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北征(唐·李益)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從軍北征(唐·李益)
七言絕句 押寒韻
七言絕句 押寒韻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向②月明①看。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向②月明①看。
評注
《唐詩歸》:
鐘云:全是王龍標氣調。
《唐詩訓解》:詞意俱足。
《全唐風雅》:此首隱說。
《詩辯坻》:七絕,李益、韓翃足稱勁敵。李華逸稍遜君平,氣骨過之,至《從軍北征》,便不減盛唐高手。
《唐詩摘鈔》:「回首」,望鄉也,卻藏一「鄉」字。聞笛思鄉,詩中常事,硬說三十萬人一時回首,便使常意變新。
《唐詩箋注》:「磧里征人」,妙在不說著自己,而己在其中。
《網師園唐詩箋》:描寫入神(末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即「一夜征人盡望鄉」之意,而措語又別。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情景兩絕。
《峴傭說詩》:「天山雪后」一首、「回樂峰前」一首,皆邊塞名作,意態絕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也。
《唐詩鑒賞辭典》:這里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經詩人剪裁、加工,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濃縮、更集中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李益對邊塞景物和軍旅生涯有親身的體驗。他的邊塞詩與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擬,而是直接來自生活,因而詩中往往隱藏著他自身的影子,對讀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題目是《從軍北征》,說明詩人也參加了這次遠征,正如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所指出,「磧里征人,妙在不說著自己,而己在其中」。當然,這首詩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別強烈,更因為他善于運用詩人獨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從遠征途中耳聞目睹的無數生活素材中選取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詩筆把它剪入詩篇。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話來說,這正是一個詩人必須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的本領。
詩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行路難》」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據《樂府解題》說,它的內容兼及「離別悲傷之意」。王昌齡在一首《變行路難》中有「向晚橫吹悲」的句子。而這里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后兩句「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里」、「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并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夸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如果一定要按照磧上行軍的實際人數、按照聞笛回顧的現場情況來寫,其藝術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只有象現在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征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這不但不違背真實,而且把真實表現得更突出,更完滿,也更動人。
樂聲對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寫邊情旅思的詩中善于從這一點著眼、下筆,讓讀者隨同樂聲進入詩境,通過樂聲引聲的反應窺見詩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兩句中,詩人明點出征人因笛聲而觸發的是一夜望鄉之情;在這首詩中,他卻只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沒有說明他們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時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這一動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難盡,又可想而知的。
(陳邦炎)
李益對邊塞景物和軍旅生涯有親身的體驗。他的邊塞詩與有些人的作品不同,并非出于想象或模擬,而是直接來自生活,因而詩中往往隱藏著他自身的影子,對讀者有特殊的感染力量。這首詩的題目是《從軍北征》,說明詩人也參加了這次遠征,正如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所指出,「磧里征人,妙在不說著自己,而己在其中」。當然,這首詩的感染力之所以特別強烈,更因為他善于運用詩人獨有的敏銳的觀察力,從遠征途中耳聞目睹的無數生活素材中選取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并以快如并刀的詩筆把它剪入詩篇。用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話來說,這正是一個詩人必須兼有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的本領。
詩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風寒」,是這幅畫的背景,只七個字,就把地域、季節、氣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這次行軍的環境氣氛。這樣,接下來不必直接描述行軍的艱苦,只用「橫笛遍吹《行路難》」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難》是一個聲情哀怨的笛曲,據《樂府解題》說,它的內容兼及「離別悲傷之意」。王昌齡在一首《變行路難》中有「向晚橫吹悲」的句子。而這里用了「遍吹」兩字,更點明這時傳來的不是孤孤單單、聲音微弱的獨奏,而是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合鳴,從而把讀者帶進一個悲中見壯的境界。
詩的后兩句「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是這一片笛聲在軍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磧里」、「月中」,也是烘染這幅畫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說明這支遠征軍不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風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這就使人加倍感到環境的荒涼、氣氛的悲愴。也許有人對這兩句中「三十萬」的數字和「一時回首」的描寫,感到不大真實,因為一支行軍隊伍未必如此龐大,更不可能全軍都聽到笛聲并在同一時間回首顧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實的詩歌,在反映真實時決不應當只是依樣畫葫蘆,為了托出一個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藝術效果,有時不但容許而且需要運用夸張手法。李益的這兩句詩,如果一定要按照磧上行軍的實際人數、按照聞笛回顧的現場情況來寫,其藝術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只有象現在這樣寫,才能充分顯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征人的心情,使這支遠征隊伍在大漠上行軍的壯觀得到最好的藝術再現,從而獲致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全出」的藝術效果。這不但不違背真實,而且把真實表現得更突出,更完滿,也更動人。
樂聲對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一些寫邊情旅思的詩中善于從這一點著眼、下筆,讓讀者隨同樂聲進入詩境,通過樂聲引聲的反應窺見詩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在《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兩句中,詩人明點出征人因笛聲而觸發的是一夜望鄉之情;在這首詩中,他卻只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沒有說明他們為什么回首看以及回首看時抱什么心情,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這一動作所包含的感情,是一言難盡,又可想而知的。
(陳邦炎)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與穎叔登樓(清·李憲噩)
- 與顏浚冥會詩(唐·陳宮妃嬪)
-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唐·孟浩然)
- 與顥元白宿南山(明·德祥)
- 與饒郡丞云師(明末清初·王邦畿)
- 與馀杭希文資政經時兩絕音問忽得訊正與近致(宋·韓琦)
- 與館中同僚會邦衡侍郎于南山真珠園后兩日翰(宋·周必大)
- 與香山何師相邂逅白門招游具區泛錢塘獻別(明末清初·鄺露)
- 與香山虛頭陀(宋·釋慧空)
- 與香禪夜話(近現代·連橫)
- 與馬習仲話有贈(清·梁以樟)
- 與馬元伯及仁伯代驤兩弟集梁明叔禪悅樓(明·李孫宸)
- 與馬天常留別(明·邵寶)
- 與馬夷初登江亭,晚飲市樓,并寄貞壯、秋枚(清末近現代初·黃節)
- 與馬子師山夜酌月巖樓聯句奉相教和亦見野人(明·朱浙)
- 與馬異結交詩(唐·盧仝)
- 與馬通判(宋·曹勛)
- 與駱子游三山陂三首(明·李夢陽)
- 與駱老夫人壽詩(明·趙撝謙)
- 與高嘯桐同客廣州(清·丘逢甲)
- 與高大夫游盤山歌(明·王世貞)
- 與高季迪宿丁志剛宅次韻(元末明初·徐賁)
- 與高安劉丞游大愚觀壁間兩蘇先生詩(宋·陸游)
- 與高彥應司理游南湖(宋·謝逸)
- 與高斗南夜話(明·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