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唐·王維)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終南山(唐·王維)
五言律詩 押虞韻
五言律詩 押虞韻
題注:題下一有行字,一作終山行
太乙近天都,連山②接①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③問樵夫。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③問樵夫。
評注
《王孟詩評》:
語不必深辟,清奪眾妙。
《唐詩直解》:王摩詰「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孟浩然「再來迷處所,花下問漁舟」。并可作畫。末語流麗。
《唐詩鏡》:「陰晴眾壑殊」一語蒼然入雅。
《唐詩選》:玉遮曰:「入看無」三字妙入神。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蔣一梅曰:三四真畫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鮫宮蜃市之間。周啟琦曰:摩詰終南二詩,機熟脈清,手眼俱妙。
《唐風定》:右丞不獨幽閑,乃饒奇麗,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
《唐詩評選》:工苦,安排備盡矣。人力參天,與天為一矣。「連山到海隅」非徒為窮大語,讀《禹貢》自知之。結語亦以形其闊大,妙在脫卸,勿但作詩中畫觀也,此正是畫中有詩。
《姜齋詩話》:「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
《唐律消夏錄》:通首俱寫終南山之大。全是白云、青靄,一中峰而分野已變,歷眾壑而陰晴復殊,游將竟日尚無宿處,其大何如?
《增訂唐詩摘鈔》:結見山遠人稀。
《唐詩觀瀾集》:屈注天潢,倒連滄海。而俯視一氣,盡化煙云。一結杳渺寥泬,更有憑虛御風之氣。
《而庵說唐詩》:是詩如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
《唐賢三昧集箋注》:神境。四十字中無一字可易,昔人所謂四十位賢人。
《唐詩別裁》:「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
《繭齋詩談》:于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云」兩句,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
《唐詩從繩》:此尾聯補題格。中四句分承說,此立柱應法。回望處白云已合,入看時青靄卻無,錯綜成句,此法與倒裝異者,以神韻不動也。
《網師園唐詩箋》:得此形容,乃不同尋常登眺(「青靄」句下)。
《唐宋詩舉要》:吳曰:壯闊之中而寫景復極細膩(「青靄」句下)。吳曰:接筆雄俊(「分野」句下)。
《唐詩鑒賞辭典》:終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即秦嶺,西起甘肅省天水,東至河南省陜縣,綿亙千余里。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亦為終南山別名。分野: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聯系起來,地上的某一區域都劃定在星空的某一范圍之內,稱為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這句指以太乙為標志,東西兩邊就分屬不同星宿的分野了。
【簡析】:
全詩描繪了終南山的巍峨壯麗、白云青靄的萬千氣象,「隔水問樵夫」特別具有動感,乃點睛之筆。
【簡析】:
全詩描繪了終南山的巍峨壯麗、白云青靄的萬千氣象,「隔水問樵夫」特別具有動感,乃點睛之筆。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宿黃鳴谷鳴山洞(明·劉鳴世)
- 宿黃龍洞偕盧唐憲(明·曾仕鑒)
- 宿黃龍洞早起出坐流杯石(明·李孫宸)
- 宿黎惟敬借樹軒同懷郭山人(明·梁柱臣)
- 宿黎里普濟院書壁懷南邦長老(明·虞堪)
- 宿鼎湖(明·史謹)
- 宿鼓子峰道院(明·徐熥)
- 宿鼓山寺方丈(明·徐熥)
- 宿鼓山寺(清·陳文炳)
- 宿齊云寺(宋·黃公度)
- 宿齊山僧舍(唐·張喬)
- 宿齊河(宋·陳師道)
- 宿齊磨(明·江源)
- 宿龍井庵與博峰師夜話師欲留予住彌勒閣(明·成鷲)
- 宿龍興寺(唐·綦毋潛)
- 宿龍華山中寂然無一人方丈前梅花盛開月下獨(宋·陸游)
- 宿龍回(宋·楊萬里)
- 宿龍孺萬清暉園(近現代·李洸)
- 宿龍宇寺(明·楊慎)
- 宿龍宮灘(唐·韓愈)
- 宿龍山精舍(宋·陳必復)
- 宿龍庵懷友(元末明初·吳志淳)
- 宿龍泉再用簡州韻(明·岑萬)
- 宿龍泉寺(宋·施樞)
- 宿龍泉寺(明·陳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