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宋·劉過)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西江月(宋·劉過)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
天時地利與人和。
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臺鼎鼐,明年帶礪山河。
大家齊唱大風歌。
不日四方來賀。
天時地利與人和。
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臺鼎鼐,明年帶礪山河。
大家齊唱大風歌。
不日四方來賀。
評注
寧宗嘉泰四年(1204)韓侂胄定議伐金,其用心是為建功固寵。當時南宋國用未足,軍備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韓侂胄就揮師北上,結果大敗而歸。故這次北伐本身意義不大,但在主和派長期把持朝政,抗戰派軍民長期受壓制之后,還是確實起到了振奮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戰派人士和全國軍民的響應。劉過的這首詞即是當年為祝賀韓侂胄生日而寫的,詞中表達了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
上半闋寫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勢,說堂上有善謀的賢臣,邊疆有能戰的將士,天時、地利與人和都對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實可行的。對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當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敵情緒的挑戰。進入下半闋,由全國形勢說到韓侂胄本人:先寫今日治國,次寫明年勝利。句中那勝利在握的豪情和壯志 ,不要說在當時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現在去讀,也給人增添信心和勇氣。
劉過詞學辛棄疾。黃說劉過 :「多壯語,蓋學稼軒也 。」(《花庵詞選》),以本篇而論,在藝術上就有以下兩點頗有辛詞精神:第一、大量使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增強了詞篇的表現力。比如,此詞上片「天時地利與人和」化用《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該句在說明天時、地利 、人和都有利的同時,還有著強調人和的作用,這樣,一方面使得它與前兩句聯系起來,另一方面也符合向韓侂胄祝壽的主題。其次,「‘燕可伐歟?’曰:‘可’」用《孟子·公孫丑下》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歟 ?’孟子曰 :‘可。’」由于用了「圣人」之言,并把侂胄伐金和歷史上的伐燕聯系起來,既使語氣鏗鏘有力,又巧妙地完成了向下片的過渡。下片中的「 帶礪山河」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帶 ,泰山若厲(厲,通礪,磨刀石),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原典的意思是:即使黃河變得像帶子那么窄了,泰山變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意思永遠不可能 ),諸侯的封國也將安然無恙,勛臣之富貴將永遠傳給子孫后代。使用這個典故,把韓侂胄暗中比作漢高祖的開國重臣,預祝他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卻不露阿諛之態,深得壽詞之三昧 。「大家齊唱《大風歌》」用《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市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飲。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劉過的「大家齊唱《大風歌》」,容易想起「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歌詞,而這類歌詞,對于山河破碎的國家,對于大批背井離鄉的人民,對于求功心切的韓侂胄 ,無疑都是一種鼓舞。
第二 、語言流利、灑脫,具有辛詞酣暢淋漓的情味。這種風格的形成,是和以下幾種語言材料的使用分不開的:一、口語和熟語,如「大家齊唱」 、「四方來賀 」、「謀臣尊俎」、「將士干戈」;二、散文成句,如「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三、常用典故,如所用《孟子》兩則與《史記》兩則。這些詞語由于為人們所耳熟能詳 ,因而讀來親切明快,一氣呵成。
上半闋寫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勢,說堂上有善謀的賢臣,邊疆有能戰的將士,天時、地利與人和都對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實可行的。對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當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敵情緒的挑戰。進入下半闋,由全國形勢說到韓侂胄本人:先寫今日治國,次寫明年勝利。句中那勝利在握的豪情和壯志 ,不要說在當時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現在去讀,也給人增添信心和勇氣。
劉過詞學辛棄疾。黃說劉過 :「多壯語,蓋學稼軒也 。」(《花庵詞選》),以本篇而論,在藝術上就有以下兩點頗有辛詞精神:第一、大量使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增強了詞篇的表現力。比如,此詞上片「天時地利與人和」化用《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該句在說明天時、地利 、人和都有利的同時,還有著強調人和的作用,這樣,一方面使得它與前兩句聯系起來,另一方面也符合向韓侂胄祝壽的主題。其次,「‘燕可伐歟?’曰:‘可’」用《孟子·公孫丑下》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歟 ?’孟子曰 :‘可。’」由于用了「圣人」之言,并把侂胄伐金和歷史上的伐燕聯系起來,既使語氣鏗鏘有力,又巧妙地完成了向下片的過渡。下片中的「 帶礪山河」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帶 ,泰山若厲(厲,通礪,磨刀石),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原典的意思是:即使黃河變得像帶子那么窄了,泰山變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意思永遠不可能 ),諸侯的封國也將安然無恙,勛臣之富貴將永遠傳給子孫后代。使用這個典故,把韓侂胄暗中比作漢高祖的開國重臣,預祝他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卻不露阿諛之態,深得壽詞之三昧 。「大家齊唱《大風歌》」用《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市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飲。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劉過的「大家齊唱《大風歌》」,容易想起「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歌詞,而這類歌詞,對于山河破碎的國家,對于大批背井離鄉的人民,對于求功心切的韓侂胄 ,無疑都是一種鼓舞。
第二 、語言流利、灑脫,具有辛詞酣暢淋漓的情味。這種風格的形成,是和以下幾種語言材料的使用分不開的:一、口語和熟語,如「大家齊唱」 、「四方來賀 」、「謀臣尊俎」、「將士干戈」;二、散文成句,如「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三、常用典故,如所用《孟子》兩則與《史記》兩則。這些詞語由于為人們所耳熟能詳 ,因而讀來親切明快,一氣呵成。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夏日游扈泉六韻(明·于慎行)
- 夏日游暉上人房(唐·陳子昂)
- 夏日游楊園(清·戴梓)
- 夏日游棋山寺燕集(明·王恭)
- 夏日游棋山寺(明·王恭)
- 夏日游水閣(宋·朱淑真)
- 夏日游永光寺(明·李英)
- 夏日游湖亭(宋·孔平仲)
- 夏日游靈瑞寺(明·王恭)
- 夏日游靈隱東園贈東方道人(宋·吳芾)
- 夏日游玉幾山中(宋·謝翱)
- 夏日游環碧亭(宋·郭祥正)
- 夏日游目聊作(唐·駱賓王)
- 夏日游西湖(明·柯潛)
- 夏日游連江石門坐林下有蟲咂膚視之僅可分有(宋·李彌遜)
- 夏日游通惠河(明·徐階)
- 夏日游道觀(明·薛蕙)
- 夏日游鶴林寺(元·薩都剌)
- 夏日游黎惟敬山池(明·歐大任)
- 夏日游龍山寺(明·陳端)
- 夏日湖上即事寄晉陵蕭明府(唐·章碣)
- 夏日湖上口占二首(明末清初·何鞏道)
- 夏日湖上寄太白長老(宋·釋智圓)
- 夏日湖上訪隱士(宋·徐璣)
- 夏日湖上(宋·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