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王侍御維(唐·孟浩然)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留別王侍御維(唐·孟浩然)
五言律詩 押微韻
五言律詩 押微韻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秪應守索①寞,還掩故園扉。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秪應守索①寞,還掩故園扉。
評注
《王孟詩評》:
個中人,個中語,看著便不同(首四句下)。末意更悲。
《唐賢三昧集箋注》:三、四醇茂,胎息漢人。
《唐詩別裁》:客中無聊之況(「寂寂」句下)。
《王闿運手批唐詩選》:真情(「欲尋」二句下)。
《唐詩鑒賞辭典》: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第一聯寫落第后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斗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于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于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李景白)
第一聯寫落第后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斗爭,從這個思想活動里,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于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于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于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余味,耐人咀嚼。
(李景白)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苓軒為徐彥敬醫師作(明·徐庸)
- 苔岑社小集口占(近現代·汪石青)
- 苔徑(宋·釋善珍)
- 苔枝綴玉 謝詞家張碧叢先生繪贈梅花(近現代·羅元貞)
- 苔梅 其一(宋·李龍高)
- 苔梅 其二(宋·李龍高)
- 苔梅(元·明本)
- 苔梅(宋·釋居簡)
- 苔歌(唐·顧云)
- 苔痕(近現代·梁清芬)
- 苔石幽篁圖(明·王鏊)
- 苔磯費生畫屏歌(明·楊慎)
- 苔花四詠 掖庭(清末民國初·曹家達)
- 苔蘚山歌(唐·顧況)
- 苔衣(清·許傳霈)
- 苔錢三首(宋·釋智圓)
- 苔錢八韻(宋·魏野)
- 苔錢(唐·鄭谷)
- 苔錢(宋·俞桂)
- 苔錢(宋·葉豈潛)
- 苔錢(宋·葉紹翁)
- 苔錢(宋·易士達)
- 苔錢(宋·趙福元)
- 苔錢(宋·邵雍)
- 苔錢(明·林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