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其三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宋·張元干)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菩薩蠻 其三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宋·張元干)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評注
在唐宋時期,以送春感懷為題材的詞作相當普遍。其構思立意,大都是抒寫男女情思,春去撩入,離愁別恨,或者惜春冶的情景。比如劉禹錫《憶江南》「春去也,多謝洛陽人 。」這首春詞是用少女眼光中的暮春景象展現她蹙眉惜春的心態。歐陽炯的《三字令》「春欲盡,日遲遲」一首,從春盡人不歸的藝術角度,運筆隨意而著重于刻畫佳人的無限相思。至于抒發青春難駐,臨老傷春的感覺,張先的《天仙子》具有代表性。上片云:「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青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這種時光易逝的送春感觸,寫得神韻高妙,但詞人流露出的情緒卻是深沉和憂愁的,有著無窮的感傷。張元干這首詞的藝術構思與上兩首不同,情調曠達酒脫,可謂別具一格。
首先從詞的組織結構來看,詞人沒有采用上景下情的框架,而緊扣送春留春的主旨,直抒情懷,一氣呵成。起句「春來春去催人老 」,即寫出了作者對春去的內心感應。春來春去,時光匆匆易逝。這對于垂老之人,最容易引起心情的翻騰。張先詞的「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所流露的是一種人事紛繁、朱顏易改的感傷情調。這首詞中所承接的是「老夫爭肯輸年少」。詞人雖然已是「老夫」,但是心中沒有悲感,還具有年青人的活力。正是這種不服老的自在灑脫的襟懷,才能生發出插花起舞、把酒留春的勢態,使上下片一氣呵成。
其次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張元干晚年遭逢厄運,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是壯志依存。作者投閑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遺恨,但又是抱著「心存自在天,腳踏安樂地」的曠達情懷。
詞中所寫「坐中偶書」的感受,似是信手拈來,實是胸襟情懷的真實流露。值得提出的是「醉后少年狂」一句,是借用蘇軾《 江城子》詞「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領風光處」則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歸 》「金谷風光依舊在 ,無人管領石家春」的詩意。
此處與「插花還起舞」相連接,充分體現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曠達樂觀的風貌。周頤《蕙風詞話》卷一說:「真字是詞骨 。」這首詞中性靈的流露,具有一種真實、自然之美。
這首自抒情懷的詞作,語言樸質自然,明白曉暢。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語意顯露 ,造句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又不落前人窠臼。這種個性化語言的傾吐,既是時光與生命相撞擊產生的火花,又疑聚著詞人「坐中」瞬間的真實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風韻。
送青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這種時光易逝的送春感觸,寫得神韻高妙,但詞人流露出的情緒卻是深沉和憂愁的,有著無窮的感傷。張元干這首詞的藝術構思與上兩首不同,情調曠達酒脫,可謂別具一格。
首先從詞的組織結構來看,詞人沒有采用上景下情的框架,而緊扣送春留春的主旨,直抒情懷,一氣呵成。起句「春來春去催人老 」,即寫出了作者對春去的內心感應。春來春去,時光匆匆易逝。這對于垂老之人,最容易引起心情的翻騰。張先詞的「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所流露的是一種人事紛繁、朱顏易改的感傷情調。這首詞中所承接的是「老夫爭肯輸年少」。詞人雖然已是「老夫」,但是心中沒有悲感,還具有年青人的活力。正是這種不服老的自在灑脫的襟懷,才能生發出插花起舞、把酒留春的勢態,使上下片一氣呵成。
其次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張元干晚年遭逢厄運,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是壯志依存。作者投閑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遺恨,但又是抱著「心存自在天,腳踏安樂地」的曠達情懷。
詞中所寫「坐中偶書」的感受,似是信手拈來,實是胸襟情懷的真實流露。值得提出的是「醉后少年狂」一句,是借用蘇軾《 江城子》詞「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領風光處」則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歸 》「金谷風光依舊在 ,無人管領石家春」的詩意。
此處與「插花還起舞」相連接,充分體現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曠達樂觀的風貌。周頤《蕙風詞話》卷一說:「真字是詞骨 。」這首詞中性靈的流露,具有一種真實、自然之美。
這首自抒情懷的詞作,語言樸質自然,明白曉暢。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語意顯露 ,造句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又不落前人窠臼。這種個性化語言的傾吐,既是時光與生命相撞擊產生的火花,又疑聚著詞人「坐中」瞬間的真實感受,因而富有自然的風韻。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元夕戲題(宋·何應龍)
- 元夕招吳夢舊游集小齋席上賦(明·鄧云霄)
- 元夕放夜(宋末元初·仇遠)
- 元夕齋中獨坐(明·施漸)
- 元夕旅泊石灣楊明壯攜酒見過舟中(明·李英)
- 元夕無月感賦(清·丘逢甲)
- 元夕無月感賦(清·丘逢甲)
- 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 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 元夕無燈(金·高憲)
- 元夕日承再示梅韻佳作過形褒借輒爾繼和自茲(宋·謝伋)
- 元夕晴(宋末元初·方回)
- 元夕曲回文學梁陳體(明·鄧云霄)
- 元夕曲(明·李云龍)
- 元夕曾息庵藩伯招集南園智上人在坐(明·區懷年)
- 元夕有懷先隴用陳大理韻(明·蘇仲)
- 元夕有感(宋·吳芾)
- 元夕有感(宋·朱弁)
- 元夕有感(金末元初·王寂)
- 元夕木閣山火(明·王守仁)
- 元夕未齋席上次趙類庵韻(明·顧清)
- 元夕夢鳳城何旦符(明·何轉書)
- 元夕檢舊作有感(近現代·黃福基)
- 元夕次何憲韻(宋·王十朋)
- 元夕次和子有入覲禮成之作(清末民國初·陳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