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
五言絕句 押東韻
五言絕句 押東韻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時的即興之作,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體驗,構思精巧,頗有意趣。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于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乃至無望。如果認定無望,反而轉向超脫,看破紅塵。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李益這詩即作是想,懷此情。
明天立秋,今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鏡中的面容,畢竟只表現過去的經歷,是已知的體驗。他覺得自己活著,這就夠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無須多想,不必煩惱,就讓它留在鏡子里。但是,鏡外的詩人要面對明天,走向前途,該怎么辦呢?他覺得明天恰同昨日。過去無成而無得,將來正可無求而無失。何況時光無情,明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發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這自覺的無望,使他從悲哀而淡漠,變得異常冷靜而清醒,雖未絕望,卻趨無謂,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無限苦澀在言表。這就是此詩中詩人的情懷。
詩題「立秋前一日」點明寫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本詩的比興寓意在悲秋。「覽鏡」,取喻鏡鑒,顧往瞻來。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是顧往;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是瞻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盡,使全篇既有實感,又富意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倪其心)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過于年華蹉跎而志業無成,乃至無望。如果認定無望,反而轉向超脫,看破紅塵。在封建士人中,多數是明知無望,卻仍抱希望,依舊奔波仕途,甘受淪落苦楚。李益這詩即作是想,懷此情。
明天立秋,今天照鏡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詩人看見自己兩鬢花白如雪,蒼老了。但他不驚不悲,而是平靜淡漠,甚至有點調侃自嘲。鏡中的面容,畢竟只表現過去的經歷,是已知的體驗。他覺得自己活著,這就夠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筆勾銷,無須多想,不必煩惱,就讓它留在鏡子里。但是,鏡外的詩人要面對明天,走向前途,該怎么辦呢?他覺得明天恰同昨日。過去無成而無得,將來正可無求而無失。何況時光無情,明日立秋,秋風一起,萬物凋零,自己的命運也如此,不容超脫,無從選擇,只有在此華發之年,懷著一顆被失望涼卻的心,去面對肅殺的秋風,接受凋零的前途。這自覺的無望,使他從悲哀而淡漠,變得異常冷靜而清醒,雖未絕望,卻趨無謂,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無限苦澀在言表。這就是此詩中詩人的情懷。
詩題「立秋前一日」點明寫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本詩的比興寓意在悲秋。「覽鏡」,取喻鏡鑒,顧往瞻來。前二句概括失志的過去,是顧往;后二句抒寫無望的未來,是瞻來。首句,實則已把身世感慨說盡,然后以「在鏡中」、「兩鬢雪」、「對秋風」這些具體形象以實喻虛,來表達那一言難盡的的遭遇和前途。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盡,使全篇既有實感,又富意趣,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倪其心)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過湘吊屈(宋·曾豐)
- 過湘城(明·夏原吉)
- 過湘妃廟(唐·許渾)
- 過湘水吊三閭大夫(明·蘇仲)
- 過湘江唐弘書齋(唐·齊己)
- 過湘江題慈云寺壁(宋·釋德洪)
- 過湘潭劉信叔舊居有感(宋·張栻)
- 過湘潭(元·許有壬)
- 過湘陰吊三閭大夫(明·區大樞)
- 過湘陰吊屈原(明·龐嵩)
- 過湘陰寄千巖(宋·姜夔)
- 過湛改孺宅夜談(明·歐必元)
- 過溁陽(明·方孝孺)
- 過溧水東郊農戶小憩即景(近現代·俞律)
- 過溧陽錢氏祖墓(元·丁復)
- 過溪南訪吳虎臣(明·李英)
- 過溪南韓氏宅(宋·陳讜)
- 過溪口廣慈院(宋·刁約)
- 過溪口廣慈院(宋·釋顯忠)
- 過溪居次韻(元·陳鎰)
- 過溪莊留題(明·陸深)
- 過溪步至張叟菜園(清·牛燾)
- 過溪翠渠陸行余上舟即景而作(明·祁順)
- 過溪(宋·葉茵)
- 過溱頭橋讀橋上碑記知為郭林宗訪汝南處(清·簡鈞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