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石犀行(唐·杜甫)
題注:李冰作石犀五頭以壓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名犀牛里。
引用典故:神羞 犀牛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當作五)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一作須)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汎溢不近張儀樓(即宣明門樓)。
今年灌口(一作注)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一作修筑)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當作五)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
但見元氣常(一作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
安得壯士(一作作者)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一作蒼)茫。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一作須)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汎溢不近張儀樓(即宣明門樓)。
今年灌口(一作注)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一作修筑)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當作五)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
但見元氣常(一作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
安得壯士(一作作者)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一作蒼)茫。
評注
《杜詩解》:
「當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于上,人睹于旁,明明可見,不關犀牛之事。何得相傳爾許神怪,誣民視聽?真可痛恨也(「終借堤防」四句下)!
《義門讀書記》:就正道中,又有本末。……總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王文簡古詩平仄論》:(翁)方綱按:此篇凡三換韻,前六韻十二句,中二韻四句,末二韻二句,似乎多寡參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絕非參差也。
《唐宋詩醇》:斥不經之談,歸之正道,筆力杰奡,不落言筌,視《石筍行》尤為擅勝。
《讀杜心解》:《石筍》以無實擅名立論,《石犀》以厭勝不正立論。……「石筍」、「石犀」,亦復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杜詩鏡銓》:此詩特詠古跡。舊注謂托諷時事,殊可不必。結處亦傷廟堂無燮理陰陽之人也。一笑(「自古雖有」二句下)。探原之論,更進一層(「但見元氣」二句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隨太守送神歸而有感(宋·周南)
- 隨宦桂林未遂攬勝之愿匆匆去阻雨愆期因挈馬(清·嚴永華)
- 隨家嚴赴詩社與錢牧齋杜于皇程穆倩汪湛若諸(清·戴梓)
- 隨家大人乞歸留別東甌官舍(清·趙景淑)
- 隨寓(宋·釋文珦)
- 隨山館重晤節堪(清·朱啟運)
- 隨州守士脩見寄諸作次韻(明·莊昶)
- 隨州沙溪(宋·黃載)
- 隨州獻李侍御二首(唐·姚鵠)
- 隨州錢相公挽歌三首(宋·梅堯臣)
- 隨州長官張鵬舉暨(金末元初·李俊民)
- 隨州聞劉易入終南山(宋·尹洙)
- 隨州(元·郝經)
- 隨州(宋·邢恕)
- 隨師東(唐·李商隱)
- 隨想隨作(當代·胡云飛)
- 隨意(宋·王安石)
- 隨意(宋·陸游)
- 隨感(當代·姚佳)
- 隨感(近現代·羅學瓚)
- 隨扈東巡盛京(清·于振)
- 隨手一章(近現代·汪精衛)
- 隨曾宅師登小姑山時張都護侍行(明·梁朝鐘)
- 隨本師赴古岡請舟中作(明·釋今帾)
- 隨母氏往外家過黃土塘山行(集句)(清末民國初·費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