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情景(宋·姚寬)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生查子 情景(宋·姚寬)
郎如陌上塵,妾似堤邊絮。
相見兩悠揚,蹤跡無尋處。
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
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
相見兩悠揚,蹤跡無尋處。
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
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
評注
這是一個多情女子對別時離情的泣訴。從她和情郎「 相見兩悠揚」,以及分手后便「蹤跡無尋處」的情況看,他們似乎只是萍水相逢式的結合。在封建社會里,夫妻關系以男子為中心,象這首詞所反映的結合方式,只會給癡心的女子留下永無止盡的思念與痛苦。因而,女主人公在別時所感到的凄惶,以及設想中的別后「 相思」,當比一般的送別詞包含更多的傷心與痛楚。
這首詞由八句組成,其中有六句使用了比喻。比喻可以使事物的特點更突出 ,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作品具有更強烈的藝術魅力。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文心雕龍·比興》就有「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的話。不同形式的比喻手法交換使用,還可以使文勢變幻 ,形成錯綜美 。這首詞首句「郎如陌上塵」,次句「妾似堤邊絮」,并非各以一物為喻,而是互文見意,言妾亦如陌上塵,郎亦如堤邊絮。塵與絮悠揚飄蕩,無轍可循。塵與塵相遇,絮與絮相逢,聚乃偶然,散亦無法覓其蹤跡。把兩個人遇合方式的特點,通過塵與絮的「相見兩悠揚 ,蹤跡無尋處 」體現出來,喻義明確,詞篇的表現力因此加強,引人入勝。
下半闋的「 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也是用比喻,不過是暗喻而已。以雨喻淚,宋詞屢見。稍別致者 ,如胡銓《如夢令》「眼雨欲晴時,梅雨又來相惱」,出「雨」字而不見「淚」字,以「眼」字點出;吳城小龍女《 清平樂》「淚眼不曾晴」則出「淚」字而于「 晴」字對面見「 雨 」字。本詞此句「淚」、「雨」并見,以連綿的秋雨喻不斷灑落的淚珠,取喻顯明 ,亦足動人。至于「酒面撲春風」,字面本于杜甫《 詠懷古跡》詩「畫圖省識春風面」,而謂女子酒后,臉上緋紅,有似春風撲人。象「酒面撲春風」這類比喻,本來喻體和本體的相似點就不甚顯著,作者不僅不把相似點說出,反而用敘述式的句子,似乎只在實寫兩種相關的事物。在這種情況下讀者要想真正理解詞人的真實意圖,就非得下一番推敲的功夫不可。這種比喻,修辭學上稱為「曲喻」,古人稱之為「 不似之似」或「象外句」。《冷齋夜話》說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
如無可上人詩曰‘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無可的兩句詩 ,好像是一寫寒雨一寫落葉,實際上是一個不用比喻詞、不寫相似點、而直接以雨聲比落葉的曲喻。同樣 ,「酒面春風」似乎是即寫酒又寫風,其實是借春風比酒后臉的情態。曲喻雖不盡一般比喻之易于理解 ,可是因為其「曲」,所以含義更雋永,更耐人尋味,用之于詩詞,情趣也就更濃。在結構安排上,這闋詞既表現為一個嚴密的有機體 ,段落層次十分清晰、顯明。詞篇寫別時情景,自然以描寫告別場面的「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兩句為中心,上半闋為別時的感慨,末二句設想別后的情事,篇幅雖不長,卻容下了別情離緒的各個方面。
在上半闋中,一、二句各自設比,三、四句補敘所比的內容,作為比喻 ,四句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從措意的過程分析 ,其間的條理十分清晰。此外,最后兩句向對方提出「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的疑問,這又同上半闋的別時情緒遙相呼應。通過這種呼應,一方面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情郎的無限忠貞,另一方面又對男方的愛情表示了擔心和疑慮。這種「救首救尾」手法的運用,不僅使詞篇結構更加謹嚴,而且揭示主題方面,顯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首詞由八句組成,其中有六句使用了比喻。比喻可以使事物的特點更突出 ,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作品具有更強烈的藝術魅力。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文心雕龍·比興》就有「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的話。不同形式的比喻手法交換使用,還可以使文勢變幻 ,形成錯綜美 。這首詞首句「郎如陌上塵」,次句「妾似堤邊絮」,并非各以一物為喻,而是互文見意,言妾亦如陌上塵,郎亦如堤邊絮。塵與絮悠揚飄蕩,無轍可循。塵與塵相遇,絮與絮相逢,聚乃偶然,散亦無法覓其蹤跡。把兩個人遇合方式的特點,通過塵與絮的「相見兩悠揚 ,蹤跡無尋處 」體現出來,喻義明確,詞篇的表現力因此加強,引人入勝。
下半闋的「 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也是用比喻,不過是暗喻而已。以雨喻淚,宋詞屢見。稍別致者 ,如胡銓《如夢令》「眼雨欲晴時,梅雨又來相惱」,出「雨」字而不見「淚」字,以「眼」字點出;吳城小龍女《 清平樂》「淚眼不曾晴」則出「淚」字而于「 晴」字對面見「 雨 」字。本詞此句「淚」、「雨」并見,以連綿的秋雨喻不斷灑落的淚珠,取喻顯明 ,亦足動人。至于「酒面撲春風」,字面本于杜甫《 詠懷古跡》詩「畫圖省識春風面」,而謂女子酒后,臉上緋紅,有似春風撲人。象「酒面撲春風」這類比喻,本來喻體和本體的相似點就不甚顯著,作者不僅不把相似點說出,反而用敘述式的句子,似乎只在實寫兩種相關的事物。在這種情況下讀者要想真正理解詞人的真實意圖,就非得下一番推敲的功夫不可。這種比喻,修辭學上稱為「曲喻」,古人稱之為「 不似之似」或「象外句」。《冷齋夜話》說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
如無可上人詩曰‘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無可的兩句詩 ,好像是一寫寒雨一寫落葉,實際上是一個不用比喻詞、不寫相似點、而直接以雨聲比落葉的曲喻。同樣 ,「酒面春風」似乎是即寫酒又寫風,其實是借春風比酒后臉的情態。曲喻雖不盡一般比喻之易于理解 ,可是因為其「曲」,所以含義更雋永,更耐人尋味,用之于詩詞,情趣也就更濃。在結構安排上,這闋詞既表現為一個嚴密的有機體 ,段落層次十分清晰、顯明。詞篇寫別時情景,自然以描寫告別場面的「酒面撲春風,淚眼零秋雨」兩句為中心,上半闋為別時的感慨,末二句設想別后的情事,篇幅雖不長,卻容下了別情離緒的各個方面。
在上半闋中,一、二句各自設比,三、四句補敘所比的內容,作為比喻 ,四句詞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從措意的過程分析 ,其間的條理十分清晰。此外,最后兩句向對方提出「過了別離時,還解相思否」的疑問,這又同上半闋的別時情緒遙相呼應。通過這種呼應,一方面表達了女主人公對情郎的無限忠貞,另一方面又對男方的愛情表示了擔心和疑慮。這種「救首救尾」手法的運用,不僅使詞篇結構更加謹嚴,而且揭示主題方面,顯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游皋亭山(清·朱楓)
- 游皋蘭山(清·王以敏)
- 游益公平園懷宜春周宰頌詩(宋·曾由基)
- 游監丞挽詩(宋·魏了翁)
- 游蓋竹山(宋·唐仲友)
- 游蓋竹洞(宋·洪適)
- 游盤塘山后廢寺(宋·董嗣杲)
- 游盤山中盤寺尋普化禪師塔(明·釋今無)
- 游盤山歸路口占(清·陳存懋)
- 游盤山(明·王衡)
- 游盤山(明·釋今無)
- 游盤山(清·蔡寅斗)
- 游盤溪園亭二首(宋·白麟)
- 游盤谷有感(明·岳正)
- 游盤龍山歌答桃源洞天主人(近現代·王昌麟)
- 游盤龍涉傅巖有感簡朝宗(宋·歐陽澈)
- 游目(宋·趙汝燧)
- 游目(近現代·宗遠崖)
- 游盱眙南山示楊介(宋·賀鑄)
- 游真凈巖和方時舉韻(元·盧琦)
- 游真巖(宋·沈說)
- 游真州東園惜其將廢運使兵部子正近止因寄小(宋·彭汝礪)
- 游真意亭得二絕句示良器(宋·葛勝仲)
- 游真祺觀(宋·邵奕)
- 游真陽石室(宋·祖無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