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驀山溪 其一(宋·毛滂)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驀山溪 其一(宋·毛滂)  
序:東堂,武康縣令舍盡心堂也,仆改名東堂。治平中,越人王震所作。自吳興刺史府與五縣令舍,無得與東堂爭廣麗者。去年仆來,見其突兀出翳薈間,而菌生梁上,鼠走戶內,東西兩便室,蛛網黏塵,蒙絡窗戶。守舍者云:前大夫憂民勞苦,眠飯于簿書獄訟間。是堂也,蓋無有大夫履聲,姑以為田廩耳。又縣圃有屋二十馀間,傾撓于蒿艾中,鴟嘯其上,狐吟其下,磨鐮淬斧,以十夫日往夷之,才可入。欲以居人,則有覆壓之患。取以為薪,則又可憐。試擇其螻蟻之馀,加以斧斤,乃能為亭二,為庵、為齋、為樓各一,雖卑隘僅可容膝,然清泉修竹,便有遠韻。又伐惡木十許根,而好山不約自至矣。乃以生遠名樓、畫舫名齋、潛玉名庵、寒秀、陽春名亭、花名塢、蝶名徑。而疊石為漁磯,編竹為鶴巢,皆在北池上。獨陽春西窗得山最多,又有酴醾一架。仆頃少時喜筆硯淺事,徒能誦古人紙上語,未嘗與天下史師游,以故邑人甚愚其令,不以寄枉直。雖有疾苦,曾不以告也。庭院蕭然,鳥雀相呼,仆乃得飽食晏眠,無所用心于東堂之上。戲作長短句一首,托其聲于驀山溪云。
東堂先曉,簾掛扶桑暖。
畫舫寄江湖,倚小樓、心隨望遠。
水邊竹畔,石瘦蘚花寒,秀陰遮,潛玉夢,鶴下漁磯晚。
藏花小塢,蝶徑深深見。
彩筆賦陽春,看藻思、飄飄云半。
煙拖山翠,和月冷西窗,玻璃盞,蒲萄酒,旋落酴醾片。
評注
此首是詞人于元符初任武康(今屬浙江)縣令時所作。詞中描繪了東堂的景致與隱逸之趣。「東堂」本是武康縣衙的「盡心堂」,詞人改名寫「東堂」。此堂是治平(宋英宗年號)年間,越人王震所建。當毛滂到任時,此處屋宇頹敗,鼠走戶內,蛛網粘塵。衙內花園有屋二十余間,亦傾頹于艾蒿中,鴟嘯其上,狐吟其下。毛滂命人磨鐮揮斧,夷草修葺,面目一新,欣喜之余,遂寫此詞以志。
「東堂先曉,簾掛扶桑暖」,是先從正堂寫起,東堂位置高而廣大,突兀在蓊郁的萬樹叢中,明亮而且溫暖。「扶桑」代指太陽。東堂修葺前后的巨大變化,在明且暖的描寫之中,一種欣喜之情托筆而出。從「畫舫寄江湖」句一直到終了,均是描寫縣衙后花園的。原來后花園,亦是艾蒿叢生,鴟鸮飛鳴,狐兔逃竄。他在夷荒草、伐惡木之后,用舊磚木翻建了小亭二座,小庵、小齋、小樓各一,并命名,從而創造了一個有綠山、清泉、修竹、香花的幽美環境。「畫舫寄江湖」一句,以「畫舫」小齋之名,巧寫成乘畫船蕩漾江湖,以寄托嘯傲山水的志趣。「倚小樓、心隨望遠」,又以樓名「生遠」,而創造了一個倚靠小樓,眺望遠方,心隨雙目而遠去的心曠神怡的境界。「水邊竹畔」五句,進一步描繪東堂后花園美景:北池邊,鳳竹嘯吟,山石嶙峋,蘚苔茵茵,花木蔥蘢,濃陰篩影,這幽美的山水之間,有小亭名「寒香」,有小庵名「潛玉」,還有壘石而成的巖石,名「漁磯」。「蘚花寒,香陰遮」的景物描寫,暗含著小亭「寒香」之名。「鶴下漁磯晚」一句,將壘石的「漁磯」與編竹為「鶴巢」兩事聯綴一起,描繪出一幅仙鶴翔空,夕陽時棲息于漁磯巖的優美畫面,加濃了詩情畫意。
下片,繼續敘寫修葺后的后園美景。「藏花小塢,蝶徑深深見」,詞人將種花之處命名「花塢」,將園中小徑命名為「蝶徑」,這名稱已是一種美境,何況再加上充滿感情色彩的「藏」、「小」、「深深見」呢!「彩筆賦陽春」四句,寫他在后花園的「陽春亭」內吟詩作賦,及觀山賞月之悠然。詞前小序云:「獨陽春西窗得山最多」,可見陽春亭是一個幽美清靜的所在。詞人在此白天面對煙云繚繞的青翠山峰,文思泉涌,如飄然飛下的半云;夜間賞月于西窗下,雖寒氣襲衣,但心曠神怡。最后以「玻璃盞,葡萄酒,旋落荼片」作結。寫詞人在所建的荼架下飲酒賞花,悠然自在。而「旋落荼片」一句,大有光陰荏苒,青春不再的微微喟嘆。
《武康縣志》載:毛滂在任時「慈惠愛下,政平治簡,暇則游山水,詠歌以自適。」此詞所寫之情與景,可謂是其當時生活的寫照。
本詞突出特色是「依名造境」,按照園內亭、樓、庵、巖、徑之名,創造富有詩意的畫境,表達一種優美的情趣,當然這里也有一些真境在,但更主要的是造境。另外命名本身,也是一種藝術,一種情趣的寄托,表現了詞人的審美情趣。正因為他愛這親手創造的「東堂」佳境,又以造境之法寫出了一首優美的「庭園詩」,寄托了詞人對「東堂」的深情。由此就可知,他為什么將自己的詩文集命名為《東堂集》、《東堂詞》了。
(趙慧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