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文青年中文

蝶戀花(宋·晏幾道)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蝶戀花(宋·晏幾道)  
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紅,日日成香陣。
新酒又添殘酒困,今春不減前春恨。
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
惱亂層波橫一寸,斜陽只與黃昏近。
評注
《婉約詞》
注:此詞一作趙令畤詞。
①「卷絮」句:意思是說落花飛絮,天氣了漸暖,已是暮春季節。
②雙魚:書簡。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③秋一寸:即眼目。
【評解】
這是首春日懷人詞。上片寫暮春景色。落紅成陣,柳絮紛飛。春色惱人,杯酒難解。新酒殘酒,也難消新愁與舊愁。
下片抒寫懷人的情思。蝶去鶯飛,江水隔阻,秋波望斷,全無消息。而時近黃昏,更覺心緒煩亂。全詞抒情細膩,婉麗多姿。
【集評】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此詞妙在寫情語,語不在多,而情更無窮。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恨春日又恨黃昏,黃昏滋味更覺難嘗耳。
「只與黃昏近」等句,句句沁入毛孔皆透。
薛礪若《宋詞通論》:德麟詞以婉柔勝,風格近少游。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起三句,言風吹花落之多。「新酒」兩句,言愁恨之深。「蝶去」三句,言望信之切。「惱亂」兩句,點出斜陽在目,感傷無限。蓋風格清麗,絕似小山。若非小山之作,亦可追步小山。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
這是一首傷春懷人之作 。詞中以惜花托出別恨,以暮色渲染出音問斷絕的愁苦,郁悶。全詞情景交融,細膩地營造出清麗哀愁的詞境。
詞的上片以惜花托出別恨,起首三句描繪春深花落景象 。所謂「卷絮風頭」,可參看章質夫詠絮詞的形容:「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昔人又多以飛絮落花作為寒意將盡的晚春季節的特色,如「綠陰春盡、飛絮繞香閣」,「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園憔悴杜鵑啼 、無奈春歸 」。下面「墜粉飄香」等等,進一步形象地刻繪了花兒的飄謝,斜風過處,但見落英紛紛,清芬沁人,真如小晏詞所云:「東風又作無情計,艷粉嬌紅吹滿地。」這些雖說是寫晚春景色,而惜春之意也蘊含其中。
「新酒」兩句。轉而直接抒情,情感的內涵由惜春轉向懷人 ,并通過以酒遣愁的細節強化這種情感。「又添」兩字,加強語氣,徑直道出因懷人而中酒頻仍 。「殘酒困」,是從「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生發而來 。全句與「 借酒澆愁愁更愁 」的意思接近。
「不減」兩字,作一回旋。雖說所思在遠道,只能以酒消愁,而離恨卻并不因為分別時間久長而稍有減退。這樣,語氣更顯得委婉,而語意也深入了一層。
詞的下片,因音問斷絕而更增暮愁過片三句,極寫孤獨之感,不惟無人可問,連蝴蝶兒、黃鶯兒也都飛往別處 ,只剩下自己獨倚高樓,凝望碧水。雙魚,指書信 。古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小晏《留春令》曰:「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里。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日憑高淚 。」前者以碧水興起雙魚,引出倚樓盼望來書而終歸失望之情。后者從流水聲中聯想當年倚樓懷人淚滴入水的景象;一是盼而不得,一為憶而彌悲,都能表達出真摯的情意。
結末兩句,抒寫了因懷人,傷春而生發的綿綿愁恨 。橫波,指美目。李白詩云:「昔為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秋一寸」,也指目,李賀詩有「一雙瞳人剪秋水 」之句。「惱亂」猶言撩亂,黃昏景色撩亂她的眼目,更觸動了她的愁緒。沈際飛云:「斜陽在目,各有其境 ,不必相同 。一云‘ 卻照深深院’,一云‘只送平波遠’,一云‘只與黃昏近’,句句沁入毛孔皆透 。」「斜陽卻照深深院」,是說午夢酒醒,但見小院深深 ,春色已盡,只有斜陽一片,徘徊不去。「斜陽只送平波遠」寫行人乘舟去遠,唯見一抹殘陽,映照平波 ,悠悠而逝 。兩者都是以夕照下的景色襯托離愁 。而「只與黃昏近」是接上面「惱亂」句而來,「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眼見白晝將盡,長夜即至,送春滋味,念遠情懷,此處不說愁恨而愁恨自見。
王灼《碧雞漫志》云:「趙德麟 、李方叔皆東坡客,其氣味殊不近,趙婉而李俊,各有所長。」的確,趙氏之詞以清麗婉轉見長,本詞正體現了這一風格。
   其二(宋·晏幾道)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
午睡醒來慵一晌,雙紋翠簟鋪寒浪。
雨罷蘋風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
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評注
①霜紈(wán):白色的細絹。此處指團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②隔葉鶯聲: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懶倦。
⑤寒浪:席紋。
⑥風:輕風。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淚臉: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綠云:此處指荷葉。
⑨「彎環」句:形容新月彎曲如眉。李賀《十月》:「長眉對月斗彎環。」
此詞情景交融、以景襯情,抒寫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閑愁。詞的上片借細節和襯景構成一幅和諧的閨中閑眠圖,在這一景境中融入閨中人獨處空閨的閑愁;下片純以花月狀人,句句辭兼比興,處處意存雙關。全詞室內景物、戶外景色交相輝映,女主人公的容態與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組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優美意境。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繾綣的閨中女子形象。她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悵然懷想。她也許是在思念遠方的情人,也許是在傷惋青春的易逝 。此處暗用李白《折荷有贈》之「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的意境 。「撚」意為用手指輕輕搓轉 ,表現執扇時悵然無緒的情態,極為傳神。「初」、「生」二字,前后關聯,暗示因節序變換,令閨中人頓生新的悵望之情。空閨獨守,本已寂寞難耐,偏又有「隔葉鶯聲」,撩人意緒。「似學秦娥唱」句把鶯聲比似學秦娥之唱。揚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此言年輕貌美的女子,其歌聲之美可知。以鶯聲之歡快,反襯人心之悵恨,命意與著筆確有含蓄蘊藉之妙 。鶯啼婉囀 ,是實處著筆;閨中索寞,則是虛處命意,運實于虛,終無一字點破 。「午睡醒來」二句,深化閨中女郎百無聊賴的孤寂情狀。她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在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這兩句點明睡醒,而由翠簟聯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戶看花。
下片轉寫戶外優美的自然場景:夏雨初霽,徐徐的和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 。「碧漲 」,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虛喻,「碧漲」是實寫,前虛而后實,意脈不斷,運意十分靈活。「脈脈」二句,更是傳神入化之筆。作者賦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風韻和感情,它含情脈脈,淚珠在臉,有情有思。這個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 ,「紅相向」三字,似寫朵朵紅荷,搖曳相映,實寫荷花帶雨,向人脈脈欲語;人帶淚珠,對之黯然神傷。是花是人,迷離莫辨,已達到物與人交融、渾然合一的境地。結拍二句,時間由午后過渡到夜晚,寫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遙寄相思的傳統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別開境界。「綠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烏發 。「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新月彎彎,猶似愁眉。作者運用雙關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寫懷人之情;又避開對形象作直露的繪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狀人之愁眉,通過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與境諧,氣氛濃重。
此詞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設喻新巧而又雋永傳神,具有獨特的意境,充分體現了小晏詞「詞情婉麗」、「曲折深婉」的特色。
   其三(宋·晏幾道)
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
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如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
幾點護霜云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評注
①碧苔紅葉:韓《效崔輔國體四首》之二:「雨后碧苔院,霜來紅葉樓。」此處化用。
②重陽:即重九。曹丕《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故曰重陽。」
③綠扇:指荷葉。韓《暴雨》:「擎荷翻綠扇。」
④澄如練:謝《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澄江靜如練。」練,白絹。
⑤雁字:雁飛成行,似字形,故稱「雁字」。
⑥護霜:宋費袞《梁漫志》七《方言入詩》:「九月霜降而云,謂之護霜。竹坡周少隱有句云:‘雨細方淋露,云疏欲護霜。’」
⑦蘆管:樂器名。此句化用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句意。
   其四(宋·晏幾道)
喜鵲橋成催鳳駕,天為歡遲,乞與初涼夜。
乞巧雙蛾加意畫,玉鉤斜傍西南掛。
分鈿擘釵涼葉下,香袖憑肩,誰記當時話。
路隔銀河猶可借,世間離恨何年罷。
評注
注:一作蘇軾詞。
①喜鵲橋:《白氏六帖》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庾肩吾《七夕》詩:「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皆語及喜鵲填河事。鳳駕:仙人車駕。何遜《詠七夕》:「鳳駕出天潢。」
②乞巧:前《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注②。
③玉鉤:喻指彎月。
④分鈿(diàn)掰(bāi)釵:釵為婦女頭飾,鈿指用金翠珠寶嵌成花紋的盒子。陳鴻《長恨歌傳》:「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釵鈿為男女定情之物,分離時則掰釵分鈿,各執一半,用作傷離期合之贈。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掰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⑤「香袖」二句:《長恨歌傳》:「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此處化用此事
   其五(宋·晏幾道)
碧草池塘春又晚,小葉風嬌,尚學娥妝淺。
雙燕來時還念遠,珠簾繡戶楊花滿。
綠柱頻移弦易斷,細看秦箏,正似人情短。
一曲啼烏心緒亂,紅顏暗與流年換。
評注
①小葉:初破芽的嫩葉。
②娥妝:《妝臺記》:「魏武帝令宮人掃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細長,謂之仙娥妝。」
③「珠簾」句:馮延巳《南鄉子》:「睡起楊花滿繡床。」此句化用其意。
④綠柱:弦樂器上支架絲弦的柱碼。
⑤秦箏:相傳為秦蒙恬所造,其聲哀怨。
⑥啼烏:即《烏夜啼》。《唐書·樂志》:「《烏夜啼》者,宋臨川王義慶所造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于豫章,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文帝聞而怪之,征還宅。(義慶)大懼,使妾夜聞烏夜啼聲,扣齋閣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南兗州刺史,因此作歌。」
   其六(宋·晏幾道)
碾玉釵頭雙鳳小。
倒暈工夫,畫得宮眉巧。
嫩曲羅裙勝碧草。
鴛鴦繡字春衫好。
三月露桃芳意早。
細看花枝,人面爭多少。
水調聲長歌未了。
掌中杯盡東池曉。
   其七(宋·晏幾道)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
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評注
晏幾道由于「不受世之輕重」,「遂陸沉下位,無效國之機緣,只好流連歌酒而自遣,成為古之傷心人。」
他的詞作,大多工于言情,頗得后人稱頌。其詞惆悵感傷的基調、超乎尋常的藝術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藝術魅力,即以此詞而論,就頗能打動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歡情易逝,今日幽懷難抒,來日重逢無期,往復低徊,沉郁悲涼,都在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懷舊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開篇憶昔 ,寫往日醉別西樓,醒后卻渾然不記。這似乎是追憶往日某一幕具體的醉別,又象是泛指所有的前歡舊夢 ,實虛莫辨 ,筆意殊妙。晏幾道自作《小山詞序》中說他自己的詞 ,「所記悲歡、合離之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 」。沈祖棻《宋詞賞析》借此評這句詞「極言當日情事‘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不可復得」,「撫今追昔,渾如一夢,所以一概付之‘不記’」,是善體言外之意的。不過,這并不妨礙詞人在構思時頭腦中有過具體的「醉別西樓」的回憶。
二、三句襲用其父晏殊《木蘭花 》「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詞意。兩句用春夢、秋云作比喻,抒發聚散離合不常之感。春夢旖旎溫馨而虛幻短暫,秋云高潔明凈而縹緲易逝,用它們來象征美好而不久長的情事,最為真切形象而動人遐想。「聚散」偏義于「散 」,與上句「醉別」相應,再綴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輕易便散的感慨便顯得非常強烈。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愛情方面,但與此相關的生活情事,以至整個往昔繁華生活 ,也自然包括在內。
上片最后兩句 ,轉寫眼前實境 。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經深了,由于追憶前塵,感嘆聚散,卻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畫屏卻在燭光照映下悠閑平靜的展示著吳山的青翠之色。這一句似閑實質,正是傳達心境的妙筆。在心情不靜、輾轉難寐的人看來,那畫屏上的景色似乎顯得特別平靜悠閑,這「閑」字正從反面透露了他的郁悶傷感。
過片三句承上「醉別 」、「衣上酒痕」,是西樓歡宴時留下的印跡 ;「詩里字」,是筵席上題寫的詞章。
它們原是歡游生活的表征,只是如今舊侶已風流云散,回視舊歡陳跡,翻引起無限凄涼意緒。前面講到「醒不記 」,這「衣上酒痕詩里字」卻觸發他對舊日歡樂生活的記憶。至此,可知詞人的聚散離合之感和中宵輾轉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結拍兩句,化用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意,直承「凄涼意」而加以渲染。
人的凄涼,似乎感染了紅燭。它雖然同情詞人,卻又自傷無計消除其凄涼,只好在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長灑同情之淚了。小杜詩里的「蠟燭 」,是人與物一體的,實際上就是多情女子的化身;小晏詞中的「蠟燭 」,卻只是擬人化的物,有感情、有靈性的物,兩者各具其妙。
此詞為離別感憶之作,全詞充滿無可排遣的惆悵和悲涼心緒 。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 ,從紅燭無法留人、為惜別而流淚,反映出自己別后的凄涼心境,結構新穎,詞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詞的風格。
   其八(宋·晏幾道)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
殘杏枝頭花幾許,啼紅正恨清明雨。
盡日沉香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
遠信還因歸燕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評注
《婉約詞》
①沉煙:即沉水香,俗稱沉香,是一種珍貴香料。
②宿酒:昨晚飲過酒,表示飲后而睡。
③惱破:惱煞。
【評解】
這首深閨懷人詞,語不多,情無限。含蓄蘊藉,神情宛然。繾綣纏綿而又不粘不滯,疏秀淡雅,正表現了這首詞的特色。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段警拔不足而靜婉有余,后段以閑淡之筆,寫懷人心事。結處風華掩映,含蓄不盡。德麟為安定郡王,天水氏固多才子也。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托杏寫興,托燕傳情,懷春幾許衷腸。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寫閨情,清超絕俗。起三句,畫出繡閣姝麗、惆悵自憐之態,欲減羅衣而又未減,蓋以寒猶未去也。為恐極目生愁,故珠簾不卷。「紅杏」兩句,因雨惜花,簾雖未卷,然料想花枝經雨,必已零落殆盡,故惜花而又恨雨。換頭三句,極寫凄寂之況。「宿酒醒遲」,可見恨深酒多,一時難醒,而醒來空對一縷沉香,仍是無聊已極。
「飛燕」兩句,更深一層,嘆人去無信,空對屏風悵望。因見屏風上之西江路,遂憶及人去之遠,余韻殊勝。
以下資料來源未詳
這首抒寫閨中懷人之情的詞 ,語不多,情無限,寫得清超絕俗,澹雅疏秀,別具一格。
上片首句寫冬春之交閨客佳人「 欲減羅衣」,卻又躊躇起來,因為她感到此時寒意猶未消去,暗示了女主人公因氣候變化無常而最難將息的心情 。「不卷珠簾 ,人在深深處 。」雖未直接說出閨中人的心緒,卻畫出一位佳人惆悵自憐之態,使人隱隱感受到她心中的愁悶。
以下兩句點明女主人公愁悶的表層原因——清明時節的連綿春雨 。這場雨 ,不僅使氣候「寒未去」,「欲減羅衣」不能,更重要的,它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雨打花枝,落紅無數!所以,簾雖未卷,而女主人公十分關切庭院中的花兒 ,迫不及待地問詢:「紅杏枝頭花幾許?」當然,不消問,她也料到嬌艷的杏花定然會遭到的命運了!她仿佛看到那枝頭稀稀拉拉幾朵殘存的紅杏,依稀還帶著雨痕,像啼哭一樣,憎恨那殘酷無情的清明雨呢 !當然花兒哪有悲與恨,只不過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但按其情緒之劇烈程度看,閨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來不像是一般傷春、惜花的意緒了 。詞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當別有感恨。人世間有許多人和事有如花兒般的美好,結果卻被一場無情「風雨」破壞了 。「紅杏枝頭花幾許 ?啼痕止恨清明雨」,這兩句詞實是頗富有象征意味的。
詞之上片,將女主人公惜花傷春的意緒表達得頗為動人。
過片三句 ,轉寫閨中人內心極度的凄寂和苦悶。
「盡日沉煙香一縷」,她終日對首一縷裊裊香煙出神,深閨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無聊賴可想而知。「盡日」,即李清照所說「愁永晝」也。盡日苦坐愁城,無法排遣,唯有借酒澆愁。「宿酒醒遲」,可見恨深酒多,以致一時難醒了,而醒來仍然是空對「沉煙香一縷」而已,此種境遇何等難挨!「惱破春情緒」,關合上片惜花恨雨,極力渲染出一個「愁」字。
結尾兩句點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層原因——佳人懷人心事。「飛燕又將歸信誤」,她多么希望春燕給她帶來遠人的信息,而它們卻如史達祖筆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雙燕,多么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對屏風悵望:「小屏風上西江路」,淡煙流水的畫屏上畫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當初心愛之人正是從這水路遠去的!歇拍寫出了閨人佳人對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讀之令人感到意猶未盡,一詠三嘆。
《草堂詩余正集 》評此詞結句曰 :「末路情景,若近若遠 ,低徊不能去。」這一評語,極為準確,精煉地概括出此詞含蓄蘊藉、語婉意深的風格。
   其九(宋·晏幾道)
千葉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內樣妝先試。
月臉冰肌香細膩,風流新稱東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誰相比。
橫玉聲中吹滿地,好枝長恨無人寄。
   其一(宋·晏幾道)
金剪刀頭芳意動,彩蕊開時,不怕朝寒重。
晴雪半消花□□,曉妝呵盡香酥凍。
十二樓中雙翠鳳,縹緲歌聲,記得江南弄。
醉舞春風誰可共,秦云已有鴛屏夢。
   其一十一(宋·晏幾道)
笑艷秋蓮生綠浦,紅臉青腰,舊識凌波女。
照影弄妝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與,才過斜陽,又是黃昏雨。
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
   其一十二(宋·晏幾道)
碧落秋風吹玉樹,翠節紅旌,晚過銀河路。
休笑星機停弄杼,鳳幃已在云深處。
樓上金針穿繡縷,誰管天邊,隔歲分飛苦。
試等夜闌尋別緒,淚痕千點羅衣露。
   其一十三(宋·晏幾道)
碧玉高樓臨水住,紅杏開時,花底曾相遇。
一曲陽春春已暮,曉鶯聲斷朝云去。
遠水來從樓下路,過盡流波,未得魚中素。
月細風尖垂柳渡,夢魂長在分襟處。
   其一十四(宋·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
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里消魂無說處。
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
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
卻倚緩弦歌別緒。
斷腸移破秦箏柱。
   其一十五(宋·晏幾道)
黃菊開時傷聚散。
曾記花前,共說深深愿。
重見金英人未見。
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閑結遍。
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
欲寫彩箋書別怨。
淚痕早已先書滿。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