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金末元初·元好問)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玉樓春(金末元初·元好問)
驚沙獵獵風成陣。
白雁一聲霜有信。
琵琶腸斷塞門秋,卻望紫臺知遠近。
深宮桃李無人問。
舊愛玉顏今自恨。
明妃留在兩眉愁,萬古春山顰不盡。
白雁一聲霜有信。
琵琶腸斷塞門秋,卻望紫臺知遠近。
深宮桃李無人問。
舊愛玉顏今自恨。
明妃留在兩眉愁,萬古春山顰不盡。
評注
借詠史以抒懷,本是詩人家數,昭君出塞,又是傳統的詩歌體裁。但元好問推陳出新,突破了體裁和題材本身的局限,拓寬和加深了同類作品的內涵。
朔風驚沙,白雁掠霜,詞人面對荒涼蕭瑟的北地風光,俯仰千古,引入昭君出塞的歷史畫面。「白雁」在這里,不僅點明了時令,而且渲染了情境。白雁一聲,報道了霜天的降臨,照君就是在這揪心的悲秋時節出塞的 。「琵琶腸斷」兩句,是懸想昭君出塞的情景。后代傳說,昭君戎裝騎馬,手抱琵琶,一路彈奏著思歸的曲調 ,則更把昭君的形象詩意化了 。「 紫臺」,即紫宮,指長安宮廷。
詩人思想的深刻性,主要表現在下片,過片兩句說昭君當初寂寞宮中,無人過問,直到決定嫁給呼韓邪單于。「舊愛」句言昭君一向顧惜自己的美艷容顏。「入宮數歲 ,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引自《后漢書·南匈奴列傳》)因此而致遠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顏」也。元好問不像前代詩人或后世戲劇家那樣。停留在同情和怨憤的情調,而是透過一層,把目光轉向那些沒有出塞、因而也不被后代詩人注意的千百宮女。言「深宮桃李,自不只謂昭君一人,不妨理解為:廣大閉鎖深宮的女子,雖然艷如桃李,卻只能空自凋謝。年復一年,花開花落,她們只能伴隨著遲遲鐘鼓、耿耿星河,終此一生。她們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樣可悲。結尾兩句,詞人筆鋒又轉 。從黛青的遠山 ,想到昭君含愁蹙恨的雙眉;因為有了前兩句的鋪墊,昭君就成為當時及后代所有宮女的代表,「萬古春山顰不盡」,揭示了昭君悲憤之深,也揭示了這種悲劇的歷史延續性。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一個漢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個王昭君,他憑著詩人的直覺意識到,宮女的悲劇乃是封建專制王朝的一種社會病,后人復哀后人 ,此恨綿綿,有如萬古春山。
詞作的藝術成就,是得力于作者對歷史的宏觀把握和深刻透視。從表現來看,作者深廣的憂憤和沉重的悲涼 ,并不靠夸張的叫囂和慨嘆 ,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這些詞的傳統意象表現出來的。瀏亮宛轉的音節,卻能造成沉郁頓挫的氛圍;綺麗溫潤的字面 ,卻能傳達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謂寓剛健于婀娜,變溫婉成悲涼。
朔風驚沙,白雁掠霜,詞人面對荒涼蕭瑟的北地風光,俯仰千古,引入昭君出塞的歷史畫面。「白雁」在這里,不僅點明了時令,而且渲染了情境。白雁一聲,報道了霜天的降臨,照君就是在這揪心的悲秋時節出塞的 。「琵琶腸斷」兩句,是懸想昭君出塞的情景。后代傳說,昭君戎裝騎馬,手抱琵琶,一路彈奏著思歸的曲調 ,則更把昭君的形象詩意化了 。「 紫臺」,即紫宮,指長安宮廷。
詩人思想的深刻性,主要表現在下片,過片兩句說昭君當初寂寞宮中,無人過問,直到決定嫁給呼韓邪單于。「舊愛」句言昭君一向顧惜自己的美艷容顏。「入宮數歲 ,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引自《后漢書·南匈奴列傳》)因此而致遠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顏」也。元好問不像前代詩人或后世戲劇家那樣。停留在同情和怨憤的情調,而是透過一層,把目光轉向那些沒有出塞、因而也不被后代詩人注意的千百宮女。言「深宮桃李,自不只謂昭君一人,不妨理解為:廣大閉鎖深宮的女子,雖然艷如桃李,卻只能空自凋謝。年復一年,花開花落,她們只能伴隨著遲遲鐘鼓、耿耿星河,終此一生。她們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樣可悲。結尾兩句,詞人筆鋒又轉 。從黛青的遠山 ,想到昭君含愁蹙恨的雙眉;因為有了前兩句的鋪墊,昭君就成為當時及后代所有宮女的代表,「萬古春山顰不盡」,揭示了昭君悲憤之深,也揭示了這種悲劇的歷史延續性。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一個漢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個王昭君,他憑著詩人的直覺意識到,宮女的悲劇乃是封建專制王朝的一種社會病,后人復哀后人 ,此恨綿綿,有如萬古春山。
詞作的藝術成就,是得力于作者對歷史的宏觀把握和深刻透視。從表現來看,作者深廣的憂憤和沉重的悲涼 ,并不靠夸張的叫囂和慨嘆 ,而是借玉言桃李、青山眉黛這些詞的傳統意象表現出來的。瀏亮宛轉的音節,卻能造成沉郁頓挫的氛圍;綺麗溫潤的字面 ,卻能傳達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可謂寓剛健于婀娜,變溫婉成悲涼。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為白沙六經總在虛無里解嘲(明末清初·王夫之)
- 為白香巖州判賦茅亭(宋末元初·龔璛)
- 為百華寺竹峰上人題梅四首(明·練子寧)
- 為百歲潘仁需翁壽(明末清初·屈大均)
- 為皇太子侍宴餞衡陽南平二王應詔詩(南北朝·顏延之)
- 為盛惟性題謝孔昭畫山水(明·王汝玉)
- 為盛生明元贈淑卿二首(明·胡應麟)
- 為盛用章郎中題紅梅墨竹(明·張寧)
- 為省文聯株洲讀書會主講唐詩有作(近現代·劉家傳)
- 為眉公作苕帚庵圖并題(明·董其昌)
- 為知縣謝實林題紅梅(元末明初·陳謨)
- 為石丈招魂歌(明·謝元汴)
- 為石云悼鶴(宋·戴復古)
- 為石民瞻題風雨溪橋手卷(宋·俞德鄰)
- 為石泉贈窗友(明·湛若水)
- 為石醉六題其師江建霞京卿遺墨冊(清末近現代初·陳三立)
- 為石龍吳簿寫竹并題吳住嶺南橫浦(明·烏斯道)
- 為禮部金尚書純梅花圖(明·金幼孜)
- 為祝彥中題山水圖(元末明初·劉基)
- 為祥符縣滕碩先生題騶虞卷(元末明初·王翰)
- 為禪悟剪發偈(宋·白玉蟾)
- 為福建監憲恩德卿作(元·李士瞻)
- 為秋堂題錢舜舉所畫吳興山水圖(元·陳泰)
- 為秋江題姚公綬竹(明·張寧)
- 為秋野題畫(明·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