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唐·杜甫)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秋興八首(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侵韻
七言律詩 押侵韻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①開他日淚,孤舟②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①開他日淚,孤舟②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此七字拙(「叢菊兩開」句下)。
《杜臆》:前聯言景,后聯言情;而情不可極,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兩言中也;又約言之,則「故園心」三字盡之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甸曰:江濤在地而曰「兼天」,風云在天而曰「接地」,見洶涌陰晦,觸目天地間,無不可感興也。屠隆曰:杜老《秋興》諸篇,托意深遠,如「江間」「塞上」二語,不大悲壯乎?范槨曰:作詩實字多則健,虛字多則弱,如杜詩「叢菊」「孤舟」一聯,此等語亦何嘗不健?蔣一葵曰:五、六不獨「兩開」、「一系」為佳,有感時濺淚,恨別驚心之況。末句掉下一聲,中寓千聲,萬聲。周珽曰:天鈞異奏,人間絕響。
《唐詩評選》:籠蓋包舉一切,皆在「叢菊兩開」句聯上景語,就中帶出情事,樂之如貫珠者,拍板與句,不為終始也。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則村巫儺歌一例。以俟知音者。
《杜詩解》:若謂玉樹斯零,楓林葉映,雖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滯巫山巫峽,而舉目江間,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陰接地之風云。真為可痛可悲,使人心盡氣絕。此一解總貫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嘆息「白頭吟望苦低垂」也。
《義門讀書記》:中四句,虛實蹉對。「江間波浪兼天涌」二句,虛含第二首「望」字。「叢菊兩開他日淚」一句,虛含「望」之久也。
《而庵說唐詩》:此是《秋興》第一首,須看其筆下何等齊整。
《圍爐詩話》:《秋興》首篇之前四句,敘時與景之蕭索也,淚落于「叢菊」,心系于「歸舟」,不能安處夔州,必為無賢地主也。結不過在秋景上說,覺得淋漓悲戚,驚心動魄,通篇筆情之妙也。
《杜詩集評》:吳農祥曰:驚心動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兩開」、「一系」之無謂;豈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唐宋詩醇》:錢謙益曰:首篇頷聯悲壯,頸聯凄緊,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黃生曰:杜公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乃公一生心神結聚所作也。八首之中難為軒輊。
《讀杜心解》: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五、六,則貼身起下……,「他日」、「故園」四字,包舉無遺,言「他日」,則后七首所云「香爐」、「抗疏」、「弈棋」、「世事」、「青瑣」、「珠簾」、「旌旗」、「彩筆」,無不舉矣;言「故園」,則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長安」、「第宅」、「蓬萊」、「曲江」、「渼陂」,無不舉矣。……發興之端,情見乎此。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處處催」,則旅泊經寒之況,亦吞吐句中,真乃無一剩字。
《杜詩鏡銓》:「江間」、「塞上」,狀其悲壯;「叢菊」、「孤舟」,寫其凄緊。末二句結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言外寓客子無衣之感(「寒衣處處」二句下)。
《詩法易簡錄》:末二句寫出客子無家之感,緊頂「故園心」作結,而能不脫「秋」字,尤佳。
《昭昧詹言》:起句下字密重,不單側佻薄,可法,是宋人對治之藥。三、四,沈雄壯闊。五、六,哀痛。收,別出一層,凄緊蕭瑟。
其二(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麻韻
七言律詩 押麻韻
引用典故:八月查 畫省 三峽無猿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①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語苦(「聽猿實下」句下)。
《七修類稿》:通篇悲惋,實、虛、違、隱,又是篇中之目。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畫省香爐」雖點綴意,然亦樸。吳山民曰:三、四根「京華」句說來。周珽曰:精篤快思,異情自溢。
《唐詩評選》:斡旋善巧。尾聯故用活句,以留不盡。
《杜臆》:「望京華」正故園所在也。望而不得,奚能不悲?……公雖不奉使,然朝廷授以省郎……公不赴任,實以病故,是「畫省香爐」,因「伏枕」而「違」也。
《杜詩解》:三,應云「聽猿三聲實下淚」,今云然者,句法倒裝,與第七首三、四一樣奇妙,……「請看」二字妙,意不在月也。「已」字妙,月上山頭,已穿過藤蘿,照此洲前久矣,我適才得見也。先生唯有望京華過日子,見此月色,方知又是一日了也。
《義門讀書記》:后此皆「望京華」之事,三字所謂詩眼也。以「夔府」、「京華」蹉對……上承「日斜」,下起「月映」,忽晦忽明,曲折變化。
《錢注杜詩》:「每依南斗望京華」,皎然所謂「截斷眾流句」也。孤城砧斷,日薄虞淵,萬里孤臣,翹首京國,雖又八表昏黃,絕塞慘淡,唯此望闕寸心,與南斗共其色耳。此句為八首之綱骨。
《圍爐詩話》:子美在夔,非是一日,次篇乃薄暮作詩之情景……「依南斗」而「望京華」者,身雖棄逐凄涼。而未嘗一念忘國家之治亂。……猿聲下淚,昔于書卷見之,今處此境,誠有然者,故曰「實下」;浮查猶上天,已不得還京,故曰「虛隨」、……日斜吟詩,詩成而月已在「藤蘿」、「蘆荻」,只以境結,而情在其中。
《唐詩別裁》:「望京華」,八首之旨,特于此章指出。
《讀杜心解》:二章,乃是八首提掇處。提「望京華」本旨,以申明「他日淚」之所由,正所謂「故園心」也。……首句,點明「夔府」。次句,所謂點眼也。三、四,申上「望京華」,起下「違伏枕」。……五、六長去「京華」,遠羈「夔府」也。……「藤蘿月」應「落日」。「蘆荻花」含「秋」字。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遠無依,當此高秋,詎堪回首!正為前后筋脈。舊謂夔州暮景,是隔壁話。
《杜詩鏡銓》:此八詩之骨(「每依北斗」句下)。對結無痕,(八首)篇篇映帶秋意(「請看石上」二句下)。此首言才看落日,已復探更,正見流光迅速,總寓不歸之感,故下章接言「日日」。
《近體秋陽》:《秋興》詩雖以雄瞻擅名千古,實乃唯此作與「玉露」、「昆明」二篇為勝。然「玉露」篇獨「叢菊」一聯叫絕,「昆明」篇結語不出,雖強為之解者,累墨連楮,而總無裨于實理;又不如此篇深細見情,惋折可愛也。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虛實作句眼、字法,杜陵每用之,蓋亦無端,此更有力。五、六「違」既自言,「隱」亦在己。二句琢疊,彌費安吟,遂成沈郁。結語回映日斜。「八月」二句緒道所遲暮之感,意流語對,乃見蕭疏。評:此首以「夔府」二字為紐,以下俱屬夔府情景。
《杜詩言志》:通首重「望京華」三字,蓋「望京華」者乃少陵之至性所鐘,生平命脈,皆在于此。
《昭昧詹言》:正言在夔府情事。結句乃嘆歲月蹉跎,又值秋辰,作驚婉之情,以致哀思。乃倒煞題「秋」字,收拾本篇,即從次句「每」字生來。「每」者,二年在此,常此悲思,而今不覺忽又值秋辰,玩末章末句可見。《箋》乃妄解,引皎然盲說,以次句為「截斷眾流」。此詩詞意景物,皆主夔府言,不主長安,何謂「截斷眾流」也?……七句無限之情不說,八句變律。先興后秋。
其三(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微韻
七言律詩 押微韻
引用典故:匡衡抗疏 劉向傳經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①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汎汎,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信宿漁人還汎汎,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評注
《唐詩品匯》:
劉曰:「泛泛」無所得也(「信宿漁人」句下)。劉曰:既前后不相涉,只用二人名,亦莫知其意之所在,落落自可(「匡衡抗疏」二句下)。
《唐音癸簽》:詩家雖刺譏中,要帶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興》「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著一「自」字,以為怨之,可也;以為羨之,亦可也,何等不露!
《杜臆》: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陰迅速,而日坐江樓,對翠微,良可嘆也。故漁舟之泛,燕子之飛,此人情、物情之各適,而以愁人觀之,反覺可厭;曰「還」、曰「故」,厭之也。
《唐詩評選》:此與下作,皆以脫露顯本色,風神自非世間物。
《杜詩解》:「千家山郭」下加一「靜」字,又加一「朝暉」字,寫得何等有趣,何等可愛。「江樓坐翠微」,亦是絕妙好致。但輕輕只用得「日日」二字,便不但使江樓翠微生憎可厭,而山郭朝暉俱觸目惱人。
《義門讀書記》:「五陵」起下「長安」(「五陵衣馬」句下)。
《錢注杜詩》:《七歌》云:「長安卿相多少年」,所謂「同學」者,蓋「長安卿相」也。曰少年,曰輕肥,公之目當時卿相如此。
《圍爐詩話》:第三篇乃是晨興獨坐山樓,望江上之情景。故起語云:「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一宿曰宿,再宿曰信。「信宿」與「日日」相應。「信宿漁人還泛泛」,言漁人日日泛江,則己亦日日坐于江樓,無聊甚也。「清秋燕子故飛飛」,言秋時燕可南去,而飛飛于江上,似乎有意者然。子美此時有南適衡、湘之意矣。
《山滿樓箋注唐詩》:其旨微,其文隱而不露,深得立言蘊藉之妙。此章前四句結上,后四句起下,乃八篇中之關鍵也。
《唐宋詩醇》:陳廷敬曰:前三章詳夔州而略長安,后五章詳長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
《唐詩別裁》:以上就夔府言,以下就長安言。此八詩分界處也。二句喻己之飄泊(「信宿漁人」二句下)。二句慨己之不遇(「匡衡抗疏」二句下)。
《讀杜心解》:三章申明「望京華」之故,主意在五、六逗出。文章家原題法也。……前二首「故園」、「京華」,雖已提出,尚未明言其所以。至是,說出事與愿違衷曲來,是吾所謂「望」之故,錢氏所謂「文之心」也。
《杜詩鏡銓》:直是目空一世,此公之狂不減乃祖(「同學少年」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三、四亦寓遲暮之感。五、六使事能自入情,不為泛率。評:此首以「江樓」二字作紐:「信宿」二句,江樓所見之景。下則江樓之情。
《唐詩成法》:此傷馬齒漸長,而功名不立于天壤也。……有言此首首尾全不關合者。一、二即含「京華」,五、六言「京華」事,七、八正接五、六,非不關合也。
《網師園唐詩箋》:首二句有身羈夔府、日月如流之感。三、四喻己之漂泊,五、六慨己之不遇。
《讀杜詩說》:作「日日」非但重字太多,與「千家」字亦不對。(按:「日日」一作「一日」,一作「百處」。)
其四(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支韻
七言律詩 押支韻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①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③羽書遲②。
魚龍寂寞秋江冷④,故國平居有所思。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③羽書遲②。
魚龍寂寞秋江冷④,故國平居有所思。
評注
《后村詩話》:
公詩敘亂離,多百韻,或五十韻,或三十韻,惟此篇最簡而切也。
《瀛奎律髓》:廣德元年癸卯冬十月,吐蕃入長安,代宗幸陜。安、史死久矣,而又有此事,故曰「弈棋」。然首篇有云:「巫山巫峽氣蕭森」,即大歷初詩也。
《杜臆》:遂及國家之變。則長安一破于祿山,再亂于朱泚,三陷于吐蕃,如弈棋之迭為勝負,而百年世事,有不勝悲者。
《姜齋詩話》:至若「故國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虛籠喝起,以下曲江、蓬萊、昆明、紫閣,皆所思者,此自《大雅》來。
《唐詩評選》:末句連下四首,為作提綱,章法奇絕。
《錢注杜詩》:肅宗收京已后,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遠,慭置君國之憂,殆欲以滄江遺老,奮袖屈指,覆定百年舉棋之局,非徒悲傷晼晚,如昔人愿得入帝城而已。
《杜詩解》:「聞道」妙。不忍直言之也,也不敢遽信之也。二字貫全解。世事可悲,加「百年」二字妙。正見先生滿肚真才實學,非腐儒呴吁腹誹迂論(「聞道長安」二句下)。「遲」上用「羽書」妙。羽書最急,而復遲遲,想見當時世事(「征西車馬」句下)。「故國」下用「平居」字妙。我自思我之平居爾,豈敢于故國有所怨訕哉(「故國平居」句下)。
《瀛奎律髓匯評》:查慎行:三、四緊承「似弈棋」,若如評語,則首句反無著落。馮舒:歷看選家,自南宋以來,萬歷以上,不知何以只選此首?馮班:何以只選一首,好大膽!紀昀:八首取一、便減多少神采。此等去取,可謂庸妄至極!
《唐宋詩醇》:陳廷敬曰:末句猶云:「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目前。」此結本章以起下數章。
《讀杜心解》:四章正寫「望京華」,又是總領。為前后大關鍵。「弈棋」、「世事」不專指京師屢陷,觀三、四,單以「第宅」、「衣冠」言可見……「故國思」繳本首之「長安」,應前首之「望京」,起前后之分寫,通身鎖鑰。
《杜詩集評》:似極力言之,仍自悠然不盡。
《杜詩鏡銓》:三、四言朝局之變更,五、六言邊境之多事。當此時而窮老荒江,了無施其變化飛騰之術,此所以回憶故國,追念平居而不勝慨然也。
《昭昧詹言》:第四首思長安。自此以下,皆思長安。「弈棋」言迭盛迭衰,即鮑明遠《升天行》意,而此首又總冒。……五、六遠,忽縱開,大波瀾起,既振又換。結「秋」字陡入,悲壯勒轉,收足五、六句意。而「思」字又起下四章,章法入妙無痕。此詩渾浩流轉,龍跳虎臥。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評:一結束上三章,起下四章。
《讀杜札記》:「長安似弈棋」上著「聞道」二字、疑當時有此語。「百年」乃統舉開國以來言之。此二句乃發端感嘆之詞,下乃入時事。
其五(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刪韻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引用典故:東來紫氣 金莖 瑤池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①,東來紫氣滿函關②。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照③朝班。
西望瑤池降王母①,東來紫氣滿函關②。
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照③朝班。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律句有此,自覺雄渾(「西望瑤池」二句下)。
《唐詩評選》:無起無轉無敘無收,平點生色。八風自從,律而不奸,真以古詩作律。后人不審此制,半為皎然老髡所誤。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徐常吉曰:以下幾詩,但追憶秦中之事,而故宮離黍之感,因寓其中:「蓬萊宮闕」,言明皇之事神仙;「瞿塘峽口」(見「其六」),言明皇之事游樂;「昆明池水」(見「其七」),言明皇之事邊功,而末但寓感慨之意。吳山民曰:起聯皇居之壯。蔣一癸曰:因開宮扇,故識圣顏,有映帶法。周明輔曰:只就實事賦出,沉壯溫厚無不有。梅鼎祚曰:八首皆有大聲響,余得「玉露」、「蓬萊」、「昆明」爾。
《杜臆》:極言玄宗當年豐亨豫大之時,享安富尊榮之盛。不言致亂,而亂萌于此。語若贊頌,而刺在言外。……家有豐考功《秋興帖》寫「蓬萊宮闕」詩,尾自注:「仙」(闕)誤作「宮」,……蓋下有「宮扇」,字復,宜作「仙」。
《唱經堂杜詩解》:「點」字妙。先生此時之在朝班,只如密雨中之一點耳,雖欲諫議,亦復何從(「幾回青瑣點朝班」句下)。
《錢注杜詩》:此詩追思長安全盛,敘述其宮闕崇麗,朝省尊嚴,而傷感則見于末句。
《杜詩詳注》:陳澤州注:此詩前六句,是明皇時事;「一臥滄江」,是代宗時事;「青瑣」「朝班」,是肅宗時事。前言天寶之盛,陡然截住,陡接末聯。他人為此,中間當有幾許繁絮矣。……此章用對結,末二章亦然。盧德水疑上四用宮殿字太多。五、六,似早朝詩語。今按賦長安景事,自當以宮殿為首,所謂「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也。公以布衣召見,感荷主知,故追憶入朝覲君之事,沒齒不忘。若必全首俱說秋景,則筆下有「秋」,意中無「興」矣。此章下六句,俱有一虛字、二實字于句尾,如:「降王母」、「滿函關」、「開宮扇」、「識圣顏」、「驚歲晚」、「點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疊足」之病矣。
《圍爐詩話》:此詩前六句皆是興,結以賦出正意,與《吹笛》篇同體,不可以起承轉合之法求之也。
《唐詩成法》:此思昔日之得覲天顏也。七開筆說今日,八合,方是追昔。
《網師園唐詩箋》:上半盛寫宮闕之壯麗,三、四句寫朝省之尊嚴。
《唐詩別裁》:前對南山,西眺瑤池,東接函關,極言宮闕氣象之盛,無譏刺意(「蓬萊宮闕」四句下)。追思長安全盛時,宮闕壯麗,朝省尊嚴,而末嘆己之久違朝寧也。
《讀杜心解》:五章以后,分寫「望京華」。此溯宮闕朝儀之盛,首帝居也,而意卻重在曾列朝班,是為「所思」之一。「滄江」帶「夔」。「歲晚」本言「身老」,亦帶映「秋」。
《杜詩集評》:吳農祥云:極刺時事而雄渾不覺。徐士新云:「蓬萊宮闕」言明皇之事,神仙不若指貴妃為當。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杜公「蓬萊宮闕對南山」,六句開,兩句合;太白「越王勾踐破吳歸」,三句開,一句合,皆是律絕中創調。
《杜詩鏡銓》:此思長安宮闕之盛,而嘆朝寧久違也。前六句直下,皆言昔之盛,第七,一句打轉,筆力超勁。陳秋田云: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動蕩,幾于允跡可尋。吳瞻泰云:此處指拾遺移官事,只用虛括,他人當用幾許繁絮矣。
《讀杜札記》:說者以此四句專指太寶之盛,亦非通論。看五、六即入身預朝班,系肅宗朝事,則上四不得坐煞天寶。
《杜詩言志》:追憶太平宮闕之盛,為孤忠之所愛慕不忘也。……通首博大昌明,鏗鈜綺麗,舉初、盛早朝應制諸篇,一齊盡出其下,真杰作也。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周云:只就實事賦出,沉壯溫厚無不有。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結二方是此時意緒。上六止寫入結內一「朝」字耳。章法極為開動。結語仍是對出,起二警亮,五、六郁麗,彌見沉摯。
《昭昧詹言》:思宮闕,高華典麗,氣象萬千。……結句收五、六句,忽跳開出場,歸宿自己,收拾全篇,蒼涼凄斷。此亂后追思,故極言富盛,一片承平瑞氣,而存外有馀悲,所以為佳。
其六(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尤韻
七言律詩 押尤韻
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朱簾繡柱圍黃鶴①,錦纜牙檣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
朱簾繡柱圍黃鶴①,錦纜牙檣起白鷗。
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評注
《唐詩品匯》:
劉云:兩句寫幸蜀之怨,懷故京之思,不分遠近,如將見其實焉(「花萼夾城」二句下)。劉云:對句耳!不足為雅麗(「珠簾繡柱」二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孟莊曰:「入」字莫輕看,見自我致之。徐常吉曰:「歌舞地」今戎馬場,「帝王都」今腥膻窟,公之意在言表。
《義門讀書記》:倒起,變化。言我凝望之久,雖萬里而遙,不啻與京華風煙相接。亦從「一臥滄江」來(「瞿塘峽口」二句下)。
《杜臆》:此章直承首章以來,乃結上生下,而仍歸宿于故園之思也。
《唐詩評選》:揉碎亂點,掉尾孤行以顯之。如萬紫乘風,回飆一合。「接素秋」,妙在「素秋」二字止;此之外,不堪回首。
《杜詩解》:御氣用一「通」字,何等融和!慣愁用一「入」字。出入意外。先生不尚纖巧,而耀人心目如此(「花萼夾城」二句下)。
《杜詩詳注》:陳廷敬曰:此承上章,先宮殿而后池苑也;下繼「昆明」二章,先內苑而及城外也。上下四章,皆前六句長安,后兩句夔州,此章在中間,首句從「瞿塘」引端,下六則專言長安事。俱見章法變化。「帝王州」,又起下漢武帝。
《圍爐詩話》:「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言兩地極遠,而秋懷是同,不忘魏闕也。故即敘長安事,而曰「花萼夾城通御氣」,言此二地是圣駕所常游幸。而又曰「芙蓉小苑入邊愁」,則轉出兵亂矣。又曰「珠簾繡柱」不圍人而「圍黃鵠」,「錦纜牙檣」無人跡而「起白鷗」,則荒涼之極也,是以「可憐」。又嘆關中自秦、漢至唐皆為帝都,而今乃至于此也。
《山滿樓箋注唐詩》:此二句(「花萼夾城」一聯)則謂之順便成對,種種神奇,不可思議。勿但以工麗賞之。
《唐詩別裁》:此追敘長安失陷之由。城通御氣,指敦倫勤政時;苑入邊愁,即所云「漁陽鼙鼓動地來」。上言治,下言亂也。下追敘游幸之時,見盛衰無常,言外無窮猛省。
《讀杜心解》:六章,就「曲江頭」寫「望京華」,為「所思」之二。此詩開口即帶夔州,法變。「瞿峽」、「曲江」,相懸萬里,次句鉤鎖有方,趁便嵌入「秋」字,何等筋節!中四,乃申寫「曲江」之事變景象,末以嗟嘆束之,總是一片身親意想之神。
《杜詩鏡銓》:吞吐意在言外(「回首可憐」二句下)。
《唐詩成法》:此首格奇。
《讀杜詩說》:意本衰颯,而語特濃麗,猶下章「織女」、「石鯨」等句。
《網師園唐詩箋》:此思失陷后之長安。
《唐詩集評》:吳農祥云:本言《黍離》、《麥秀》之悲,乃反擬秦中富盛,立言最有含蓄。徐士新云,譏明皇之事遠游誤矣。
《杜詩言志》:敘次及于巡幸之地,而兼傷其變亂之所由生。……上言宮闕,則極其盛;此首言勝地,則帶言其衰:此自文可見立言之有體。且得杼柚,饒有變化也。
《昭昧詹言》:他篇或末句結穴點「秋」字,或中間點「秋」字,此卻易為起處,橫空突入,又復錯綜入妙。「瞿唐」,己所在地;「曲江」,所思長安地,卻將第二句回合入妙,點「秋」字,較「隔千里兮共明月」健漫懸絕。
《十八家詩鈔》:張廉卿云:收句雄遠奇妙,它人不能到。
其七(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東韻
七言律詩 押東韻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月夜①,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織女機絲虛月夜①,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評注
《石林詩話》:
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
《升庵詩話》:隋任希古《昆明池應制》詩:「回眺牽牛渚,激賞鏤金川」,便見太平宴樂氣象。今一變云:「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讀之,則荒煙野草之悲,見于言外矣。
《西京雜記》:「太液池中有雕菰,紫籜綠節,鳧雛雁子,唼喋其間。」……便見人物游嬉,官沼富貴。今一變云:「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讀之,則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蓮房不采而任其墜,則兵戈亂離之狀俱見矣。杜詩之妙,在翻古語;《千家注》無有引此者,雖萬家注何用哉?因悟杜詩之妙。
《木天禁語》:七言律詩篇法:……單拋:《秋興》「昆明池水漢時功……江湖滿地一漁翁」。
《藝苑卮言》:秾麗況切,惜多平調,金石之聲微乖耳。
《唐音癸簽》:「昆明池水」前四語故自絕,奈頸聯肥重,「墜粉紅」,尤俗。
《唐詩歸》:鐘云:此詩不但取其雄壯,而取其深寂。鐘云:中四語誦之,心魄謖謖(「織女機絲」四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曰:……杜詩之妙,在翻古語,此與《三百篇》「牂羊羵首」、「三星在昴」同,比之唐晚「亂殺平人不怕天」、「抽旗亂插死人堆」,豈但天壤之隔。周珽曰:風華韻郁靜想其得力,不獨以詩學擅富者。黃家鼎曰:寫怨懷思,勁筆深情,言外自多馀想。
《唐詩評選》:「旌旗」字入得分外光鮮。尾聯藏鋒極密,中有神力,人不可測。
《杜臆》:……且「織女」、「鯨魚」、鋪張偉麗,壯千載之觀;「菰米」、「蓮房」,物產豐饒,溥生民之利,予安能不思?乃劍閣危關,才通「鳥道」,欲歸不得,而留滯峽中,「江湖滿地」,而漂泊如「漁翁」,與前所見之「信宿泛泛」者何異?
《杜詩解》:「在眼中」妙。漢武武功,固燦然耳目,百代一日者也。三、四即承上昆明池景,而寓言所以不能比漢之意,織女機絲既虛,則杼柚已空;石鯨鱗甲方動,則強梁日熾。覺夜月空懸,秋風可畏,真是畫影描風好手,不肯作唐突語磕時事也。
《錢注杜詩》:今人論唐七言長句,推老杜「昆明池水」為冠。實不解此詩所以佳。……余謂班、張以漢人敘漢事,鋪陳名勝,故有「云漢」、「日月」之言(按形容昆明湖之寬廣之詞);公以唐人敘漢事,摩娑陳跡,故有「機絲」、「夜月」之詞。此立言之體也。何謂彼頌繁華而此傷喪亂乎。「菰米」、「蓮房」,補班、張鋪敘所末見;「沉云」、「墜粉」、描畫素秋景物,居然金碧粉本。……今謂「昆明」一章,緊承上章「秦中自古帝王州」一句而申言之,時則曰「漢時」,帝則曰「武帝」,「織女」、「石鯨」、「蓮房」、「菰米」,金堤靈沼之遺跡,與戈船樓櫓,并在眼中,而自傷其僻遠而不得見也。于上章末句,尅指其來脈,則此中敘致,褶疊環鎖,了然分明。如是而曰:七言長句果以此詩為首,知此老亦為點頭矣。末二句正寫所思之況,「關塞極天」,這非風煙萬里;「滿地一漁翁」,即「信宿」「泛泛」之漁人耳。上下俯仰,亦在眼中,謂公自指一漁翁則陋。
《杜詩詳注》:末聯:陳廷敬曰:「關塞」,即「塞上風云」;「江」即「江間波浪」,帶言湖者,地勢接近,指赴荊南也。公詩「天入滄浪一釣舟」、「欲把釣桿終遠去」,皆以「浼翁」自比。范季隨《陵陽室中語》曰:少陵七律詩,卒章有時而對,然語意皆收結之詞。今人學之,于詩尾作一景聯,一篇之意,無所歸宿,非詩法也。
《讀杜心解》:就「昆明池」寫「望京華」,次武事也。為所思之三。……三、四切「昆明」傅彩;五、六,從「池水」抽思,一景分作兩層寫。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三、四,十二實字,只著二活字作眼,雄麗生動,遂成一悲壯名句。五、六自「菰米」、「蓮房」相屬字外,一不現成,逐字琢疊,吟安定竭工力,成茲郁語,如見盤錯。豈容可幾?評:菰米沉黑,蓮房墜紅,即景言情,亂離無人之狀,宛然在目。
《杜詩言志》:此第七首,因上文「自古帝王」之語,遂引漢武以為明皇之比。……末一語言天下大勢壞亂已極,憂之者唯己一人也。此一首追咎明皇喜事開邊,而寵賊臣之過也。
《昭昧詹言》:中四句分寫兩大景,兩細景,收句結穴歸宿,言己落江湖,遠望弗及,氣激于中,橫放于外,噴薄而出,卻用倒煞,所謂文法高妙也。沉著悲壯,色色俱絕。此「漁翁」,公自謂,乃本篇結穴。《箋》乃謂指「信宿」之「漁人」,成何文理!此借漢思唐,以昆明跡本于武帝也,《箋》乃以為思古長安,可謂說夢。
其八(唐·杜甫)
七言律詩 押支韻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引用典故:仙侶同舟
昆吾②御宿①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③。
香稻⑤啄馀④鸚鵡粒,碧梧棲老鳳皇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綵筆昔游⑥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香稻⑤啄馀④鸚鵡粒,碧梧棲老鳳皇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
綵筆昔游⑥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評注
《古今詩話》:
杜子美詩云:「紅(「香」一作「紅」)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此語反而意奇。退之詩云:「舞鑒鸞窺沼,行天馬度橋」亦效此理。
《詩學禁臠》:錯綜句法,不錯綜則不成文章。平直敘之,則曰「鸚鵡啄馀紅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而用「紅稻」、碧梧」于上者,錯綜之也。
《唐詩品匯》:劉云:語有悲慨可念(「香稻啄馀」二句下)。劉云:甚有風韻,「春」字又勝(「佳人拾翠」二句下)。
《詩藪》:七言如……「香稻啄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字中化境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次聯撰句巧致,裝點得法,《詩話》謂語反而意奇。退之「舞鏡鸞窺沼,行天馬渡橋」效此體。要知此句法,必熟練始得,否則不無傷雕病雅之累也。故王元美有曰:「倒插句非老杜不能」,正謂不易臻化耳。此妙在「啄馀」、「棲老」二字。」
《杜臆》:地產香稻,鸚鵡食之有馀;林茂碧梧,鳳凰棲之至老。……此詩止「仙侶同舟」一語涉渼陂,而《演義》云:「專為渼陂而作」,誤甚。「香稻」二句,所重不在「鸚鵡」、「鳳凰」,非故顛倒其語,文勢自應如此(「香稻啄馀」二句下)。
《唐詩評選》:一直盈下。八首中,此作最為佳境。為不忘乃祖,俗論不謂然。
《而庵說唐詩》:「佳人」句娟秀明媚,不知其為少陵筆,如千年老樹挺一新枝。吾嘗論文人之筆,到蒼老之境,必有一種秀嫩之色,如百歲老人有嬰兒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爛然也。今于公益信(「佳人拾翠」二句下)。八首中獨此一句苦,若非此首上七句追來,亦不見此句之苦也。此首又是先生自畫詠《秋興》小像也(「白頭吟望」句下)。
《義門讀書記》:安溪云:稻馀鸚粒而梧老鳳枝,佳人拾翠,仙侶移棹,皆因當年景物起興,隱寓寵祿之多而賢士遠去,妖幸之惑而高人遁跡也。末聯入己事,宛與此意湊泊。按:師說更渾融,亦表里俱徹也。
《唐詩別裁》:此章追敘交游,一結并收拾八章,所謂「故園心」、「望京華」者,一付之苦吟悵望而已。
《讀杜心解》:卒章之在「京華」,無專指,于前三章外,別為一例。此則明收入自身游賞諸處,所謂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此《秋興》之所為作也,為八詩大結局。……「彩筆」句,七字承轉,通體靈動。
《杜詩鏡銓》:此首復借春景作反映(「佳人拾翠」句下)。陳注:此「望」字與「望京華」相應,既「望」而又「低垂」,并不能望矣。「筆干氣象」,昔何其壯;頭白低垂,今何其憊?詩此至聲淚俱盡,故遂終焉。俞云:用作詩意總結,并八篇俱繳住,真大家手筆(「彩筆昔曾」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章法,結法亦同前篇,中聯亦關吟琢,特用跳脫之筆。評:第二,雋句。末語乃極沈郁。
《唐詩成法》:此思昆吾諸處之游也。一、二出諸處地名,三、四者處所見之景物,五、六諸處之游人,七昔游,結后四首,八「吟望」,結前四首,章法井然。
《杜詩集評》:吳農祥云:三、四濃艷,五、六流逸。結本「今望」,非「吟望」,是對法體,當從。
以下總評
《唐詩援》:王阮亭曰:《秋興》八首,皆雄渾豐麗,沉著痛快,其有安于長安者,但極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徐而味之,凡懷鄉戀闕之情,慨往傷今之意,寇盜交兵,小人病國,風俗之非舊,盛衰之相尋,所謂不勝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宗子發曰:《秋興》諸作,調極鏗鏘而能沈實,詞極工麗而尤聳拔,格極雄渾而兼蘊藉,詞人之能事畢矣,在此體中可稱神境。乃世猶有訾議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謂「群兒愚」也。
《唐詩歸》:鐘云:《秋興》偶然八首耳,非必于八也。今人詩擬《秋興》已非矣,況舍其所為秋興,而專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無復秋興矣。杜至處不在《秋興》,《秋興》至處亦非八首也。
《唐詩訓解》:《秋興》八首是杜律中最有力量者,其聲響自別。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陳繼儒曰:云霞滿空,回翔萬狀,天風吹海,怒濤飛涌。可喻老杜《秋興》諸篇。
《杜臆》:《秋興》八章,以第一首起興,而后七首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單選一章不得。
《唐詩評選》: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體盡失矣,選詩者之賊不小。
《杜詩說》:杜公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乃公一生心神結聚之所作也。
《杜詩解》:此詩八首凡十六解。才真是才,法真是法,哭真是哭,笑真是笑。道他是連,卻每首斷;道他是斷,卻每首連。倒置一首不得,增減一首不得。分明八首詩,直可作一首詩讀,蓋其前一首結句,與后一首起句相通。后來董解元《西廂》,善用此法。題是《秋興》,詩卻是無興。作詩者,滿肚皮無興,而又偏要作「秋興」,故不特詩是的的妙詩,而題亦是的的妙題,而先生的的妙人也。試看此詩第一首純是寫秋,第八首純是寫興,便知其八首是一首也。
《而庵說唐詩》:《秋興》八首,規模弘遠,氣骨蒼麗,脈絡貫通,精神凝聚,……七字之內,八句之中,現出如是奇觀大觀,真使唐代人空,千秋罷唱。寄語世間才人,勿再和《秋興》詩也。秋興者,因秋起興也。子美一肚皮忠憤借秋以發之,故以名篇也。子美律詩必作二解,《秋興》八首分開有十六解,獨其詩前首結一句與后首起一句意相通,直作一首詩讀可也。
《義門讀書記》:賈開宗曰:少陵之詩,以《文選》為宗,故《秋興八首》其題原于盧子諒,其筆取之劉太尉,文詞幾于亂絲而頭緒井然,一絲不紊,又本于左太沖《詠史八首》,熟精《文選》理者,當自知之。按:左之《詠史》,昭明所采適八首耳;此自以八首為章法,賈言本此者,非。古今詩體不同,謂其筆取之劉太尉,亦附會之謬者也。
《杜詩詳注》:郝敬曰:《秋興》八首,富麗之詞,沉渾之氣,力扛九鼎,勇奪三軍,真大方家如椽之筆。王元美謂其藻繡太過,肌膚太肥,造語牽率而情不接,結響湊合而意未調。如此諸篇,往住有之。由其材大而氣厚,格局而盧弘,如萬石之鐘,不能為喁喁細響;河流萬里,那得不千里一曲?子美之于詩,兼綜條貫,非單絲獨竹,一戛一擊,可以論宮商者也。陳廷敬曰:《秋興八首》,命意煉句之妙,自不必言,即以章法論:分之如駭雞之犀,四面皆見;合之如常山之陣,首尾互應。前人皆云:李如《史記》,杜如《漢書》。予獨謂不然,杜合子長、孟堅為一手者也。
《載酒園詩話》:《秋興》詩體高格厚,意味深長。……乃因秋起興,非詠秋也。其言忽而蜀中,忽而秦中;忽而寫景,忽而言懷;忽而壯麗,忽而荒涼;忽而直陳,忽而隱喻。正所謂哀傷之至,語言失倫,或笑或泣,苦樂自知者。
《繭齋詩談》:《秋興八首》「秋興」二字,或在首尾,或藏腰脊,鉤連甚密。……其一,秋起秋結,「叢菊」二句,興也。其二,興起秋結。其三,秋起興結。其四,興起秋結。其五,興起秋結。其六,秋起興結。其七,興起興結,中四句帶入「秋」字。其八,興起興結,「紅豆」二句,暗藏「秋」字。其四,上二句冒下六句格。其六,后二句擎上六句格。其七,起結各二句格、中四句妙在壯麗語寫荒涼景。
《唐七律選》:八首意極淺,不過「撫今追昔」四字而已,而詩甚偉練。舊謂杜詩以八首冠全集,又謂八首如一首,缺一不得,皆稚兒強解事語……只八首原有得失,世并不曉,所當明眼人一指破耳。
《唐音審體》:一題八首,句句穩葉,前后照應,結構森嚴,此格自公創之,遂為七言律詩之祖。有謂本于左思《詠史》詩者,亦強為之說也。
《圍爐詩話》:凡讀唐人詩,孤篇須看通篇意,有幾篇者須合看諸篇意,然后作解,庶幾可得作者之意,不可執一二句、一二字輕立論也。《秋興八首》皆是追昔傷今,絕無譏刺。
《唐宋詩醇》:劉會孟曰:八詩大體沉雄富麗,哀傷無限,盡在言外,故自不厭確實,小家數不可仿佛耳。吳渭曰:詩有六義,興居其一,凡陰陽寒暑,草木鳥獸,山川風景,得于適然之感而為詩者,皆興也。老杜《秋興》八首,深詣詩人之閫奧,興之入律者宗焉。
《唐詩別裁》:懷鄉戀闕,吊古傷今,杜老生平,具見于此。其才氣之大,筆力之高,天風海濤,金鐘大鏞,莫能擬其所到。
《唐詩成法》:此詩諸家稱說,大相懸絕。有謂妙絕古今者,有謂全無好處者。愚謂若首首分論,不惟唐一代不為絕傳,即在本集亦非至極;若八首作一首讀,其變幻縱橫,沈郁頓挫,一氣貫注,章法、句法,妙不可言。初、盛大家,七律一題八首者誰乎?
《杜詩鏡銓》:俞玚云:身居巫峽,心憶京華,為八詩大旨。曰巫峽,曰夔府,曰瞿塘,曰江樓、滄江、關塞,皆言身之所處;曰故國,曰故園,曰京華、長安、蓬萊、昆明、曲江、紫閣,皆言心之所思。此八詩中線索。王阮亭云:近日王夢樓太史云:子美《秋興》八篇,可抵庾子山一篇《哀江南賦》,此論亦前人之所未發。
《隨園詩話》:余雅不喜杜少陵《秋興》八首,而世間耳食者,往往贊嘆,奉為標準。不知少陵海涵地負之才,其佳處未易窺測。此八首,不過一時興到語耳,非其至者也。
《昭味詹言》:「秋興」者,因秋而發興也。謂之「興」者,言在于此,寄意于彼,隨指一處一事為言,又在此而思他處也。而皆以己為緯,以秋為主,以哀傷為骨。
《杜詩言志》:秋興,言當秋日漫興以為詩也。漫興體本無深意,而老杜即于此詩備極淋漓工巧。蓋唐人七律,以老杜為最,而老杜七律,又以此八首為最者,以其生平之所郁結,與其遭際,一時薈萃,形為慷慨悲歌,遂為千古之絕調。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秋興》自是杜集有名大篇,八章固有八章之結構,一章亦各有一章之結構。渾渾吟諷,佳趣自當得之。必如《箋》所云如何穿插,如何鉤鎖,則鑿矣。作者胸中無此定見。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夏晝(宋·孔平仲)
- 夏晝(宋·章望之)
- 夏晝(清·繆公恩)
- 夏曉(明·朱誠泳)
- 夏曉(清·孫原湘)
- 夏曉(清·鄭鏡蓉)
- 夏晚九成宮呈同僚(唐·李嶠)
- 夏晚初霽南省寓直用馀字(唐·厙狄履溫)
- 夏晚南墅(宋·蔡襄)
- 夏晚即事(清·譚煥南)
- 夏晚即景(近現代·周云閣)
- 夏晚尋于政世置酒賦韻(唐·陳子良)
- 夏晚有懷平泉林居(唐·李德裕)
- 夏晚望嵩亭有懷(唐·羅鄴)
- 夏晚江行(宋·真山民)
- 夏晚泛湖(元·釋英)
- 夏晚漫成(清末民國初·費墨娟)
- 夏晚登樓(金·密璹)
- 夏晚素月流輝飯店歸后散步口占(民國末當代初·吳未淳)
- 夏晚納涼(明·瞿佑)
- 夏晚詩(隋·薛道衡)
- 夏晚(宋·劉敞)
- 夏晨偶作(宋·俞桂)
- 夏景 喬木生夏涼(宋末元初·劉辰翁)
- 夏景 云雨覺虛無(宋末元初·劉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