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二首(唐·張仲素)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秋(一本有閨字)思二首(唐·張仲素)
七言絕句 押微韻
七言絕句 押微韻
碧窗斜日①藹深暉,愁聽寒螀淚濕衣。
夢里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夢里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評注
《升庵詩話》:
即《卷耳》詩后章之意也。
《唐詩廣選》:胡元瑞曰:此詩與下首結語,皆去龍標不遠。
《唐詩箋注》:言有夢尚不得到,用意更深一層。
《網師園唐詩箋》:翻用「夢中不識路」句,愈形金微之遠(末二句下)。
《唐詩箋要》:晚唐絕句,愈工愈淺近,此詩獨空澹有遠神。
其二(唐·張仲素)
七言絕句 押文韻
七言絕句 押文韻
秋天一夜靜無云,斷續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
評注
《刪訂唐詩解》:
唐汝詢曰:秋色感人而音息終不能達者,以屯戍之無定也。
《唐詩箋注》:戍無定所,消息難憑,感北雁之南征,悲寒衣之莫寄,秋天夜水,閨思情長。有風人之旨,亦太白、少伯之遺。
《唐詩箋要》:盛唐風骨。「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異曲同情。委曲苦衷,讀之如見王少伯,后惟繪之得其遺響。
《養一齋詩話》:詩有一字訣,曰厚。偶詠唐人「夢里分明向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鴻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便覺深曲存味。今人只說到夢見關塞,托征鴻問消息便了,所以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以下總評
《詩藪》:張仲素《秋閨思》「夢里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皆方龍標不甚遠。
《唐詩直解》:道破深意,溫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風人之體。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敖英曰:王少伯《閨怨》、張潮《江南行》、王駕《古意》、張仲素《秋閨思》,皆溫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風人之體。
《唐風定》:晚唐絕句愈工愈淺。近此獨空,淡有遠神。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二詩繾綣有情,含思婉至。
《詩境淺說續編》:二詩詠秋閨憶遠,皆以曲折之筆寫之。第一首靜夜懷人,形諸夢寐,常語也。詩乃言關塞歷歷,已見夢中,迨欲身赴郎邊,出門茫茫,何處是金微之路,則入夢徒然耳。第二首言欲寄相思。但憑尺素,亦常語也。詩乃言秋夜聞雁聲,感雁足寄書之事,方欲裁箋,而消息傳來,本住居延,又移軍他去,寄書不達,情益難堪矣。唐人集中多詠征夫思婦,宋以后頗稀,殆意境為前人說盡也。
《唐人絕句精華》:兩詩首二句皆寫秋,三四句皆寫閨情。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浣溪沙 送連景昭歸三山(宋·劉學箕)
- 浣溪沙 送顏復梁吉(宋·蘇軾)
- 浣溪沙 選堂翁三疊忼烈秋興韻,余亦勉(近現代·張充和)
- 浣溪沙 途次有感(明·彭紹賢)
- 浣溪沙 道情(宋末元初·劉塤)
- 浣溪沙 遺懷(當代·何永沂)
- 浣溪沙 遣懷(近現代·劉家傳)
- 浣溪沙 鄭尚書席上再作(宋·林淳)
- 浣溪沙 鄭相席上贈舞者(宋·曾覿)
- 浣溪沙 都下思家(明·陸深)
- 浣溪沙 酒罷,偕天閔踏月閒話(清末近現代初·劉永濟)
- 浣溪沙 酬友(當代·傅義)
- 浣溪沙 酬青竹三首(當代·傅義)
- 浣溪沙 醮壇(宋·黃升)
- 浣溪沙 重九二首(宋·蘇軾)
- 浣溪沙 重九因病不出,畫登高小景題此(清末民國初·姚華)
- 浣溪沙 重九日(元·王哲)
- 浣溪沙 重九(民國末當代初·吳未淳)
- 浣溪沙 重游黃山光明頂感賦(當代·吳灝)
- 浣溪沙 重讀南徐樹寄江西一老同調詞卻寄(當代·傅義)
- 浣溪沙 野步(近現代·陸玄默)
- 浣溪沙 野眺(宋·米芾)
- 浣溪沙 野色軒看玉色木犀(宋·韓淲)
- 浣溪沙 金鳳花(清·陳璘(蘭修))
- 浣溪沙 金山(近現代·汪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