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唐·羅隱)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西施(唐·羅隱)
七言絕句 押支韻
七言絕句 押支韻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①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評注
《野客叢書》:
唐人詩句中用俗語者,惟杜荀鶴、羅隱為多……羅隱詩,如曰「西施若解亡人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曰「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今人多引此語,往往不知誰作。
《唐詩鑒賞辭典》: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陳伯海)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陳伯海)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效五子之歌正德年作(明·李夢陽)
- 效何水部一首(明·童冀)
- 效何水部二首(唐·韋應物)
- 效何遜詠倡家(明·徐禎卿)
- 效元相體(明·王彥泓)
- 效八音體送李狀元一初提學浙江(元·周巽)
- 效馮老泉詠西山蚊蟲(元末明初·藍仁)
- 效劉屏山作十二相屬歌(元·祖柏)
- 效十二屬體(宋·鄒浩)
- 效古樂府三首(宋·呂本中)
- 效古二首 其一(唐·儲光羲)
- 效古二首 其二(唐·儲光羲)
- 效古二首(唐·李白)
- 效古五首(元·黃溍)
- 效古促促曲為河上思婦作(唐·李益)
- 效古興(唐·施肩吾)
- 效古 其一(明·豐坊)
- 效古 其二(明·豐坊)
- 效古出還(明·曹義)
- 效古別昭德群從(宋·晁沖之)
- 效古十九首(明·黃仲昭)
- 效古意一首與王遜之秀才謝答誨言兼致別意(明·倪岳)
- 效古意仍紅藥韻(明·儲巏)
- 效古秋夜長(唐·錢起)
- 效古詞(唐·施肩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