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徐州李司空獵(唐·張祜)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觀徐州李司空獵(唐·張祜)
五言律詩 押東韻
五言律詩 押東韻
曉出郡城東,分圍淺草中。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
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
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
背手抽金鏃,翻身控角弓。
萬人齊指處,一雁落寒空。
評注
《云溪友議》:
白公(居易)曰:「張三作《獵》詩,以較王右丞,予則未敢優劣也。」王維詩曰:「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離處,千里暮云平。」張祜詩曰:「曉出禁城東,分圍淺草中……」。
《近體秋陽》:嬉戲莊雅,兩擅其勝。真而不村俗,小而奮情。
《圍爐詩話》:張祜《觀李司空獵》詩,精神不下右丞,而豐采迥不同。
《蠖齋詩話》:白尚書以祜《觀獵》詩,謂張三較王右丞未敢優劣,似尚非篤論。祜詩……細讀之,與右丞氣象全別。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一詩(另一首指《殘獵》)無大好處,但取其寫興逼真。「開」字,煉(「紅旗」句下)。「驟」字煉(「白馬」句下)。聲色俱到(末句下)。
《唐詩鑒賞辭典》:詩的起聯兩句敘事:「曉出禁城」,點明圍獵時間;「分圍淺草」,寫出壯闊場面。兩句為全詩鋪寫了一個背景,畫面開朗,色彩鮮麗。
頷聯「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中的「紅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白馬迎風」,氣宇何等軒昂!
總括詩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滿天,晨風拂煦,綠草如茵,紅旗向日,作為人物亮相之前的壯麗場景,緊接而來的「白馬驟迎風」一句,是英雄人物躍馬出場,施展渾身「帥」勁的亮相動作。由此而下,此詩便將寫作重心轉到這位驍勇騎士當眾顯露獵射飛雁,矯健靈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鏃」,是正面描寫騎士背手取箭的動作,著一「抽」字,手勢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見身段之靈巧。「翻身控角弓」,彎弓名之曰「控」,這就進一步展現了射者臂力強勁的架勢,「控」之而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的漂亮動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
對于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評價,當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動作表面。關鍵所在,畢竟還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楊的驚人絕技。果然,剎那之間,就在圍觀的人群中間,突然爆發出一陣哄然的歡呼,并且一齊指向遙遠的天空。原來藍天高處,一只帶箭的鴻雁,垂著雙翅,直向地面墜落下來。東坡詞云:「高處不勝寒。」此處「寒空」之「寒」,雖有點出時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飛鴻雁的凌絕蒼穹,從而加強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異氣氛。
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現的歡聲雷動的熱烈場面,自可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此詩在取材方面,干凈利索地只寫場面中的一個人物,而且又只寫此一馬上英雄的一個手勢與一個身段,并以剎那之間雁落寒空的獨特鏡頭使之迸發異彩,取材之精確,描寫線條之明快,確乎令人隨同「萬人齊指」而為之歡呼叫絕。
(陶慕淵)
頷聯「紅旗開向日,白馬驟迎風」中的「紅旗向日」,色彩何其耀目;「白馬迎風」,氣宇何等軒昂!
總括詩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滿天,晨風拂煦,綠草如茵,紅旗向日,作為人物亮相之前的壯麗場景,緊接而來的「白馬驟迎風」一句,是英雄人物躍馬出場,施展渾身「帥」勁的亮相動作。由此而下,此詩便將寫作重心轉到這位驍勇騎士當眾顯露獵射飛雁,矯健靈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鏃」,是正面描寫騎士背手取箭的動作,著一「抽」字,手勢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見身段之靈巧。「翻身控角弓」,彎弓名之曰「控」,這就進一步展現了射者臂力強勁的架勢,「控」之而再來一個「鷂子翻身」的漂亮動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
對于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評價,當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動作表面。關鍵所在,畢竟還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楊的驚人絕技。果然,剎那之間,就在圍觀的人群中間,突然爆發出一陣哄然的歡呼,并且一齊指向遙遠的天空。原來藍天高處,一只帶箭的鴻雁,垂著雙翅,直向地面墜落下來。東坡詞云:「高處不勝寒。」此處「寒空」之「寒」,雖有點出時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飛鴻雁的凌絕蒼穹,從而加強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異氣氛。
全詩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現的歡聲雷動的熱烈場面,自可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此詩在取材方面,干凈利索地只寫場面中的一個人物,而且又只寫此一馬上英雄的一個手勢與一個身段,并以剎那之間雁落寒空的獨特鏡頭使之迸發異彩,取材之精確,描寫線條之明快,確乎令人隨同「萬人齊指」而為之歡呼叫絕。
(陶慕淵)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應詔謹賡御制賜晉齊諸將宴鶴鳴樓(明·劉璟)
- 應詔赴北京(明·王洪)
- 應詔(魏晉·曹植)
- 應試后作(明·陳獻章)
- 應試夜泊貞女廟示一二友(明·王世貞)
- 應試渡江(宋·朱慶朝)
- 應謝主簿騷體(南北朝·江淹)
- 應貢過彰德次韻呈張見室(明·王以悟)
- 應資深康樂園四詠(宋·王之道)
- 應身(宋·釋正覺)
- 應邀參與陽峰書院選址寄柳春蕊兄(當代·陳忠平)
- 應邀赴自貢仙市鎮紀念宋育仁誕辰150周年(當代·陳仁德)
- 應長天·浙江蘭溪能仁寺即景(近現代·陳逸云)
- 應陽感舊(清·洪錫爵)
- 應雪木(宋·王之淵)
- 應麟自髫丱即辱大司空朱公賞識茲公將南歸不(明·胡應麟)
- 應黃州惠蘇長公墨跡卻以一詩附還(明·王世貞)
- 應龍吟(宋·邵雍)
- 應龍篇(南北朝·張正見)
- 應龍(宋·張耒)
- 底柱圖(金·周昂)
- 底柱鳴瀾(元末明初·王翰)
- 庖丁解牛刀(宋·米芾)
- 庖人宋奕請告往瓊般家怪久不至聞已設廚矣戲(宋·李光)
- 庖人舟以風殿后早飯不繼(宋·袁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