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二首 其一(唐·聶夷中)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田家二首 其一(唐·聶夷中)
押陽韻
押陽韻
父耕原上田,子斸①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評注
《唐詩鏡》:
聶夷中詩第可作詩中之話,若竟作詩,未見有佳處,以意盡而無馀韻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坦之貧苦,精于古詩,此言近意遠,有合《三百篇》之旨。非熟諳世故,深鑒民情,安得痛心入骨之語!真一聲一淚,一字一金。
《唐詩別裁》:唐時尚有采詩之役,故詩家每陳下民苦情,如柳州《捕蛇者說》亦其一也。此詩言簡意足,可匹柳文。
《唐詩歸折衷》:吳逸一云:由仁愛中寫出,精透可憐,安得與風月語同看!
《唐人絕句精華》:此詩刺剝削者不知人民勞苦,但知奪取人民辛勤之果實也。夷中又有五古《詠田家》一首……尤為沉痛。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中晚唐為數眾多的憫農詩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紳《 憫農二首 》,下來就要算聶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詩的內容之平淡、語言之明白、字句之簡單,幾乎沒什么奧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顯得十分耐讀,這又決不是偶然的。封建時代農民遭受剝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樣的亂世 ,封建國家開支甚巨而資用缺乏,必然加重對農民的榨取。此詩的寫作目的就在于揭露這樣的黑暗現實。如果正面從收租情事落筆,所費筆墨必多而實際效果未必就好。此詩的寫作特點之一就在于拋開這種正面的描寫 ,而只選取收租的題前之景,即農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況 ,「官家已倉」句點到為止 ,修倉干什么,農夫的命運將怎樣,一應留待讀者去想。作者省卻許多氣力,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論者往往知道詩歌語言的具體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 ,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并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 ,「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 」,并不僅僅是只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 。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 ,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 ,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 ,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況 ,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 禾未秀 」,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欠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 ,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 ,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事實,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了。
論者往往知道詩歌語言的具體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詩句 ,就好在用泛寫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豐年的情事,并不以具體形象見長。此詩前二句也一樣 ,「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 」,并不僅僅是只寫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萬萬個農民的家庭,所謂「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正是農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墾的荒地,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閑可言 。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 ,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在揭露諷刺的時候 ,詩人不發議論而重在擺事實 ,發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單指莊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況 ,四五月麥苗就該揚花(「秀」),「六月」應已收割而「 禾未秀 」,當是遇到了旱情,暗示著欠收。而按唐時兩稅法,六月正是應該交納夏稅的時節 ,所以「官家已修倉。」官家修倉,本身就暗示著對農民勞動成果的窺伺和即將予以剝奪,而這種窺伺出現在「六月禾未秀」之際 ,更覺意味深長。「禾未秀」而倉「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應。農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統治者的不恤民情,種種事實,俱在其中,作者的憂民憫農之心亦躍然紙上。
題前攝景,洗煉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種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簡意長的效果。而此詩恰當地同時運用這三種手法,藝術效果也就更加顯著了。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和撫松處士井底蛙(清末民國初·林朝崧)
- 和摶霄韻代水陸疏文因其韻為詩十首(元·耶律楚材)
- 和報復元秋興(元末明初·郯韶)
- 和披字寄后村(宋·林希逸)
- 和披秀韻與般陽明上人(宋·釋慧空)
- 和抱拙韻(宋·胡仲弓)
- 和抱甕馮提學二首(宋·何夢桂)
- 和抱生真如庵夜歸得月原韻(清·汪廷桂)
- 和抵澄二首(明·王天性)
- 和拔可九日詩(清末近現代初·陳曾壽)
- 和拔可招飲話舊之作(清末近現代初·陳曾壽)
- 和拜明善韻(明·張以寧)
- 和拜茶(宋·趙希逢)
- 和擬古九首從京師歸以篇籍自娛有感輒賦(錄(明·唐時升)
- 和擇之登祝融峰口占(宋·張栻)
- 和擇之看雪(宋·張栻)
- 和擇之福巖回望岳市(宋·張栻)
- 和擇之賦枯木(宋·張栻)
- 和擇之賦泉聲(宋·張栻)
- 和擇之賦霜月(宋·張栻)
- 和擇之韻(宋·張栻)
- 和擇之韻(宋·張栻)
- 和擇之韻(宋·朱熹)
- 和持國光祿堂賞梅兼寄彝叟德孺(宋·范純仁)
- 和持國聽琵琶二首(宋·范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