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欄砂宿遇夜客(唐·李涉)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井欄砂宿遇夜客(唐·李涉)
七言絕句 押文韻
七言絕句 押文韻
題注:涉嘗過九江,至皖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也。」其豪首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涉遂贈詩云云。
暮①雨蕭蕭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②。
他時不用逃名姓③,世上如今半是君。
他時不用逃名姓③,世上如今半是君。
評注
《云溪友議》:
李博士涉,諫議渤海之兄。嘗適九江看牧弟,臨袂,凡有囊裝,悉分匡廬隱士,唯書籍薪米存焉。至浣口之西,忽逢大風,鼓其征帆,數十人皆馳兵仗,而問是何人。從者曰:「李博士船也。」其間豪首曰:「若是李博士,吾輩不須剽他金帛;自聞詩名日久,何希一篇,金帛非貴也。」李乃贈一絕句。豪首餞賂且厚,李亦不敢卻。……(后,番愚舉子李匯征路遇韋叟)重詠贈豪客詩,韋叟愀然變色曰:「老身弱齡不肖,游浪江湖,交結奸徒,為不平之事。后遇李涉博士,蒙簡此詩,因而蛭跡。李公待愚,擬陸士衡之薦戴若思共主晉室,中心藏焉。遠隱羅浮山,經于一紀。李即云亡,不復再游秦楚。」追惋今昔,因乃潸然。或持觴而酹,反袂而歌云:「春雨蕭蕭江上樹……」
《蔗山筆塵》:李涉江上遇盜詩,煞有風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曰:李涉贈盜詩云「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可謂婉切。劉伯溫詠梁山泊分贓臺詩云……。《漢書》云:「吏皆虎而冠。」《史記》云:「此皆劫盜而不操戈矛者也。」二詩之意皆祖此。周珽曰:晦庵云:「為文也如酷吏案獄,直是勘問到底,不恕他請,請以評此詩。
《王闿運手批唐詩選》:怕人語,是受驚后情景。
《唐詩鑒賞辭典》:據載,李涉曾過九江遇盜,問"何人?"曰:"李博士也."其豪酉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詩足矣."
唐時詩人地位、聲名之高令人羨慕——連綠林人物都對其尊重!——愿題一詩足矣。
全詩不僅僅是詼諧幽默,細讀后兩句,可見還涉及嚴肅的社會政治問題。
----------------------------
關于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在今安慶市,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云。」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感慨。
前兩句用輕松抒情的筆調敘事。「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境;此處卻不經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為「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看來詩人是帶著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夜知聞」,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于綠林的自喜,也蘊含著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環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調,他們的「職業」與「愛好」的不統一,本身就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它直接來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詩味。
三、四兩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聲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詩有「匡廬便是逃名地」之句)。詩人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后來又曾失意歸隱,詩中頗多「轉知名宦是悠悠」、「一自無名身事閑」、「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類句子,其中不免寓有與世相違的牢騷。但這里所謂「不用逃名姓」云云,則是對上文「夜知聞」的一種反撥,是詼諧幽默之詞,意思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這里不過用詼諧的口吻對綠林豪客的久聞其詩名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與贊賞(你們弄得我連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脫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這句詩,卻無意中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感受與認識。詩人生活的時代,農民起義尚在醞釀之中,亂象并不顯著,所謂「世上如今半是君」,顯然別有所指。它所指的應該是那些不蒙「盜賊」之名而所作所為卻比「盜賊」更甚的人們,是詩人劉叉在《雪車》中所痛斥的「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之輩。相比之下,這些眼前的「綠林豪客」如此敬重詩人、富于人情,倒顯得有些親切可愛了。
這首詩的寫作,頗有些「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詩人未必有意諷刺現實、表達嚴肅的主題,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觸發下,向讀者開放了思想感情庫藏中珍貴的一角。因此它寓莊于諧,別具一種天然的風趣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據說豪客們聽了他的即興吟成之作,餉以牛酒,看來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劉學鍇)
唐時詩人地位、聲名之高令人羨慕——連綠林人物都對其尊重!——愿題一詩足矣。
全詩不僅僅是詼諧幽默,細讀后兩句,可見還涉及嚴肅的社會政治問題。
----------------------------
關于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在今安慶市,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云。」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容和現實感慨。
前兩句用輕松抒情的筆調敘事。「江上村」,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境;此處卻不經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為「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看來詩人是帶著安然的詩意感受來吟詠這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夜知聞」,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于綠林的自喜,也蘊含著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環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調,他們的「職業」與「愛好」的不統一,本身就構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它直接來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詩味。
三、四兩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聲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詩有「匡廬便是逃名地」之句)。詩人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后來又曾失意歸隱,詩中頗多「轉知名宦是悠悠」、「一自無名身事閑」、「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類句子,其中不免寓有與世相違的牢騷。但這里所謂「不用逃名姓」云云,則是對上文「夜知聞」的一種反撥,是詼諧幽默之詞,意思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這里不過用詼諧的口吻對綠林豪客的久聞其詩名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與贊賞(你們弄得我連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脫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這句詩,卻無意中表達了他對現實的感受與認識。詩人生活的時代,農民起義尚在醞釀之中,亂象并不顯著,所謂「世上如今半是君」,顯然別有所指。它所指的應該是那些不蒙「盜賊」之名而所作所為卻比「盜賊」更甚的人們,是詩人劉叉在《雪車》中所痛斥的「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之輩。相比之下,這些眼前的「綠林豪客」如此敬重詩人、富于人情,倒顯得有些親切可愛了。
這首詩的寫作,頗有些「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詩人未必有意諷刺現實、表達嚴肅的主題,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觸發下,向讀者開放了思想感情庫藏中珍貴的一角。因此它寓莊于諧,別具一種天然的風趣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據說豪客們聽了他的即興吟成之作,餉以牛酒,看來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送裴饒歸會稽(唐·羅隱)
- 送褚二令(明·胡奎)
- 送褚先生海上尋封鍊師(唐·法振)
- 送褚十一澡擢第歸吳覲省(唐·錢起)
- 送褚南翁赴潯幕(宋·郭祥正)
- 送褚大落第東歸(唐·錢起)
- 送褚山人歸日本(唐·賈島)
- 送褚校書歸舊山歌(唐·韋應物)
- 送褚生滔赴試(明·唐順之)
- 送褚都曹聯句詩(南北朝·何遜)
- 送褚靄巖之淮陰(清·王復)
- 送褚項民之京(明·胡奎)
- 送襄垣王君歸南陽別墅(唐·韓翃)
- 送襄州任別駕(唐·岑參)
- 送襄州李中丞赴從事(唐·溫庭筠)
- 送襄州李觀察(宋·蘇頌)
- 送襄邑知縣杜君懿太博(宋·梅堯臣)
- 送襄錦二上人之鄞(宋·釋文珦)
- 送襄陽從事李友諒歸錢塘(宋·蘇軾)
- 送襄陽僧綱(明·王紳)
- 送襄陽馮主簿(宋·項安世)
- 送襄陽盧判官奏開河事(唐·錢起)
- 送襄陽太守郭廷章六載奏最還所治(明·蘇葵)
- 送襄陽成統制移建康(宋·項安世)
- 送襄陽李尚書(唐·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