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其三(宋·劉過)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賀新郎 其三(宋·劉過)
老去相如倦。
向文君說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
料彼此、魂銷腸斷。
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聲顫。
燈暈冷,記初見。
樓低不放珠簾卷。
晚妝殘、翠鈿狼藉,淚痕凝面。
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
但寄興、焦琴紈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凄怨。
云萬疊,寸心遠。
向文君說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塵曾染處,空有香紅尚軟。
料彼此、魂銷腸斷。
一枕新涼眠客舍,聽梧桐、疏雨秋聲顫。
燈暈冷,記初見。
樓低不放珠簾卷。
晚妝殘、翠鈿狼藉,淚痕凝面。
人道愁來須殢酒,無奈愁深酒淺。
但寄興、焦琴紈扇。
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楓葉俱凄怨。
云萬疊,寸心遠。
評注
這首詞寫貧士失職之悲,卻巧妙地把一個歌樓商女的飄零身世打并其中,加以映襯烘托 ,筆極曲折,意極凄怨,纏綿悱惻,哀感無端。此詞可與白居易詩《琵琶行》并讀,兩者雖立意和主旨都有所不同,但失意文人與淪落商女的情節模式極為相似。
此詞的寫作背景,據張世南《游宦紀聞》稱:「嘗于友人張正子處,見改之(劉過字)親筆詞一卷,云:‘壬子秋 ,予求牒四明,嘗賦《賀新郎》與一老娼。至今天下與禁中皆歌之 。江西人來,以為鄧南秀詞,非也。」壬子為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當時劉過已三十九歲。這年秋天,他去寧波(四明)參加選肝舉人的牒試,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使他們的心接近了。于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賀新郎》相贈。
「老去」三句,起筆斬絕 ,將一種黯然的心境,劈頭點出,直貫篇末。卓文君慧眼識英才,與司馬相如結成美眷,本是文壇的佳話。現在卻用來與形容他們的窮途邂逅,除了某種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還是自嘲和悲涼吧。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與酸辛呵 。「說似」猶「說與」,即「與說」。同她說到今天的落魄 ,怎樣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悶呢?
文士失職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盡現 。「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虛間實 ,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憶。
劉過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離家赴試已快七年,這期間他曾應試求仕,也曾伏闕上書,幾年奔走,一事無成。臨安都城,留在他記憶里的不過是一身塵垢和在衣袂上的殘紅而已。「香紅尚軟」,借指當年倚紅偎翠、秦樓楚館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艷。可是一經「京塵 」的鋪墊 ,就變得凄艷入骨 。句中連用「 曾」、「空」、「尚」三個虛字轉折提頓,筆勢峭折而意有余悲了 。劉過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 ,他同那種「名士無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跡青樓,是為了排解和麻痹那種「報國有心 ,請纓無路」的痛苦 ,在紅巾翠袖的撫慰中得到些許人生的溫暖。
其實,他何曾有過真正的歡悅呢?「彼此」句小作館結,如今一個是應舉無成的青衫士子,一個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敗者和失意者。此時相對 ,怎能不令人腸斷魂消?「一枕」四句實情實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內是搖曳的如豆青燈。兩個苦命人就這樣在一起相濡以沫!
過片四句緊承前結的詞意,將「初見」時的居處情態用瑣筆描出。「樓低不放珠簾卷」(不放,不讓之意 ),珠簾不卷,恐人窺視也。一個「低」字見出樓居之寒傖來 。「晚妝」,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對于以色事人的商女來說,更要以此邀寵。可是詞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淚痕滿面,這不是在風月場中的賣笑,而是在同病相憐時傾訴破碎的心聲 。「人道」三句,層層筆勢曲折,層層推進。人們說飲酒可以澆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淺」四字重逾千斤,讓人深味那不盡的哀愁。那么 ,怎么辦呢?「但托意焦琴紈扇」,就是作者為自己所開列的解脫之方。他試圖從歷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尋取慰藉和超脫。「焦琴」,即「焦尾琴 」,喻指良材之被毀棄。《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為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 。」「紈扇」,指恩愛之易斷絕。班婕妤被譖,退處長信宮,賦詩以自訴哀衷。中有「新裂齊紈素」、「裁成合歡扇」、「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語。作者用這兩個典故自比,生動貼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 ,報國無門的悲慨。「莫鼓」二句從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謫宦九江的青衫司馬與淪為商婦的長安故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相遇。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 ,自然容易引起共鳴,喚起溫柔的憐憫來。
劉過此時的處境與白相似 ,這樣用典真如天造地設,精當無比。歇拍兩句「云萬疊 ,寸心遠」,于凄咽中翻出激昂的異響。這是借萬疊之云山,抒寸心之積郁,一種將身許國的壯懷遠抱都于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會,意象深遠,是非常精彩的結筆。真正的志士永遠不會屈從于冷酷的現實,他在溫柔中得到片刻的撫慰后,將繼續奮發前行,去實現他澄清四海、匡復天下的理想。
此詞的寫作背景,據張世南《游宦紀聞》稱:「嘗于友人張正子處,見改之(劉過字)親筆詞一卷,云:‘壬子秋 ,予求牒四明,嘗賦《賀新郎》與一老娼。至今天下與禁中皆歌之 。江西人來,以為鄧南秀詞,非也。」壬子為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當時劉過已三十九歲。這年秋天,他去寧波(四明)參加選肝舉人的牒試,又遭黜落。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半老徐娘式的商女。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滄桑感,使他們的心接近了。于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賀新郎》相贈。
「老去」三句,起筆斬絕 ,將一種黯然的心境,劈頭點出,直貫篇末。卓文君慧眼識英才,與司馬相如結成美眷,本是文壇的佳話。現在卻用來與形容他們的窮途邂逅,除了某種惺惺相惜的心情而外,恐怕更多的還是自嘲和悲涼吧。一個「倦」字包含了多少挫折與酸辛呵 。「說似」猶「說與」,即「與說」。同她說到今天的落魄 ,怎樣才能排遣掉胸中的郁悶呢?
文士失職感,英雄失路之悲,于此盡現 。「衣袂」二句逆插而入,以虛間實 ,引入一段帝京往事的回憶。
劉過自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離家赴試已快七年,這期間他曾應試求仕,也曾伏闕上書,幾年奔走,一事無成。臨安都城,留在他記憶里的不過是一身塵垢和在衣袂上的殘紅而已。「香紅尚軟」,借指當年倚紅偎翠、秦樓楚館的冶游生活句子香艷。可是一經「京塵 」的鋪墊 ,就變得凄艷入骨 。句中連用「 曾」、「空」、「尚」三個虛字轉折提頓,筆勢峭折而意有余悲了 。劉過是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 ,他同那種「名士無家多好色」的浪漫文人是不同的。他混跡青樓,是為了排解和麻痹那種「報國有心 ,請纓無路」的痛苦 ,在紅巾翠袖的撫慰中得到些許人生的溫暖。
其實,他何曾有過真正的歡悅呢?「彼此」句小作館結,如今一個是應舉無成的青衫士子,一個是孑然一身的半老徐娘,都是生活的失敗者和失意者。此時相對 ,怎能不令人腸斷魂消?「一枕」四句實情實境:窗外是愁人的梧桐秋雨,室內是搖曳的如豆青燈。兩個苦命人就這樣在一起相濡以沫!
過片四句緊承前結的詞意,將「初見」時的居處情態用瑣筆描出。「樓低不放珠簾卷」(不放,不讓之意 ),珠簾不卷,恐人窺視也。一個「低」字見出樓居之寒傖來 。「晚妝」,本是展示女性美的重要手段,對于以色事人的商女來說,更要以此邀寵。可是詞里的女主人竟是黛眉狼藉,淚痕滿面,這不是在風月場中的賣笑,而是在同病相憐時傾訴破碎的心聲 。「人道」三句,層層筆勢曲折,層層推進。人們說飲酒可以澆愁,可是酒力太小,奈何不得這深重的愁苦。「愁深酒淺」四字重逾千斤,讓人深味那不盡的哀愁。那么 ,怎么辦呢?「但托意焦琴紈扇」,就是作者為自己所開列的解脫之方。他試圖從歷史和哲理的角度去尋取慰藉和超脫。「焦琴」,即「焦尾琴 」,喻指良材之被毀棄。《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為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 。」「紈扇」,指恩愛之易斷絕。班婕妤被譖,退處長信宮,賦詩以自訴哀衷。中有「新裂齊紈素」、「裁成合歡扇」、「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之語。作者用這兩個典故自比,生動貼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 ,報國無門的悲慨。「莫鼓」二句從白居易《琵琶行》中化出。謫宦九江的青衫司馬與淪為商婦的長安故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相遇。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 ,自然容易引起共鳴,喚起溫柔的憐憫來。
劉過此時的處境與白相似 ,這樣用典真如天造地設,精當無比。歇拍兩句「云萬疊 ,寸心遠」,于凄咽中翻出激昂的異響。這是借萬疊之云山,抒寸心之積郁,一種將身許國的壯懷遠抱都于此六字中汩汩流出,情景融會,意象深遠,是非常精彩的結筆。真正的志士永遠不會屈從于冷酷的現實,他在溫柔中得到片刻的撫慰后,將繼續奮發前行,去實現他澄清四海、匡復天下的理想。
其七(宋·劉過)
彈鋏西來路。
記匆匆、經行十日,幾番風雨。
夢里尋秋秋不見,秋在平蕪遠樹。
雁信落、家山何處。
萬里西風吹客鬢,把菱花、自笑人如許。
留不住,少年去。
男兒事業無憑據。
記當年、悲歌擊楫,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劍,時解挑燈夜語。
誰更識、此時情緒。
喚起杜陵風月手,寫江東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羈旅。
記匆匆、經行十日,幾番風雨。
夢里尋秋秋不見,秋在平蕪遠樹。
雁信落、家山何處。
萬里西風吹客鬢,把菱花、自笑人如許。
留不住,少年去。
男兒事業無憑據。
記當年、悲歌擊楫,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劍,時解挑燈夜語。
誰更識、此時情緒。
喚起杜陵風月手,寫江東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羈旅。
評注
劉過作為一位愛國志士,平生以匡復天下,一統河山為己任。他力主北伐,曾上書宰相,痛陳恢復中原的方略,但卻不被茍且偷安的當政者所采納。他自己也屢試不第,一生布衣。因此他浪跡江湖,先是南下東陽、天臺、明州,北上無錫,姑蘇、金陵;后又從金陵溯江西上,經采石、池洲、九江、武昌,直至當時南宋前線重鎮襄陽。這首《賀新郎》大約寫于詞人西游漢沔(今武漢)時。
開頭三句直接寫數日「西來」途中的情景。而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和題眼就在「彈鋏」二字。這里借用《戰國策·齊策》馮諼彈鋏而歌的故事:說自己的愁苦「 西來」,是由于沒有受到重用,因此四處漂泊 。「大抵起句便見所詠之意,不可泛入閑事,方入主意 」(沈義父《樂府指迷》)。此詞的開頭正是如此開門見山,直接切題。他把自己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意」,借馮諼彈鋏的故事,明白表示出來,而且貫穿全篇起到統攝全局的作用。
「夢里尋秋」的「秋」 ,其意似不只是指季節,還別有所指。「夢里尋秋」 ,隱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國脈微如縷」(劉克莊),隱喻國勢的頹敗和山河的破碎;二是尋而不得,以致成夢。但即使在夢里,也仍是「秋不見」。接著卻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話:「秋在平蕪遠渚 」。陳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淪陷了的北方大好山河 ;「平蕪遠渚」正與之相仿佛。這兩句悖論的話暗示詞人對國事的關懷和傷心,雖日里、夜里、夢里都在追求 ,結果卻是可望而不可得 ,大有屈原「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的意境。
「想雁信家山何處 」?希望鴻雁作使傳遞書信,可是音信全無,故鄉何處?念國思家,在這首詞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句也正如「雁不到,書成誰與」(張元干《賀新郎》),表明家鄉遙遠。國事既不堪問,家鄉又音信杳然,于是引起下面的萬千感慨:「萬里西風吹客鬢,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 ,少年去」。異鄉作客,本已可悲,何況又值萬木蕭疏、西風蕭瑟的秋天 ,它和「 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一樣,映現出作者無法排解的憂傷。對鏡自照,兩鬢如霜,人已垂垂老矣,美好的時光已經匆匆地消逝了 。「自笑人憔悴」 ,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放浪荊楚 ,客食諸侯間」(岳珂《檉史》)的劉過,本來是較達觀的。這次西游,他不僅游覽了名山勝跡,而且還特別憑吊了虞允文大敗金兵的采石,周瑜破曹的赤壁,邊防重鎮的襄陽和峴山的墮淚碑。許多年以后,他還一直懷念著 :「楚王城里,知幾度經過,摩挲故宮柳癭」、「乾坤誰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盡英雄,腸斷劍鋒冷」(《西吳曲·懷襄陽》)。由此,可見他雖在落魄漫游中,也是懷著豪情壯志的。這幾句是詞人韶華已逝,而功業未建的感慨,蕭瑟中暗含著悲憤 ,從「自笑」(詞人的自嘲)兩字中隱隱地折射了出來。
下片換頭處的「男兒事業無憑據 」,從結構說和上闋的首句一樣 ,是自我抒懷的一個關鍵句 。古云「男兒志在四方」,但功名事業皆如云煙,毫無著落,惹起詞人無限傷心往事。詞人只能從回憶中以當年的放浪形骸中 ,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記當年、擊筑悲歌,酒酣箕踞」 ,用《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 ,荊軻和而歌」事,以堅決抗秦的悲劇英雄荊軻、高漸離比況自己和朋友,情投意合,慷慨悲歌,豪放不羈。并用阮籍在大將軍司馬昭的宴會上「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見《世說新語·簡傲》),表示自己的不拘禮法、不可一世之概。劉過是一個好飲酒、喜談兵、睥睨今古、傲視一世、具有詩情將略和才氣超然的人。
他不僅「奏賦明光,上書北闕」(《念奴嬌》),而且他曾想棄文就武,投筆從戎,血戰沙場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卻始終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不斬樓蘭心不平」的壯志,也在現實中被撞得粉碎,成為無法實現的幻想。
但詞人并沒有就此消沉頹廢「 腰下光芒三尺劍,時解挑燈夜語;更忍對燈花彈淚 ?」盡管一事無成,功名事業盡付東流,可是自己仍是壯志未衰,時時與朋友夜里挑燈看劍,連床夜語,又豈忍對燈花彈淚?
最后四句明知國運不可挽回,壯志難以實現,卻仍然死不了這顆心,不能忘情國事是劉過的一大悲哀,也是他最可愛的地方。由對國事的感慨轉入個人身世的飄零 。「喚起」兩句指杜甫懷念李白的詩句。杜甫在長安城(今陜西西安市)東南的杜陵附近地區住過,自稱杜陵野客,杜陵布衣。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 :「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又《春日懷李白》詩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詞人以李白自比,希望有杜甫那樣的知己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結句點出寫此詞以泄心中愁苦,聊作羈旅中的安慰。
這首詞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揮灑無余,傾吐出詞人「西來」路上的感受 。「詞之言情 ,貴得其真」(沈祥龍語),可說正是此詞的主要特色。其次 ,此詞典故都能恰到好處 :「彈鋏西來路」,像隨手拾取,卻包容了豐富的意蘊,既是敘事,又是抒情。用「擊筑悲歌」、「酒酣箕踞」寫豪情與友誼,維妙維肖,神態畢現。后用杜甫詩句抒發羈旅況味 ,也情思雋永,妥貼自然,切合此刻自身的情懷。https://www.takewebeasy.com/
開頭三句直接寫數日「西來」途中的情景。而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和題眼就在「彈鋏」二字。這里借用《戰國策·齊策》馮諼彈鋏而歌的故事:說自己的愁苦「 西來」,是由于沒有受到重用,因此四處漂泊 。「大抵起句便見所詠之意,不可泛入閑事,方入主意 」(沈義父《樂府指迷》)。此詞的開頭正是如此開門見山,直接切題。他把自己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 意」,借馮諼彈鋏的故事,明白表示出來,而且貫穿全篇起到統攝全局的作用。
「夢里尋秋」的「秋」 ,其意似不只是指季節,還別有所指。「夢里尋秋」 ,隱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國脈微如縷」(劉克莊),隱喻國勢的頹敗和山河的破碎;二是尋而不得,以致成夢。但即使在夢里,也仍是「秋不見」。接著卻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話:「秋在平蕪遠渚 」。陳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淪陷了的北方大好山河 ;「平蕪遠渚」正與之相仿佛。這兩句悖論的話暗示詞人對國事的關懷和傷心,雖日里、夜里、夢里都在追求 ,結果卻是可望而不可得 ,大有屈原「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的意境。
「想雁信家山何處 」?希望鴻雁作使傳遞書信,可是音信全無,故鄉何處?念國思家,在這首詞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句也正如「雁不到,書成誰與」(張元干《賀新郎》),表明家鄉遙遠。國事既不堪問,家鄉又音信杳然,于是引起下面的萬千感慨:「萬里西風吹客鬢,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 ,少年去」。異鄉作客,本已可悲,何況又值萬木蕭疏、西風蕭瑟的秋天 ,它和「 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一樣,映現出作者無法排解的憂傷。對鏡自照,兩鬢如霜,人已垂垂老矣,美好的時光已經匆匆地消逝了 。「自笑人憔悴」 ,大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放浪荊楚 ,客食諸侯間」(岳珂《檉史》)的劉過,本來是較達觀的。這次西游,他不僅游覽了名山勝跡,而且還特別憑吊了虞允文大敗金兵的采石,周瑜破曹的赤壁,邊防重鎮的襄陽和峴山的墮淚碑。許多年以后,他還一直懷念著 :「楚王城里,知幾度經過,摩挲故宮柳癭」、「乾坤誰望,六百里路中原,空老盡英雄,腸斷劍鋒冷」(《西吳曲·懷襄陽》)。由此,可見他雖在落魄漫游中,也是懷著豪情壯志的。這幾句是詞人韶華已逝,而功業未建的感慨,蕭瑟中暗含著悲憤 ,從「自笑」(詞人的自嘲)兩字中隱隱地折射了出來。
下片換頭處的「男兒事業無憑據 」,從結構說和上闋的首句一樣 ,是自我抒懷的一個關鍵句 。古云「男兒志在四方」,但功名事業皆如云煙,毫無著落,惹起詞人無限傷心往事。詞人只能從回憶中以當年的放浪形骸中 ,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記當年、擊筑悲歌,酒酣箕踞」 ,用《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 ,荊軻和而歌」事,以堅決抗秦的悲劇英雄荊軻、高漸離比況自己和朋友,情投意合,慷慨悲歌,豪放不羈。并用阮籍在大將軍司馬昭的宴會上「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見《世說新語·簡傲》),表示自己的不拘禮法、不可一世之概。劉過是一個好飲酒、喜談兵、睥睨今古、傲視一世、具有詩情將略和才氣超然的人。
他不僅「奏賦明光,上書北闕」(《念奴嬌》),而且他曾想棄文就武,投筆從戎,血戰沙場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卻始終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不斬樓蘭心不平」的壯志,也在現實中被撞得粉碎,成為無法實現的幻想。
但詞人并沒有就此消沉頹廢「 腰下光芒三尺劍,時解挑燈夜語;更忍對燈花彈淚 ?」盡管一事無成,功名事業盡付東流,可是自己仍是壯志未衰,時時與朋友夜里挑燈看劍,連床夜語,又豈忍對燈花彈淚?
最后四句明知國運不可挽回,壯志難以實現,卻仍然死不了這顆心,不能忘情國事是劉過的一大悲哀,也是他最可愛的地方。由對國事的感慨轉入個人身世的飄零 。「喚起」兩句指杜甫懷念李白的詩句。杜甫在長安城(今陜西西安市)東南的杜陵附近地區住過,自稱杜陵野客,杜陵布衣。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 :「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又《春日懷李白》詩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詞人以李白自比,希望有杜甫那樣的知己能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結句點出寫此詞以泄心中愁苦,聊作羈旅中的安慰。
這首詞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揮灑無余,傾吐出詞人「西來」路上的感受 。「詞之言情 ,貴得其真」(沈祥龍語),可說正是此詞的主要特色。其次 ,此詞典故都能恰到好處 :「彈鋏西來路」,像隨手拾取,卻包容了豐富的意蘊,既是敘事,又是抒情。用「擊筑悲歌」、「酒酣箕踞」寫豪情與友誼,維妙維肖,神態畢現。后用杜甫詩句抒發羈旅況味 ,也情思雋永,妥貼自然,切合此刻自身的情懷。https://www.takewebeasy.com/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客俎經旬無肉,又子由勸不讀書,蕭然清坐,(宋·蘇軾)
- 客信豐寄劉起潛(宋·鄧有功)
- 客兒亭(元末明初·張昱)
- 客兒亭(宋·楊蟠)
- 客興(元·劉秉忠)
- 客興(元末明初·王冕)
- 客興(明·夏原吉)
- 客岡州送棲壑和尚還鼎湖(明·伍瑞隆)
- 客況六言五首(宋末元初·方回)
- 客況(元末明初·王冕)
- 客況(金·趙元)
- 客到(宋·呂南公)
- 客北平聞行人之語感而成詩四首(明·宋訥)
- 客南塘作二首(元·陳高)
- 客南歸述所聞戲作一絕(清末近現代初·陳寅恪)
- 客南徐一首(宋·王琮)
- 客南昌力疾與故人期過(明·符錫)
- 客南昌雨中讀故人賞菊之什(明·符錫)
- 客衛中新居(當代·張力夫)
- 客廳(唐·徐夤)
- 客歷陽成同年率庵憶初園中秋酌桂(清·程云)
- 客去夜坐(明·顧祖辰)
- 客去追記坐間所言(宋·陸游)
- 客去(宋·劉翰)
- 客去(宋·周端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