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唐·高適)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燕歌行(唐·高適)
序:開元二十六(開元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引用典故:李將軍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一作借)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一作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一作風)飄飖那可度(一作越),絕域蒼茫(一作黃)更何(一作何所)有。
殺氣三時(一作日)作陣云,寒聲(一作風)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①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一作借)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一作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一作風)飄飖那可度(一作越),絕域蒼茫(一作黃)更何(一作何所)有。
殺氣三時(一作日)作陣云,寒聲(一作風)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①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評注
《批點唐詩正聲》:
長篇滾滾,句雖佳,然皆有序,若得虛字斡旋影響,方得入妙。
《唐詩廣選》:蔣仲舒曰:「少婦」以后,又是一番斷腸情況。
《唐風定》: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磬鳴球之節,非一意抒寫以為悲壯也。
《唐詩評選》: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誹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少婦」、「征人」一聯,倒一語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聯上「應」字神理不爽。結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著,寧令稍薄,不容有颣。
《唐詩快》:此是歌行本色。
《圍爐詩話》:詩之繁于詞者,七古、五排也。五排有間架,意易見;七古之順敘者亦然。達夫此篇,縱橫出沒如云中龍,不以古文四賓主法制之,意難見也。四賓主法者,一主中主,如一家惟一主翁也;二主中賓,如主翁之妻妾兒孫奴婢,即主翁之分身以主內事者也;三賓中主,如主翁之朋友親戚,任主翁之外事者也;四賓中賓,如朋友之朋友,與主翁無涉者也。于四者中除卻賓中賓,而主中主亦只一見,惟以賓中主勾動主中賓而成文章,八大家無不然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憶將軍李牧善養士而能破敵。于達夫時,必有不恤士卒之邊將,故作此詩。而主中賓,則「壯土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四語是也。其馀皆是賓中主。自「漢家煙塵」至「未解圍」,言出師遇敵也。此下理當接以「邊庭」云云,但徑直無味,故橫間以「少婦」、「征人」四語。「君不見」云云,乃出正意以結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須敘李牧善養士、能破敵之功烈,以激勵此邊將;詩用興比出側面,故止舉「李將軍」,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以戒」也。
《唐賢三昧集箋注》:句中含雙單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訣,蓋如此則頓跌多姿,而不傷于虛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轉韻亦用對法。
《唐詩別裁》:七言古中時帶整句,局勢方不散漫。若李、杜風雨分飛,龜龍百變,又不可以一格論。
《網師園唐詩箋》:沉痛語不堪多讀。
《唐百家詩選》:趙熙批:常侍第一大篇,與東川「白日登山望烽火」首非但聲情高壯,其于守圭有微詞,蓋于國史相表里也。
《昭昧詹言》:「漢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換,「大漠」句換,「鐵衣」句轉,收指李牧以諷。
《唐宋詩舉要》:(《舊唐書·張守圭傳》)曰:「二十六年,守圭裨將趙堪、白真陁羅等假以守圭之命,逼平盧軍使烏知義邀叛奚馀眾于湟水之北,初勝后敗。守圭隱其敗狀而妄奏克捷之功,事頗泄」云云。達夫此詩,蓋隱刺之也。吳曰:二句最為沉至(「戰士軍前」一聯下)。此殆刺妄奏克捷之事(「死節從來」句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閩中歲暮懷吳中(宋·釋文珦)
- 閩中歲暮(宋·李覯)
- 閩中徐永存陳開仲亂后過訪各有詩見贈次韻奉(明末清初·錢謙益)
- 閩中得家書(宋·姜特立)
- 閩中懷古四首(近現代·連橫)
- 閩中新樂府錄二首(清·林紓)
- 閩中新樂府錄二首(清·林紓)
- 閩中早春(宋·張嵲)
- 閩中春暮(元末明初·張羽)
- 閩中曉發(明·周鼎)
- 閩中曉晴賞牡丹(宋·白玉蟾)
- 閩中雜感(清·張遠)
- 閩中王指揮報捷來金陵就送其歸(明·陶安)
- 閩中秋思(唐·杜荀鶴)
- 閩中秋思(宋·翁卷)
- 閩中秋日(清·張晉)
- 閩中秩滿一首(宋·蘇籀)
- 閩中程慧父書問再枉并有西粵見寄之作輒報此(明·歐大任)
- 閩中苦雨(元·薩都剌)
- 閩中謝文度以詩及新集見貽賦答(明·胡應麟)
- 閩中送任畹端公還京(唐·陳陶)
- 閩中道上(清·留保)
- 閩中鄭君炎南仲兩魁鄉賦比自霅教為昌化簿(宋末元初·方回)
- 閩中除歲恭祀先大夫祠(明·林培)
- 閩中黃孝廉過訪作(明·胡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