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歌(先秦·荊軻)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荊軻歌(先秦·荊軻)
題注:《詩紀》作渡易水歌。注。一曰荊軻歌。
〖《史記》曰: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云云。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就車而去。〗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①。
評注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里說:"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么,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里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么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么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凈,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并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于每一個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了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里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軻,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于荊軻,也屬于一切的人們。
(林庚)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么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么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復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致,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凈,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并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軻而存在。它雖是荊軻說出來的,卻屬于每一個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了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里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軻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著荊軻。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軻,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于荊軻,也屬于一切的人們。
(林庚)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臨江仙 偶得(元·尹志平)
- 臨江仙 偶成(元·舒遜)
- 臨江仙 元夕(明·黃淮)
- 臨江仙 元夜風雨臨明見月(當代·陳永正)
- 臨江仙 元宵作(宋·廖行之)
- 臨江仙 元宵后二日倚聲(清末民國初·潘榕)
- 臨江仙 元旦與鷺山過月輪山久坐(近現代·夏承燾)
- 臨江仙 元旦(明·俞彥)
- 臨江仙 元旦,用馮延巳體(清·楊玉銜)
- 臨江仙 八月桂花(當代·江南雨)
- 臨江仙八首(清末近現代初·吳湖帆)
- 臨江仙八首(近現代·沈祖棻)
- 臨江仙 六一韻(清·張祥齡)
- 臨江仙 六月二日病差出門散適(宋·韓淲)
- 臨江仙 六月八日昧旦賦呈李文院長(近現代·龍榆生)
- 臨江仙 六月荷花(當代·江南雨)
- 臨江仙 共江南蓮花池泛舟(當代·張力夫)
- 臨江仙 其一 上巳日游海昌王氏園,吳宰效(宋·葛勝仲)
- 臨江仙 其一 東越道中(宋·高觀國)
- 臨江仙 其一 代賀丞相兩國夫人生日并序(宋末元初·劉辰翁)
- 臨江仙 其一 佳人(宋·李石)
- 臨江仙 其一 侍者阿錢將行,賦錢字以贈之(宋·辛棄疾)
- 臨江仙 其一 再到桂林(宋·向滈)
- 臨江仙 其一十一 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宋·葉夢得)
- 臨江仙 其一十一 端午(宋末元初·劉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