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宋·蘇軾)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行香子(宋·蘇軾)
清夜無塵。
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評注
此詞或為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詞中抒寫了作者把酒對月之時的襟懷意緒,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渴望擺脫世俗困擾的退隱、出世之意。
起筆寫景,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尊,獨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
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在這首詞里把「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隙 ),忽然而已 。」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象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 。《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 。《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 ,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 !」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但蘇軾又不打算立即退隱 ,「幾時歸去」很難逆料。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東坡將此概括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
這首《行香子》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象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
此詞雖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
起筆寫景,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尊,獨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無窮。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
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此詞在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后便進入玄學思辯了。作者在這首詞里把「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莊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隙 ),忽然而已 。」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象日影移過墻壁縫隙一樣 。《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 。《莊子·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上片結句里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 ,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于人生虛無的認識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蘇軾在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著自我解脫的方法。善于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陶陶」,歡樂的樣子。《詩·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 !」只有經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但蘇軾又不打算立即退隱 ,「幾時歸去」很難逆料。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閑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東坡將此概括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就足夠了。
這首《行香子》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愿望。其實他并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象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杰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
此詞雖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與游子明同過石湖(宋·范成大)
- 與游玲瓏山臥龍寺(當代·姚佳)
- 與湛上人院畫松(唐·劉商)
- 與湛民澤(明·陳獻章)
- 與湛甘泉敘舊(明·易龍)
- 與滕元英(宋·王炎)
- 與演侍者(宋·釋正覺)
- 與演廬同客香港無夕不談賦此紀實(近現代·李洸)
- 與漱芳孝諒兩妹夜話(清·莊湘澤)
- 與潘三失解后飲酒(宋·蘇軾)
- 與潘仲達二首(宋·張耒)
- 與潘子登佘兼五有中元宿云閣之約以暑極不能(明末清初·陳恭尹)
- 與潘壽生話舊(清·鄭璜)
- 與潘文叔游衡岳四首(宋·趙蕃)
- 與潘浣先定男女婚姻(明末清初·王邦畿)
- 與潘王二丈同游南康郡圃致爽亭(宋·陳宓)
- 與潘若海步月歸作(清末近現代初·黃節)
- 與潘述集湯衡宅懷李司直縱聯句(唐·皎然)
- 與潭州智度寺慧覺詩(唐·呂巖)
- 與澄博陳太公(明·林熙春)
- 與澹仙論詩即題其集后(清·李宗瀛)
- 與濯纓軒主人聚飲松崗席上賦贈寤堂寶兒(當代·張月宇)
- 與瀚公宿綠玉齋(明·徐熥)
- 與瀚子(明·李時勉)
- 與瀹芳主人會水門鮀浦魯齋五友,夜飲聚賢莊(當代·幻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