之作(明·霍與瑕)
- 和十一侍郎(宋·韓維)
-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獻小桃花二絕(宋·梅堯臣)
- 和十一月十二日與諸君登西園亭榭懷舊書事(宋·梅堯臣)
- 和十一舅題金蝦蟆(宋·畢仲游)
- 和十九兄梅韻二首(宋·杜范)
- 和十九日湖上與張集賢餞提刑張都官韻(宋·宋祁)
- 和十二兄五首(宋·晁沖之)
- 和十二弟揚臘月立春(宋·趙抃)
- 和十二弟梅花(宋·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