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令(宋·陸游)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訴衷情令(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
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
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
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評注
[創作背景]此詞作于何時不詳。從詞意看,當是淳熙16年(1189年)陸游罷歸山陰,閑居鏡湖后所作。它是陸游晚年撫今追昔發出的感嘆,也是他晚年思想感情的概括。
[內容評析]詞的上闕回憶往昔。壯年時期的陸游壯志凌云,英姿勃勃奔赴抗金前線。奔「萬里」而「覓」表現了詞人豪放、自信、堅定、執著地追求理想的精神。「萬里」和「匹馬」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了詩人當年超群不凡的英雄形像。回首往事,當年的軍旅生活,歷歷在目,熱血沸騰。然而這一切很快成為了過去,到現今,那翻山涉河戍關抗敵的蹤跡夢中也難尋求;當年作戰穿的貂裘軍裝也已蒙上灰塵,變了顏色。「夢斷」和「塵暗」表現詩人為再不能像當年那樣奔萬里而覓封侯,單槍匹馬戍守梁州,內心的無限悲怨與惆悵。
下闕撫嘆今朝。「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滅胡雪恥,立功報國是陸游一生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理想,然而現今詞人鬢發已白,人已老,而半壁河山依舊,胡人仍肆虐中原,理想抱負落空,即使流干了眼淚也無用。「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是更深沉的悲憤和慨嘆。詞人沒有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到處在「心(理想)」與「身(現實)」的矛盾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身卻僵臥孤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他的心靈高高飛到了「天山」,身體卻沉重地落在「滄洲」。「誰料」寫出了他早年的天真和今日的失望,也表達了他一生中屢遭挫折,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哀怨。「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既是人到暮年志未酬痛楚衷情的訴說,也表明詞人雖身老而繼續著抗金報國理想的堅持。
全詞多處用強烈的對比使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更加鮮明突出。用典多卻極為自然貼切,使讀者不覺為典,且更易于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詞注釋]①《訴衷情》: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②梁州:今陜西省漢中一帶,當時的前線。③關河:指大散關、渭河一帶。④天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是漢唐時的邊疆,此處借指前方。⑤滄洲:水邊陸地,古時隱者居住之所。這里指陸游晚年所住的山陰鏡湖之濱。
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剩」的時代。陸游的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 。「壯士凄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歷史的秋意 ,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實,共同釀成了這一首悲壯沉郁的《訴衷情》。作這首詞時,詞人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志不得實現,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 報國欲死無戰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詞作說盡忠憤,回腸蕩氣。
「當年萬里覓封侯 ,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云,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陜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 ,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 夜游宮》),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 、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著的追求精神。「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征萬里,「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謝池春》),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悲歌擊筑,憑高酹酒」(《秋波媚》),「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郁的情感只有在夢里才能得到宣泄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前線僅半年 ,陸游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愿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 ,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 ,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跌入更深沉的浩嘆,悲涼化為沉郁。「胡未滅,鬢先秋 ,淚空流」。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說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 ,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又豈能實現「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的事業?「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云外華山千仞 ,依舊無人問」。所以說,這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最后三句總結一生 ,反省現實 。「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閑居之地,「此生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沖突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他的身卻僵臥孤村,他看到了「 鐵馬冰河」,但這只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 ,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今日的失望 ,「早歲那知世事艱」,「 而今識盡愁滋味」,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 ,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嘆。「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后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陸游這首詞,確實飽含著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詞人「身老滄洲」的感嘆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闌干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內容評析]詞的上闕回憶往昔。壯年時期的陸游壯志凌云,英姿勃勃奔赴抗金前線。奔「萬里」而「覓」表現了詞人豪放、自信、堅定、執著地追求理想的精神。「萬里」和「匹馬」形成鮮明的對照,表現了詩人當年超群不凡的英雄形像。回首往事,當年的軍旅生活,歷歷在目,熱血沸騰。然而這一切很快成為了過去,到現今,那翻山涉河戍關抗敵的蹤跡夢中也難尋求;當年作戰穿的貂裘軍裝也已蒙上灰塵,變了顏色。「夢斷」和「塵暗」表現詩人為再不能像當年那樣奔萬里而覓封侯,單槍匹馬戍守梁州,內心的無限悲怨與惆悵。
下闕撫嘆今朝。「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滅胡雪恥,立功報國是陸游一生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理想,然而現今詞人鬢發已白,人已老,而半壁河山依舊,胡人仍肆虐中原,理想抱負落空,即使流干了眼淚也無用。「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是更深沉的悲憤和慨嘆。詞人沒有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到處在「心(理想)」與「身(現實)」的矛盾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身卻僵臥孤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他的心靈高高飛到了「天山」,身體卻沉重地落在「滄洲」。「誰料」寫出了他早年的天真和今日的失望,也表達了他一生中屢遭挫折,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哀怨。「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既是人到暮年志未酬痛楚衷情的訴說,也表明詞人雖身老而繼續著抗金報國理想的堅持。
全詞多處用強烈的對比使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更加鮮明突出。用典多卻極為自然貼切,使讀者不覺為典,且更易于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詞注釋]①《訴衷情》: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②梁州:今陜西省漢中一帶,當時的前線。③關河:指大散關、渭河一帶。④天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是漢唐時的邊疆,此處借指前方。⑤滄洲:水邊陸地,古時隱者居住之所。這里指陸游晚年所住的山陰鏡湖之濱。
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
積貧積弱,日見窘迫的南宋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但這又是一個英雄「過剩」的時代。陸游的一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無奈請纓無路,屢遭貶黜,晚年退居山陰,有志難申 。「壯士凄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歷史的秋意 ,時代的風雨,英雄的本色,艱難的現實,共同釀成了這一首悲壯沉郁的《訴衷情》。作這首詞時,詞人已年近七十,身處故地,未忘國憂,烈士暮年,雄心不已,這種高亢的政治熱情,永不衰竭的愛國精神形成了詞作風骨凜然的崇高美。但壯志不得實現,雄心無人理解,雖然「男兒到死心如鐵」,無奈「 報國欲死無戰場」,這種深沉的壓抑感又形成了詞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劇情調。詞作說盡忠憤,回腸蕩氣。
「當年萬里覓封侯 ,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云,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陜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 ,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 夜游宮》),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 、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著的追求精神。「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征萬里,「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謝池春》),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悲歌擊筑,憑高酹酒」(《秋波媚》),「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郁的情感只有在夢里才能得到宣泄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前線僅半年 ,陸游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愿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 ,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 ,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跌入更深沉的浩嘆,悲涼化為沉郁。「胡未滅,鬢先秋 ,淚空流」。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說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 。「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 ,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又豈能實現「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的事業?「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云外華山千仞 ,依舊無人問」。所以說,這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最后三句總結一生 ,反省現實 。「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閑居之地,「此生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沖突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他的身卻僵臥孤村,他看到了「 鐵馬冰河」,但這只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 ,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今日的失望 ,「早歲那知世事艱」,「 而今識盡愁滋味」,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 ,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嘆。「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后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陸游這首詞,確實飽含著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詞人「身老滄洲」的感嘆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闌干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其二(宋·陸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
結友盡豪英。
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
時易失,志難成。
鬢絲生。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
結友盡豪英。
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
時易失,志難成。
鬢絲生。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
評注
陸游有《訴衷情 》詞二首 ,其中一首的首句是「 當年萬里覓封侯」,另外一首即此詞。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陸游六十六歲,閑居山陰(浙江紹興),曾作詩《予十年間兩坐斥,罪雖擢發莫數,而詩為首,謂之‘ 嘲詠風月 ’。既還山,遂以‘風月’名小軒,且作絕句 》,這首詞中有「平章風月,別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可以此為參照。
詞的上片是憶舊。起首兩句寫早年的政治生活。
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 ),陸游由福州決曹掾被薦到臨安,以右從事郎為樞密院敕令所刪定官,由九品升為八品,這是他入朝為官的開始。唐宋時九品官服色青,陸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職,言「青衫」十分貼切。紹興三十二年九月,任樞密院編修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 。這兩任都是史官職事。這期間交識的同輩人士,有周必大 、范成大、鄭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質等,都是一時俊彥。所以才說「結友盡豪英」。 下兩句詞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鼓舞人的。「蠟封侯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寫任圣政所檢討官時的活動。這時宋孝宗剛即位,欲有所作為,遂恢復。起用主戰派的著名人物張浚,籌劃進取方略。
陸游曾奉中書省 、樞密院(當時稱為「二府」 )之命作《 與夏國主書》,提出申固歡好,永為善鄰,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蠟彈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據北州郡歸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士封建 。」實際上是作敵后的分化瓦解工作。「蠟封」是用蠟封固,便于保密的文書。「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這里統指北方入于金國的地區 。「夜半傳檄」和「馳諭幽并」表明主戰派在朝廷占上風,圖謀收復舊山河的種種指施得以進行,陸游不分晝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無比振奮的心情。
詞的下片是抒憤。換頭三句既是詞意的轉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歷的轉折。接連三個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現出他激動的心情。「時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說,好景不長,本來滿有希望收復中原的大好機會竟被輕易地斷送了!宋孝宗操之過急,張浚志大才疏,北進結果遭到符離之敗,反而又結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興和議。這些史實概括在這一短語之中,表現出了陸游的痛惜之感 。「志難成,鬢絲生」就個人方面說,正因為整個政治形勢起了變化,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白發早生 ,以致成終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寫晚年家居的閑散生活和憤懣情緒。「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相對上片結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時候終日所對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書檄文;今天終日所對的則是江山風月,所作的則是品評風月的文字,成了管領山川的閑人。天壤之別的場景 ,怎能不令詞人痛心疾首,透出無奈之態。
蘇軾曾說過 :「江山風月 ,本無常主 ,閑者便是主人」。(《東坡志林·臨皋閑題》)風月的品評,山川的管領,原是「閑者」的事,與「功名」二字沾不上邊,而結句卻說「別是功名」,這是幽默語,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憤語,是對那些加給他「嘲詠風月」的罪名的人們 ,予以有力的反擊 ,套用孟子的一句話就是 :「予豈好嘲詠風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寫,不假雕琢,語明而情真,通過上下片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陸游晚年的不平靜心情。
詞的上片是憶舊。起首兩句寫早年的政治生活。
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 ),陸游由福州決曹掾被薦到臨安,以右從事郎為樞密院敕令所刪定官,由九品升為八品,這是他入朝為官的開始。唐宋時九品官服色青,陸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職,言「青衫」十分貼切。紹興三十二年九月,任樞密院編修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 。這兩任都是史官職事。這期間交識的同輩人士,有周必大 、范成大、鄭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質等,都是一時俊彥。所以才說「結友盡豪英」。 下兩句詞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鼓舞人的。「蠟封侯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寫任圣政所檢討官時的活動。這時宋孝宗剛即位,欲有所作為,遂恢復。起用主戰派的著名人物張浚,籌劃進取方略。
陸游曾奉中書省 、樞密院(當時稱為「二府」 )之命作《 與夏國主書》,提出申固歡好,永為善鄰,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蠟彈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據北州郡歸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士封建 。」實際上是作敵后的分化瓦解工作。「蠟封」是用蠟封固,便于保密的文書。「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這里統指北方入于金國的地區 。「夜半傳檄」和「馳諭幽并」表明主戰派在朝廷占上風,圖謀收復舊山河的種種指施得以進行,陸游不分晝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無比振奮的心情。
詞的下片是抒憤。換頭三句既是詞意的轉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歷的轉折。接連三個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現出他激動的心情。「時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說,好景不長,本來滿有希望收復中原的大好機會竟被輕易地斷送了!宋孝宗操之過急,張浚志大才疏,北進結果遭到符離之敗,反而又結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興和議。這些史實概括在這一短語之中,表現出了陸游的痛惜之感 。「志難成,鬢絲生」就個人方面說,正因為整個政治形勢起了變化,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白發早生 ,以致成終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寫晚年家居的閑散生活和憤懣情緒。「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相對上片結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時候終日所對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書檄文;今天終日所對的則是江山風月,所作的則是品評風月的文字,成了管領山川的閑人。天壤之別的場景 ,怎能不令詞人痛心疾首,透出無奈之態。
蘇軾曾說過 :「江山風月 ,本無常主 ,閑者便是主人」。(《東坡志林·臨皋閑題》)風月的品評,山川的管領,原是「閑者」的事,與「功名」二字沾不上邊,而結句卻說「別是功名」,這是幽默語,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憤語,是對那些加給他「嘲詠風月」的罪名的人們 ,予以有力的反擊 ,套用孟子的一句話就是 :「予豈好嘲詠風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寫,不假雕琢,語明而情真,通過上下片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陸游晚年的不平靜心情。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和陳仲石韻(宋·陳傅良)
- 和陳仲邦野步城西(宋·謝逸)
- 和陳傳道秋日十詠 秋雨(宋·賀鑄)
- 和陳傳道雪中觀燈(宋·蘇軾)
- 和陳伯孺西湖十詠二首(明·柳應芳)
- 和陳伯年韻(清末民國初·繆荃孫)
- 和陳伯良韻代蕩子婦作(元·張天英)
- 和陳使君贈童參戎(明·盧龍云)
- 和陳侍郎韻寄題林尉尚絅堂(宋·陳淳)
- 和陳侍郎韻寄題林尉肯堂(宋·陳淳)
- 和陳信民用韻以高撫州之命相招(宋·項安世)
- 和陳信民除夕(宋·項安世)
- 和陳倅宜黃書事(宋·謝逸)
- 和陳倅寄南坡牡丹詩(宋·虞儔)
- 和陳倅校書惠詩(宋·劉宰)
- 和陳倅泛舟寄瑩中德翁印老(宋·謝逸)
- 和陳倅游石門吊瞿硎先生(宋·虞儔)
- 和陳倅游西湖(宋·于九流)
- 和陳倅靈壁寄瑩中二首(宋·謝逸)
- 和陳倅田婦刈麥韻因解嘲(宋·劉宰)
- 和陳倅留題奉圣(宋·虞儔)
- 和陳倩曾公巖韻(宋·齊諶)
- 和陳倩游曾公巖韻(宋·曾布)
- 和陳允崇登定山(明·莊昶)
- 和陳元光平潮寇詩(唐·許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