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沙縣抵龍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唐·韓偓)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自沙縣抵龍(一作尤)溪縣值泉州軍過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絕(唐·韓偓)
七言絕句 押麻韻
七言絕句 押麻韻
題注:此后庚午年
水自潺湲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評注
《閩小紀》:
閩中壤狹田少,山麓皆治為隴畝,昔人所謂「磳田」也。喪亂以來,逃亡略盡,磳田蕪穢盡矣。余《寒食登邵武詩話樓》詩,有「遺令不須仍禁火,四郊茅舍久無煙」之句。及觀唐韓偓過閩中,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煙火只見花」之句……千古有同悲也。
《韓翰林集》:原注,此后庚午年。庚午,梁開平四年。
《唐人絕句精華》:此偓南依王審知于閩時所作,二十八字中一片亂后荒蕪景象。如寒食者,無有舉火之人家也。
《唐詩鑒賞辭典》:這首詩寫于唐亡后不久后梁開平四年(910)。詩題中的沙縣、龍溪縣、泉州均在今福建境內。詩中所描寫的「千村萬落如寒食」的荒涼景象,就是作者從沙縣到龍溪縣的沿途所見。
杜甫的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的是安史之亂時國家殘破的景象。這首詩的立意與此相仿,不過他寫的不是「國破」,而是「村破」,寫的是泉州軍洗劫農村造成人煙絕滅的荒涼蕭條景象。
過去有人評注杜甫上述兩句詩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認為詩的可貴之處,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象杜詩這樣只說「有」什么,不說「無」什么,確實使詩含蓄蘊藉,藝術手腕確實高明。而韓偓這首詩同時寫「有」又寫「無」,以「有」襯「無」,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沿途看到的村莊「有」什么呢?「有鳴鴉」;「無」什么呢?「無雞犬」。能「見」到的是什么呢?是「花」;「不見」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煙」。這樣,一「有」,一「無」,一「見」,一「不見」,就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荒涼破敗的慘象,繪制成一幅具體形象的藝術畫面,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襯托是個很好的藝術手法。以丑襯美,美者更美;以動襯靜,靜者更靜;同樣,以「有」襯「無」,也可以使「無」更顯得一無所有,如果說,我們從杜詩可以看出含蓄之美,那么,我們從韓詩則可以看出襯托之妙。
古代不少詩人愛用「自」、「空」二字,常把這兩個字用在同一聯的上下句形成對仗,例如「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何遜《行經孫氏陵》),「過春花自落,竟曉月空明」(許渾《旅夜懷遠客》),「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韓詩也用了這兩個字,可是用法別致,另具一種韻味。他似乎覺得用一個「自」字份量還不夠,所以在首句一連用了兩個「自」字。他又并不把「自」與「空」對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個「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這兩個「自」字,和「不見人煙空見花」的「空」字,遙相呼應,表現出當時農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滅,無人問津,空空蕩蕩,一派荒涼。這樣,既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悲慘景象展現了出來,同時也把詩人對泉州軍暴行的憤懣之情含蓄不露地表達了出來。薛雪在《一瓢詩話》中稱贊杜甫善用「自」字,他在列舉了杜詩「村村自花柳」等一連串運用「自」字的詩句之后說:「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我們讀韓偓這首詩中的「自」字、「空」字,也是能感受到詩人的「感時傷事之情」的,盡管它寓情于景,思想傾向含蓄不露。
韓偓愛花成癖,在他現存的詩集中,專門以花為題的如《梅花》、《惜花》、《哭花》等就有十多首。但是,他在寫上面這首詩時,卻全然沒有賞花的情致。因為花同人比起來,總還是人更能引起詩人的關注。「不見人煙」了,哪還有心思賞花呢?「空見花」的「空」字,就明顯地流露了他對「不見人煙」的悵惘、感傷之情。
這首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軍閥的罪惡行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末動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賈文昭)
杜甫的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的是安史之亂時國家殘破的景象。這首詩的立意與此相仿,不過他寫的不是「國破」,而是「村破」,寫的是泉州軍洗劫農村造成人煙絕滅的荒涼蕭條景象。
過去有人評注杜甫上述兩句詩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認為詩的可貴之處,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象杜詩這樣只說「有」什么,不說「無」什么,確實使詩含蓄蘊藉,藝術手腕確實高明。而韓偓這首詩同時寫「有」又寫「無」,以「有」襯「無」,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沿途看到的村莊「有」什么呢?「有鳴鴉」;「無」什么呢?「無雞犬」。能「見」到的是什么呢?是「花」;「不見」的又是什么呢?是「人煙」。這樣,一「有」,一「無」,一「見」,一「不見」,就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荒涼破敗的慘象,繪制成一幅具體形象的藝術畫面,活脫脫地展現在人們眼前。襯托是個很好的藝術手法。以丑襯美,美者更美;以動襯靜,靜者更靜;同樣,以「有」襯「無」,也可以使「無」更顯得一無所有,如果說,我們從杜詩可以看出含蓄之美,那么,我們從韓詩則可以看出襯托之妙。
古代不少詩人愛用「自」、「空」二字,常把這兩個字用在同一聯的上下句形成對仗,例如「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何遜《行經孫氏陵》),「過春花自落,竟曉月空明」(許渾《旅夜懷遠客》),「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等等。韓詩也用了這兩個字,可是用法別致,另具一種韻味。他似乎覺得用一個「自」字份量還不夠,所以在首句一連用了兩個「自」字。他又并不把「自」與「空」對仗,他不是在第二句,而是在末句才用了個「空」字。「水自潺湲日自斜」這兩個「自」字,和「不見人煙空見花」的「空」字,遙相呼應,表現出當時農村的一切都是自生自滅,無人問津,空空蕩蕩,一派荒涼。這樣,既把「千村萬落如寒食」的悲慘景象展現了出來,同時也把詩人對泉州軍暴行的憤懣之情含蓄不露地表達了出來。薛雪在《一瓢詩話》中稱贊杜甫善用「自」字,他在列舉了杜詩「村村自花柳」等一連串運用「自」字的詩句之后說:「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我們讀韓偓這首詩中的「自」字、「空」字,也是能感受到詩人的「感時傷事之情」的,盡管它寓情于景,思想傾向含蓄不露。
韓偓愛花成癖,在他現存的詩集中,專門以花為題的如《梅花》、《惜花》、《哭花》等就有十多首。但是,他在寫上面這首詩時,卻全然沒有賞花的情致。因為花同人比起來,總還是人更能引起詩人的關注。「不見人煙」了,哪還有心思賞花呢?「空見花」的「空」字,就明顯地流露了他對「不見人煙」的悵惘、感傷之情。
這首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軍閥的罪惡行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末動亂的黑暗現實,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賈文昭)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元夕同周稚尊陸伯生吳公擇臧晉叔陶懋中諸君(明·歐大任)
- 元夕同左漁起黃虞六飲徐州殷秀才家秀才曾糾(明·黎遂球)
- 元夕同張計部常比部張大行宴集(明·盧龍云)
- 元夕同惟仁維喬少居幼通集公瑞宅(明·歐大任)
- 元夕同雜賓里中觀放煙火(明·劉繪)
- 元夕同李伯承高伯宗賦得火樹銀花合(明·張僉都)
- 元夕同李員外于鱗登西北城樓望郭外人家時經(明·謝榛)
- 元夕同李子卿歐子建戴安仲李美發過區叔永楚(明·黎遂球)
- 元夕同林太史諸公飲蘇叔大玄暢堂(明·歐大任)
- 元夕同次道中道平叔如晦賦詩得閑字(宋·梅堯臣)
- 元夕同社眾攜燈上山謁神祠(宋·陳藻)
- 元夕同陳明佐顧明卿梁少嘉諸子看燈得花字(明·歐大任)
- 元夕后一夜與諸子話別(明·成鷲)
- 元夕后值雪登西樓(明·朱樸)
- 元夕后即事(宋·王柏)
- 元夕后喜晴登靖通庵(明·張宇初)
- 元夕后湖上作(宋·許棐)
- 元夕后連陰(宋·范成大)
- 元夕呈沖卿侍郎(宋·范成大)
- 元夕和東橋二首(明·黃衷)
- 元夕和湯將軍(明·顧璘)
- 元夕和羅杓受(明·鄧務忠)
- 元夕詠冰燈(明·唐順之)
- 元夕四首(宋·范成大)
- 元夕坐西山草堂舊感(明末清初·何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