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 白頭吟(唐·劉希夷)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相和歌辭 白頭吟(唐·劉希夷)
題注:(楚調曲,其器有笙、笛弄、節、琴、箏、琵琶、瑟七種)。(一作宋之問詩)
引用典故:桑田變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集作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須(集作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集作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人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白(集作鶴)發亂如絲。
但看舊(集作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集作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須(集作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集作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人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白(集作鶴)發亂如絲。
但看舊(集作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評注
《大唐新語》:
(希夷)嘗為《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頭同所歸’何異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周,為奸所殺,或云宋之問害之。
《唐詩直解》:《代悲白頭翁》本非其佳處,而俗人專取之。五、六尤卑。
《詩辯坻》:一意紆回,波折入妙,佳在更從老說至少年虛寫一段。
《網師園唐詩箋》:「伊昔」老翁,即少年前車,追敘冶游,可悲處正在此。
《唐詩評選》:唯「長嘆息」三字順出一篇。幻生一白頭翁闖入不覺,局陣豈淺人所測邪?一直中露本色風光,即此是七言淵系。后來排撰虛實,橫立情景,如游子以他鄉為丘壑,忘其本矣。
《唐詩鑒賞辭典》:這是一首擬古樂府,題又作《代白頭吟》。《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女子毅然與負心男子決裂。劉希夷這首詩則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后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后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于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復,不僅排沓回蕩,音韻優美,更在于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后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于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于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一年后,詩人果然被害。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于傷感了。
此詩融會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及梁、陳宮體的藝術經驗,而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的風格。它還汲取樂府詩的敘事間發議論、古詩的以敘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織運用各種對比,發揮對偶、用典的長處,是這詩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劉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孫季良編選《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可見他一生遭遇壓抑,是他產生消極感傷情緒的思想根源。這詩濃厚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縛戕害人才的事實。
(倪其心)
詩的前半寫洛陽女子感傷落花,抒發人生短促、紅顏易老的感慨;后半寫白頭老翁遭遇淪落,抒發世事變遷、富貴無常的感慨,以「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總結全篇意旨。在前后的過渡,以「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二句,點出紅顏女子的未來不免是白頭老翁的今日,白頭老翁的往昔實即是紅顏女子的今日。詩人把紅顏女子和白頭老翁的具體命運加以典型化,表現出這是一大群處于封建社會下層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運,因而提出應該同病相憐,具有「醒世」的作用。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作為前半的結語,「年年歲歲」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當,語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顛倒重復,不僅排沓回蕩,音韻優美,更在于強調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事實和聽天由命的無奈情緒,真實動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耐人尋味。結合后半寫白頭老翁的遭遇,可以體會到,詩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對比,而用泛指名詞「人」和「花」對比,不僅是由于七言詩字數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人,其中也包括了詩人自己。也許,因此產生了不少關于這詩的附會傳說。如《大唐新語》、《本事詩》所云:詩人自己也覺得這兩句詩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即所謂「詩讖」,一年后,詩人果然被害。這類無稽之談的產生與流傳,既反映人們愛惜詩人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這詩情調也過于傷感了。
此詩融會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及梁、陳宮體的藝術經驗,而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的風格。它還汲取樂府詩的敘事間發議論、古詩的以敘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織運用各種對比,發揮對偶、用典的長處,是這詩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劉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孫季良編選《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大唐新語》)。可見他一生遭遇壓抑,是他產生消極感傷情緒的思想根源。這詩濃厚的感傷情緒,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縛戕害人才的事實。
(倪其心)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送陳約甫知永豐(宋·葉適)
- 送陳縱之無為軍(宋·林逋)
- 送陳紹先(明·謝晉)
- 送陳經歷奉表留都兼簡秋闈諸君子(明·顧清)
- 送陳經國還淳安兼寄比部方公(明·歐必元)
- 送陳經府廷盛之河間(明·潘希曾)
- 送陳經略二首(宋·汪應辰)
- 送陳給事中赴湖廣參議(明·李舜臣)
- 送陳給事帥四川(宋·喻良能)
- 送陳給事赴京陳紹興人(明·李舜臣)
- 送陳給事赴守衛輝十韻(明·尹臺)
- 送陳給舍懋脩量移紹興郡丞(明·歐大任)
- 送陳繼先南還一百二韻(明·祁順)
- 送陳緝熙修撰使高麗(明·丘浚)
- 送陳緱山還金陵(明·張家珍)
- 送陳群石游武夷便道春試(明·鄧云霄)
- 送陳羽王郡丞赴都改除(明·釋今無)
- 送陳翔甫奉使便道歸省(明·李孫宸)
- 送陳耘初任御史(明·謝晉)
- 送陳肖玉長教擢教楚藩(明·趙完璧)
- 送陳脩撰使高麗(明·薛瑄)
- 送陳膳部子壽沈儀部伯英使畿內諸郡(明·歐大任)
- 送陳自新上永新(明·朱升)
- 送陳自立游古田(明·王恭)
- 送陳舍鼎捧誥南歸(明·羅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