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山(唐·李商隱)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謁山(唐·李商隱)
七言絕句 押蒸韻
七言絕句 押蒸韻
引用典故:麻姑
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云回恨不勝。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評注
《唐詩鑒賞辭典》:
時間的流逝,使古往今來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李商隱這首詩,所吟詠慨嘆的盡管還是這樣一個帶有永恒性的宇宙現象,卻極富浪漫主義的奇思異想,令人耳目一新。
一開頭就把問題直截了當地提到人們面前。傅玄《九曲歌》說:「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長繩系日,是古代人們企圖留駐時光的一種天真幻想。但這樣的「長繩」又到哪里去找呢?傅詩說「安得」,已經透露出這種企望之難以實現;李詩更進一步,說「從來系日乏長繩」,干脆將長繩系日的設想徹底否定了。
正因為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止,望見逝川東去、白云歸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悵恨,無時或已。由系日無繩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點,似乎已經山窮水盡,詩人卻由「恨」忽生奇想,轉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鏡。
「欲就麻姑買滄海。」麻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她自稱曾在短時間內三見滄海變為桑田。這里即因此而認定滄海歸屬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買下整個滄海。乍讀似覺這奇想有些突如其來,實則它即緣「系日乏長繩」和「水去云回」而生。在詩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最后都流注匯集于大海,因而這橫無際涯的滄海便是時間的總匯;買下了滄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時間,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話的程度,卻又大膽得令人驚奇;曲折到埋沒意緒的程度,卻自有其幻想的邏輯。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滄海究竟能不能「買」?詩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覺似地在讀者面前推出一個意味深長的形象── 一杯春露冷如冰。剛剛還展現在面前的浩渺無際的滄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話中的麻姑曾經發現,蓬萊仙山一帶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淺了一半,大概滄海又一次要變成陸地了。詩人抓住這一點加以發揮,將滄海變桑田的過程縮短為一瞬間,讓人意識到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過是浩渺的滄海倏忽變化的遺跡,頃刻之間,連這一杯春露也將消失不存了。這是對宇宙事物變化迅疾的極度夸張,也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極度夸張。一個「冷」字,揭示出時間的無情、自然規律的冰冷無情和詩人無可奈何的失望情緒。詩中那種「欲就麻姑買滄海」的奇異而大膽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麗的想象,卻充分體現出詩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奇幻的想象和構思,頗似李賀,可以看出李賀對李商隱的影響。有人曾指出詩中買滄海的設想和李賀《苦晝短》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詩句則是點化李駕《夢天》「一泓海水杯中瀉」的句子,這是非常精辟的比較分析。
題稱「謁山」,即拜謁名山之意。從詩中所抒寫的內容看,當是登高山望見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將一個古老的題材寫得這樣新奇浪漫,富于詩情,也許正可以借用和詩人同時的李德裕說的一句話來評價:「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
(劉學鍇)
一開頭就把問題直截了當地提到人們面前。傅玄《九曲歌》說:「歲暮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長繩系日,是古代人們企圖留駐時光的一種天真幻想。但這樣的「長繩」又到哪里去找呢?傅詩說「安得」,已經透露出這種企望之難以實現;李詩更進一步,說「從來系日乏長繩」,干脆將長繩系日的設想徹底否定了。
正因為時間的流逝無法阻止,望見逝川東去、白云歸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悵恨,無時或已。由系日無繩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點,似乎已經山窮水盡,詩人卻由「恨」忽生奇想,轉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鏡。
「欲就麻姑買滄海。」麻姑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她自稱曾在短時間內三見滄海變為桑田。這里即因此而認定滄海歸屬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買下整個滄海。乍讀似覺這奇想有些突如其來,實則它即緣「系日乏長繩」和「水去云回」而生。在詩人想象中,「逝者如斯」的時間之流,最后都流注匯集于大海,因而這橫無際涯的滄海便是時間的總匯;買下了滄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時間,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這想象,天真到接近童話的程度,卻又大膽得令人驚奇;曲折到埋沒意緒的程度,卻自有其幻想的邏輯。
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滄海究竟能不能「買」?詩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覺似地在讀者面前推出一個意味深長的形象── 一杯春露冷如冰。剛剛還展現在面前的浩渺無際的滄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話中的麻姑曾經發現,蓬萊仙山一帶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淺了一半,大概滄海又一次要變成陸地了。詩人抓住這一點加以發揮,將滄海變桑田的過程縮短為一瞬間,讓人意識到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過是浩渺的滄海倏忽變化的遺跡,頃刻之間,連這一杯春露也將消失不存了。這是對宇宙事物變化迅疾的極度夸張,也是對時間流逝之快的極度夸張。一個「冷」字,揭示出時間的無情、自然規律的冰冷無情和詩人無可奈何的失望情緒。詩中那種「欲就麻姑買滄海」的奇異而大膽的幻想,「一杯春露冷如冰」的奇幻而瑰麗的想象,卻充分體現出詩人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奇幻的想象和構思,頗似李賀,可以看出李賀對李商隱的影響。有人曾指出詩中買滄海的設想和李賀《苦晝短》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的意思差不多,而「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詩句則是點化李駕《夢天》「一泓海水杯中瀉」的句子,這是非常精辟的比較分析。
題稱「謁山」,即拜謁名山之意。從詩中所抒寫的內容看,當是登高山望見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作。將一個古老的題材寫得這樣新奇浪漫,富于詩情,也許正可以借用和詩人同時的李德裕說的一句話來評價:「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
(劉學鍇)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解佩 用錫卿韻(近現代·鄧均吾)
- 解使事泊棠陰時三弟皆在京師二首(宋·王安石)
- 解兄之雪峰禮本師(宋·釋正覺)
- 解內人嘲(唐·陸暢)
- 解冤結 今丹陽下山權與陸仙作伴(元·王哲)
- 解冤結 自詠(元·丘處機)
- 解冤結 覓飯(元·丘處機)
- 解冤結(元·丘處機)
- 解冤結(元·馬鈺)
- 解劍行(金末元初·元好問)
- 解剡回家過陳公嶺(宋·陳著)
- 解剡孝嘉道中答溪民群來遮轎問新知縣如何二(宋·陳著)
- 解印作二首(明·張元凱)
- 解印至大橋鋪寄邵陽父老(宋·沈伯達)
- 解即覺寺事欲處以侍寮棲賢人至始知其行乞江(明·釋函是)
- 解友兄王宗一(明·王佐(汝學))
- 解后樂清主簿姜昌齡一見如平生歡同宿能仁(宋·戴復古)
- 解嘲——和李凌云先生元玉(當代·陳振家)
- 解嘲三章答明佐(明·王世貞)
- 解嘲十絕呈浩西堂(宋·釋紹嵩)
- 解嘲呈元明府(元·杜仁杰)
- 解嘲和坡公夜夢(明·李之世)
- 解嘲堂飯治兵使者幕客康從理(明·張元凱)
- 解嘲寄林同寅(明·韓雍)
- 解嘲杜鵑(宋·釋居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