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唐·韓愈)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石鼓歌(唐·韓愈)
押歌韻
押歌韻
題注:歐陽修《集古錄》云:「石鼓文在岐陽,初不見稱于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物以為周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爾。韓退之直以為宣王之鼓,在今鳳翔孔子廟。鼓有十,先時散棄于野,鄭馀慶始置于廟,而亡其二。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乃足。」石鼓文可見者,其略曰:「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又曰:「我車既好,我馬既騊。君子員獵,員獵員游。麋鹿速速,君子之求。」又曰:「左驂幡幡,右驂騝騝。秀弓時射,麋豕孔庶。」又曰:「其魚維何,維鱮維鯉。何以之,維楊與柳。」
引用典故:博白鵝 擱娥孤另 龍騰梭 郜鼎 古鼎躍水 口如懸河
張生手持石鼓文(生即籍),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垢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予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一作量度)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媕(音庵)婀(音阿)。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辨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陵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咸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垢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科。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予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一作量度)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祗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圣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檐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詎肯感激徒媕(音庵)婀(音阿)。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上論列,愿借辨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評注
《邵氏聞見后錄》:
退之《石鼓詩》體,子美《八分歌》也。
《老學庵筆記》:胡基仲嘗言:「韓退之《石鼓詩》云:‘羲之俗書趁姿媚。’狂肆甚矣。」予對曰:「此詩至云:‘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其言羲之‘俗書’,未為可駭也。」基仲為之絕倒。
《環溪詩話》:韓愈之妙,在用疊句。如「黃簾綠幕朱戶間」,是一句能疊三物。如「洗妝拭面著冠帔,白咽紅頰長眉青」,是兩句疊六物。惟其疊多,故事實而語健。又諸詩《石鼓歌》最工,而疊語亦多。如「雨淋日炙野火燒」,「鸞翔鳳翥眾仙下」,「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韻韻皆疊。每句之中,少者兩物,多者三物乃至四物,幾乎是一律。惟其疊語,故句健,是以為好詩也。韓詩無非《雅》也,然則有時乎近《風》。……如題南岳、歌石鼓,調張籍而歌李杜,則《頌》之類也。雖風、頌若不足,而雅正則有馀矣。
《馀師錄》:退之詩,惟《虢園二十一詠》為最工,語不過二十字,而意思含蓄過于數千百言者。至為《石鼓歌》,極其致思,凡累數百言,曾不得鼓之仿佛。豈其注意造作,求以過人與?夫不假琢磨,得之自然者,遂有間邪?由是觀之,凡人為文,言約而事該,文省而旨遠者為佳。
《黃氏日鈔》:《石鼓歌》、《雙鳥詩》尤怪特。
《輯注唐韓昌黎集》:蔣之翹曰:退之《石鼓歌》頗工于形似之語。韋蘇州,蘇眉山皆有作,不及也。
《唐詩快》:可謂極力摹寫(「快劍斫斷」五句下)。詩之珠翠斑駁,正如石鼓。石鼓得此詩而不磨,詩亦并石鼓而不朽矣。
《詩辯坻》:《石鼓歌》全以文法為詩,大乖風雅。唐音云亡,宋響漸逗,斯不能無歸獄焉者。陋儒嘵嘵頌韓詩,亦震于其名耳。
《批韓詩》:朱彝尊曰:作歌起(首二句下)。起四句似杜。退之有此段意思,故爾詳述,然亦繁而不厭(「經歷久遠」句下)。作歌收,嘆意不遂(末句下)。大約以蒼勁勝,力量自有馀。然氣一直下,微嫌乏藻潤轉折之妙。何焯曰:二句結上生下,有神力(「嗟余好古」二句下)。
《義門讀書記》:文章只一句點過,專論字體,得之(「辭嚴義密」句下)。橫插此二句,勢不直(「年深豈免」二句下)。此劉彥和所謂「夸飾」。然在此題詩,反成病累(「陋儒編詩」四句下)。元人緣公此詩,乃置石鼓于太學。然公之在唐嘗為祭酒,竟不暇自實斯言,何獨切責于中朝大官哉(「圣恩若許」句下)。對籀文言之,乃俗書耳。《塵史》之云,愚且妄矣(「羲之俗書」句下)。
《初白庵詩評》:謙退處自占地步(「才薄將奈」句下)。
《帶經堂詩話》:《筆墨閑錄》云:「退之《石鼓歌》全學子美《李潮八分小篆歌》。」此論非是。杜此歌尚有敗筆,韓《石鼓》詩雄奇怪偉,不啻倍蓰過之,豈可謂后人不及前人也!后子瞻作《鳳翔八觀》詩,中《石鼓》一篇,別與出奇,乃是韓公勍敵。
《載酒園詩話又編》:韓詩至《石鼓歌》而才情縱恣已極。
《唐詩別裁》:「陋儒」指當時采風者,言《二雅》不載,孔子無從采取也,焉有不滿孔子意(「陋儒編詩」四句下)?隸書風俗通行,別于古篆,故云「俗書」,無貶右軍意(「羲之俗書」二句下)。于今石鼓永留太學,昌黎詩為之先聲也。典重和平,與題相稱。
《網師園唐詩箋》:才說到張生所持紙本(「公從何處」句下)。警句(「鸞翔鳳翥」二句下)。追敘。見公好古心切(「對此涕淚」句下)。此乃作歌本旨(「安能以此」句下)。
《老生常談》:人當讀李、杜詩后,忽得昌黎《石鼓》等詩讀之,如游深山大澤、奔雷急電后,忽入萬間廣廈,商彝周鼎,羅列左右,稍稍憩息于其中,覺耳目心思;又別作寬廣名貴之狀,迥非人世所有,大快人意。
《詩法簡易錄》:第二字平,提起通篇之勢,聲調大振(「周綱陵遲」句下)。
《援鶉堂筆記》:韓昌黎《石鼓歌》,阮亭嘗云:「杜《李潮八分歌》,不及韓、蘇《石鼓歌》壯偉可喜。」余謂少陵此詩不及二百字,而往復頓挫,一出一入,竟只煙波老境,豈他人所場到!(方東)樹按:往時海峰先生言:「東坡《石鼓》詩如不能勝韓,必不作。」今觀之,但奇恣使才為佳耳,勝韓,未也,以校杜《八分歌》,則益為冗長。阮亭乃謂杜不及之,豈知言乎?若錢牧齋《西岳華山廟碑詩》,則益為扶墻捫壁,不可耐矣。
《甌北詩話》:盤空硬語,須有精思結撰,若徒挦摭奇字,詰曲其同,務為不可讀,以駭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其實《石鼓歌》等杰作,何嘗有一語奧澀,而磊落豪橫,自然挫籠萬有。又如《喜雪獻裴尚書》、《詠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魚》、《詠雪》等詩,更復措思極細,遣詞極工,雖工于試帖者,亦遜其穩麗。此則大才無所不辦,并以見詩之工,固在此不在彼也。
《唐宋詩醇》:典重瑰奇,良足鑄之金而磨之石。后半旁皇珍惜,更見懷古情深。
《劍溪說詩》:詩與題稱乃佳。如《石鼓歌》三篇,韓、蘇為合作,韋左司殊未盡致。
《石洲詩話》:漁洋論詩,以格調撐架為主,所以獨喜昌黎《石鼓歌》也。《石鼓歌》固卓然大篇,然較之此歌(按指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則杜有停畜抽放,而韓稍直下矣。但謂昌黎《石鼓歌》學杜,則亦不然,韓此篇又自有妙處。蘇詩此歌(按指蘇軾《石鼓歌》)魄力雄大,不讓韓公。然至描寫止面處,以「古器」、「眾星」、「缺月」、「嘉禾」錯列于后,以「郁律蚊蛇」、「指肚」、「鉗口」渾舉于前,尤較韓為斟酌動宕矣。時韓則「快劍斫蛟」一連五句,撐空而出,其氣魄橫絕萬古,固非蘇所能及。方信鋪張實阽,非易事也。(東坡)《安州老人食蜜歌》結四句云:「因君寄與雙龍餅,鏡空一照雙龍影。三吳六月水如湯,老人心似雙龍井。」亦若韓《石鼓歌》起四句句法,此可見起結一樣音節也。然又各有抽放平仄之不同。
《七言詩平仄舉隅》:《石鼓歌》:須此「文」字平聲撐空而起,所以三句「石」字皆仄(首句下)。此句五六上去互扭,是篇中小作推宕(「字體不類」句下)。此句末字用子聲峙起,此是中間頓宕,全以撐拄為能(「孔子西行」句下)。此句乃雙層之句,在韓公最為宛轉矣。所以下句僅換第五字,亦與篇中諸句之換仄者不同(「牧童敲火」句下)。平聲正調,長篇一韻到底之正式(末句下)。
《古詩選批》:「收拾」二字,合上講解切磋義俱在其中。韓公之愿力,深且切矣。
《聲調譜》:拗律句(「辭嚴義密」句下)。拗律句(「鸞翔鳳翥」句下)。律句(「孔子西行」句下)。律句(「憶昔初蒙」句下)。律句少拗(「大廈深檐」句下)。拗律句(「日銷月鑠」句下)。拗律句(「石鼓之歌」句)。
《峴傭說詩》:《石鼓歌》,退之一副筆墨,東坡一副筆墨,古之名大家,必自具面目如此。
《昭昧詹言》:詩文以瑰怪瑋麗為奇,然非粗獷傖俗,客氣矜張,饾饤句字,而氣骨輕浮者,可貌襲也。……又如韓、蘇《石鼓》,自然奇偉,而吳淵穎《觀秦承相斯嶧山刻石墨本碑》則為有意搜用字料,而傖俗饾饤,氣骨輕浮。至錢牧翁《西岳華山碑》,益為無取。東坡《石鼓》,飛動奇縱,有不可一世之概,故自佳,然似有意使才,又貪使事,不及韓氣體肅穆沉重。海峰謂蘇勝韓,非篤論也。以余較之,坡《石鼓》不如韓,韓《石鼓》又不如杜《李潮八分小篆歌》文法縱橫,高古奇妙。要之,此三詩更古今天壤,如華岳三峰矣。至義山《韓碑》,前輩謂足匹韓,愚謂此詩雖句法雄杰,而氣窒勢平,所以然者,韓深于古文,義山僅以駢儷體作用之,但加梢煉琢造,句法老成已耳。一段來歷,一段寫字,一段敘初年己事,抵一篇傳記。夾敘夾議;容易解,但其字句老煉,不易及耳。
《望云詩話》:《石洲詩話》謂東坡《石鼓》不如昌黎。愚按:昌黎作于強盛之年,東坡作《石鼓》時,年僅逾冠,何可較景?七古押平韻到底者,單句末一字不宜用平聲。若長篇氣機與音節拍湊處,偶見一二,尚無妨礙,如杜《冬狩行》「東西南北西里間」、「況今攝行大將權」,韓《石鼓歌》「孔子西行不到秦」、「憶昔初蒙博士征」之類是也。
《歷代詩法》:大開大闔,段落章法井然,是一篇絕妙文字。
《求闕齋讀書錄》:自「周綱陵遲」以下十二句,敘周宣搜狩鐫功勒石。自「火從何處」以下十四句,敘拓本之精、文字之古。自「嗟余好古」以下二十句,議請移鼓于太學。自「中朝大官」至末十六句,慨移鼓之議不遽施行,恐其無人收拾。
《十八家詩鈔》:劉、姚渚公皆謂蘇《石鼓》勝于韓愈意。蘇誠奇恣,然純以議論行之,尚是少年有意為文之態,氣體風骨,未及此詩之雄勁也。
《增評韓蘇詩鈔》:三溪曰:《石鼓歌》,昌黎集中第一篇杰作,雖有繼者,不得出其右,要俾昌黎擅場耳。
《韓詩臆說》:國初以來諸公為七言古者,多模此篇。其實此殊無甚深意,非韓詩之至者,持取其體勢宏敞,音韻鏗訇耳。
《山涇草堂詩話》:如許長篇,不明章法,妙處殊難領會。全詩應分四段。首段敘石鼓來歷,次段寫石鼓正面,三段從空中著筆作波瀾,四段以感慨結。妙處全在三段凌空議論,無此即嫌平直。古詩章法通古文,觀此益信。「快劍斫斷生蛟鼉」以下五句,雄渾光怪,句奇語重,鎮得住紙,此之謂大手筆。
《唐宋詩舉要》:吳(北江)曰:挺接(「少陵無人」句下)。以上虛冒點題(「才薄將奈」句下)。跌下句(「周綱陵遲」句下)。以上敘作鼓源始(「鬼物守護」句下)。以上贊嘆紙本(「掎摭星宿」句下)。收句幽咽蒼涼不盡。句奇語重,能字字頓挫出筋節,最是此篇勝處。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詩,指《詩經》:陋儒,指當時的采風`者。二雅:指《詩經》中的大雅、二雅,其中多為歌頌宣王征伐之作。祭酒:即國子臨祭酒,主管太學的學官。
【簡析】:
石鼓文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秦代刻石,書體為大篆,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并非詩中所寫的周宣王狩獵之記,當時詩人是弄錯了。全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曾建議運至太學保存而遭到否決,不禁感慨系之。寫這首長詩的目的,仍然是在呼呈應該引起重視。詩人為保護文物而大聲疾呼,沒有人讀后不為之所動,對官場陋習的諷刺也是很深刻的。https://www.zaoci.top/
【簡析】:
石鼓文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秦代刻石,書體為大篆,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并非詩中所寫的周宣王狩獵之記,當時詩人是弄錯了。全詩從石鼓的起源到論述它的價值,曾建議運至太學保存而遭到否決,不禁感慨系之。寫這首長詩的目的,仍然是在呼呈應該引起重視。詩人為保護文物而大聲疾呼,沒有人讀后不為之所動,對官場陋習的諷刺也是很深刻的。https://www.zaoci.top/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登臨(宋·董嗣杲)
- 登臨(宋·陸游)
- 登臨(當代·陳振家)
- 登丹景山(清·戢澍銘)
- 登丹棱縣白塔寺塔與呂竿川同賦(明·楊慎)
- 登丹陽北樓(唐·郎士元)
- 登義烏城南高峰(當代·金鑒才)
- 登烏奴(宋·鄭剛中)
- 登烏江寶泉寺南山望金陵作(宋·賀鑄)
- 登烏江柏子岡懷潘景仁(宋·賀鑄)
- 登烏石寺觀張魏公劉安成岳武穆留題劉云侍兒(宋·姜夔)
- 登烏石寺(宋·楊萬里)
- 登烏石山仁王寺橫山閣(元·薩都剌)
- 登烏石山(明·徐熥)
- 登烏石(元·陳野仙)
- 登烏龍山寺閣(宋·張伯玉)
- 登樂民樓(清·洪良浩)
- 登樂游原寄司封孟郎中盧補闕(唐·羊士諤)
- 登樂游原懷古(唐·豆盧回)
- 登樂游原春望書懷(唐·張九齡)
- 登樂游原(唐·張祜)
- 登樂游原(唐·杜牧)
- 登樂游原(唐·耿湋)
- 登樂游園望(唐·白居易)
- 登樂游廟作(唐·韋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