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唐·陳羽)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從軍行(唐·陳羽)
七言絕句 押屑韻
七言絕句 押屑韻
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是一首寫風雪行軍的仄韻絕句,全詩寫得十分壯美。一、二句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海畔」)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就在這一嚴酷的背景上,映出皚皚雪山,傳出高亢嘹亮的笛聲。詩人以這一笛聲,使人產生這里有人的聯想,同時又將人隱去,以「不見人」造成懸念──那風里傳來的笛聲究竟來自何處呢?從而自然轉出末句:尋聲望去,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風雪中紅旗不亂,已足見出從軍將士的精神,「直上」的動態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然,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這首詩在藝術上善于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試想,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凈的條件下行軍,又怎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呢?適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采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于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鍵在于作為主體的三、四兩句。后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于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現,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后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后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聞聲」而尋人,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突入人們的眼簾之中。
《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陳志明)
這首詩在藝術上善于映襯與妙用指代。一、二句對環境的描寫,竭力突出自然環境的惡劣,用濃重氛圍映襯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貌。試想,如果是在風和日麗、山明水凈的條件下行軍,又怎能見出士氣的昂揚堅強呢?適應氛圍描寫的需要,在押韻上采用了入聲的韻腳,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韻,「裂」、「折」、「雪」都是入聲「屑」韻字,韻尾為舌尖音,收音短促,適宜于抒寫或悲或壯的詩情。
前兩句的氛圍描寫與入聲韻的選用,為抒寫壯美的詩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映襯畢竟是陪賓,描寫的成敗,關鍵在于作為主體的三、四兩句。后兩句意在寫人,卻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的二物──「橫笛」、「紅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這種指代手法的運用,既節省了筆墨,又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容量,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的空間。軍中物品無數,只寫笛、旗二者,不僅出于只有笛聲、紅旗才會被遠處發現,還因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見行軍將士的精神。在寫法上,先寫「橫笛聞聲」,后寫「紅旗直上」,符合人們對遠處事物的注意往往「先聲后形」的一般習慣。特別巧妙的是「不見人」三字的嵌入。「聞聲」而尋人,尋而「不見」,從而形成文勢的跌宕,使末句的動人景象更為顯豁地突入人們的眼簾之中。
《從軍行》兼有詩情畫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紅旗,雪的白,旗的紅,山的靜,旗的動,展示出一幅壯美的風雪行軍圖。
(陳志明)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鳳村阻雪贈曲秀才(明·劉崧)
- 鳳村阻雪贈曲秀才(明·劉崧)
- 鳳條館(明·王世貞)
- 鳳來亭登睡(明·符錫)
- 鳳來山(明·釋道丘)
- 鳳來朝·先大夫墓在杭州小花塢。自丁丑世變(近現代末當代初·袁榮法)
- 鳳來朝 五日感事(宋·史達祖)
- 鳳來朝 軍持題《履錯集》見贈,次韻詶之(當代·添雪齋)
- 鳳來朝 和周美成(清·李雯)
- 鳳來朝 和清真佳人韻(清末近現代初·汪東)
- 鳳來朝 春日書懷舊作(明·葉小鸞)
- 鳳來朝 次周清真韻,文衡山梅花(清末近現代初·吳湖帆)
- 鳳來朝 自題履錯集贈李添雪(當代·秦鴻)
- 鳳來朝 越調佳人(宋·周邦彥)
- 鳳來朝 送李載章(明·張寧)
- 鳳來朝(宋·陳允平)
- 鳳來朝(民國末當代初·饒宗頤)
- 鳳林鄉乃王氏初遷之地子孫散處既久至正戊戌(元末明初·王祎)
- 鳳棲丹穴(明·羅倫)
- 鳳棲寺(宋·許仲禮)
- 鳳棲怨(唐·顏舒)
- 鳳棲方丈(宋·鄭清之)
- 鳳棲梧·藍橋驛畔,初見云英,紅燭尋春,綺(清末近現代初·潘飛聲)
- 鳳棲梧·題徐古香幽篁讀書圖(清末民國初·鄒韜)
- 鳳棲梧三首 其三 望長安(宋·賀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