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松(唐·景云)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畫松(唐·景云)
七言絕句 押虞韻
七言絕句 押虞韻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評注
《木天禁語》:
絕句篇法:首句起:「畫松一似真松樹,待我尋思記得無?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唐詩鏡》:末二語有野意,自是僧家語致。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口頭淺語,便成天然奇句。
《蠖齋詩話》:太白、龍標外,(絕句)人各擅能。有一口直述,絕無含蓄轉折,自然入妙,如……「畫松一似真松樹,待我尋思記得無?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此等著不得氣力、學問,所謂詩家三昧,直讓唐賢獨步。宋賢要入議論,著見解,力可拔山,去之彌遠。
《繭齋詩談》:一氣承接如話,不惟工于贊畫,連追想神情,聲口俱活,極明快,卻有蘊藉風味。
《唐詩箋注》:前輩以此詩一氣渾成,不加斧鑿,為唐人絕句所難,是矣。只是絕句之妙,不盡在此。此詩枯淡得妙,正如畫家以枯木竹石見長,亦是各家數耳。
《唐詩鑒賞辭典》:好的藝術品往往具有一種褫魂奪魄的感召力,使觀者或讀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創作與鑒賞同是形象思維,而前者是由真到「畫」,后者則由「畫」見真。這位盛唐詩僧景云(他兼擅草書)的《畫松》詩,就維妙維肖地抒發了藝術欣賞中的詩意感受。
一件優秀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鮮、強烈,令人經久難忘。詩的首句似乎就是寫這種第一印象。「畫松一似真松樹」。面對「畫松」,觀者立刻為之打動,由「畫」見「真」了,這該是何等樣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達出一種驚奇感,一種會心的喜悅,一種似曾相識的發現。
于是,觀畫者進入欣賞的第二步,開始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聯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畫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尋思記得無?」欣賞活動需要全神貫注,要入乎其內才能體味出來。「且待尋思」,說明欣賞活動也有一個漸進過程,一定要反復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當畫境從他的生活體驗中得到一種印證,當觀者把握住畫的精神與意蘊時,他得到欣賞的最大樂趣: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這幾乎又是一聲驚呼。說畫松似真松,乃至說它就是畫的某處某棵松樹,似乎很實在。然而未有過「天臺訪石橋」經歷的讀者,畢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樣子,似乎又很虛。然而細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這是從天臺石橋的特定環境暗示出來的。「天臺」是東南名山,綺秀而奇險,「石橋」是登攀必經之路。「石橋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蒼勁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間接傳達出畫松的風格。這就是所謂虛處傳神了。
詩言畫松之逼真,具體到石橋南畔「第三株」,又似乎過于指實。其實,「天臺」、「石橋」在唐詩中幾乎作為奇境勝地的同義語被廣泛運用,此詩對此未必是實寫。或者應該更為確切地說,是實事虛用而已。
作為題畫,此詩的顯著特點在于不作實在的形狀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龍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王安石詠松詩句)一類,而純從觀者的心理感受、生活體驗寫來,從虛處傳畫松之神。既寫出欣賞活動中的詩意感受,又表現出畫家的藝術造詣,它在同類詩中是獨樹一幟的。
(周嘯天)
一件優秀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鮮、強烈,令人經久難忘。詩的首句似乎就是寫這種第一印象。「畫松一似真松樹」。面對「畫松」,觀者立刻為之打動,由「畫」見「真」了,這該是何等樣的妙品啊,「一似」二字表達出一種驚奇感,一種會心的喜悅,一種似曾相識的發現。
于是,觀畫者進入欣賞的第二步,開始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聯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畫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尋思記得無?」欣賞活動需要全神貫注,要入乎其內才能體味出來。「且待尋思」,說明欣賞活動也有一個漸進過程,一定要反復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當畫境從他的生活體驗中得到一種印證,當觀者把握住畫的精神與意蘊時,他得到欣賞的最大樂趣: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這幾乎又是一聲驚呼。說畫松似真松,乃至說它就是畫的某處某棵松樹,似乎很實在。然而未有過「天臺訪石橋」經歷的讀者,畢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樣子,似乎又很虛。然而細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這是從天臺石橋的特定環境暗示出來的。「天臺」是東南名山,綺秀而奇險,「石橋」是登攀必經之路。「石橋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蒼勁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間接傳達出畫松的風格。這就是所謂虛處傳神了。
詩言畫松之逼真,具體到石橋南畔「第三株」,又似乎過于指實。其實,「天臺」、「石橋」在唐詩中幾乎作為奇境勝地的同義語被廣泛運用,此詩對此未必是實寫。或者應該更為確切地說,是實事虛用而已。
作為題畫,此詩的顯著特點在于不作實在的形狀描摹,如「森森直干百余尋,高入青冥不附林」、「龍甲虬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蔭南山」(王安石詠松詩句)一類,而純從觀者的心理感受、生活體驗寫來,從虛處傳畫松之神。既寫出欣賞活動中的詩意感受,又表現出畫家的藝術造詣,它在同類詩中是獨樹一幟的。
(周嘯天)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暫往嘉興離桂隱過渡(宋·張镃)
- 暫往白帝復還東屯(唐·杜甫)
- 暫憩(宋末元初·甘泳)
- 暫來(宋·沈遼)
- 暫還網山井伯以詩送別次韻(宋·林亦之)
- 暫違老親陪履道泛湖歸省無錫治(明·馬治)
- 暄風(宋·韓淲)
- 暇余偶得(當代·陳振家)
- 暇余有慨(當代·陳振家)
- 暇辦亭落成(明·范景文)
- 暇園留題(明·釋函是)
- 暇日與倪學士羅郎中飲蕭寺中和李白詩韻二首(明·韓雍)
- 暇日與客出忽大雨倉皇無所避頃之聞市中小屋(元末明初·李延興)
- 暇日與陳楚材游四天王寺見五髻文殊畫像于廡(宋·何耕)
- 暇日與黃季倫鄭士恒石池看雨(元末明初·唐桂芳)
- 暇日書懷(明·區越)
- 暇日侍法曹叔父陪諸名勝為落星之游分韻得往(宋·朱熹)
- 暇日偶成(宋·陳著)
- 暇日偶成(明·吳與弼)
- 暇日偶題(宋·田錫)
- 暇日六詠 雙白鴨(宋·張耒)
- 暇日出癸水門眺望(明末清初·屈大均)
- 暇日嘆日月之逾邁念吾生之幾何感而成章(宋·姜特立)
- 暇日同孫畢二同舍游李氏園亭(宋·張耒)
- 暇日同鄭以孝游定光庵坐志喜亭上以池清龜出(明·唐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