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二首(唐·杜牧)
詩詞詩句古文賞析
贈別二首(唐·杜牧)
七言絕句 押魚韻
七言絕句 押魚韻
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①,卷上珠簾總不如。
春風十里揚州路①,卷上珠簾總不如。
評注
《升庵詩話》:
杜牧之詩:「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劉孟熙謂:《本草》云:「豆蔻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牧之詩本詠娼女,言其美而且少,未經事人,如豆蔻花之未開耳。此為風情言,非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厭之,以為「綠葉成陰」矣,何事入詠乎?
吳景旭《歷代詩話》: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姜,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花微紅,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本草》亦狀其花之吐而尚含蘊于葉間,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謂少女之娠也。升庵誤會「少而娠」之語,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因樹屋書影》:杜牧之詩:「婷婷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此花無實,不與草豆蔻同種。每蕊心有兩瓣相并,詞人托興曰比目、連理云(《桂海虞衡志》云),讀此,始知詩人用「豆蔻」之目。
《唐詩鑒賞辭典》:文學藝術要不斷求新,因陳襲舊是無出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貴獨到。從這個角度看看杜牧《贈別》,也不能不承認他做詩的「天才」。
此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曹植《洛神賦》)那樣具體的描寫。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這一句。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顯然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裊者,當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裊裊」四字。這里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里,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揮盡致哩!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成都)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里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簾」是歌樓房櫳設置,「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都未明說,含吐不露,但讀者已完全能意會了。這里「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并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詩話》云:「書生作文,務強此而弱彼,謂之‘尊題’。」杜牧此處的修辭就是「尊題格」。但由于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里「強此弱彼」的寫法顯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輕利之至。別情人不用一個「你(君、卿)」字;贊美人不用一個「女」字;甚至沒有一個「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盡得風流」。語言空靈清妙,貴有個性。
(周嘯天)
此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曹植《洛神賦》)那樣具體的描寫。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這一句。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顯然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裊者,當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裊裊」四字。這里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里,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揮盡致哩!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成都)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里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簾」是歌樓房櫳設置,「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都未明說,含吐不露,但讀者已完全能意會了。這里「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并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詩話》云:「書生作文,務強此而弱彼,謂之‘尊題’。」杜牧此處的修辭就是「尊題格」。但由于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里「強此弱彼」的寫法顯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輕利之至。別情人不用一個「你(君、卿)」字;贊美人不用一個「女」字;甚至沒有一個「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盡得風流」。語言空靈清妙,貴有個性。
(周嘯天)
其二(唐·杜牧)
七言絕句 押庚韻
七言絕句 押庚韻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①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評注
《歲寒堂詩話》:
杜牧之云:「多情卻似總無情……」意非不佳,然而詞意淺露,略無馀蘊。元、白、張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盡則又淺露也。
《唐詩箋注》:曰「卻似」,曰「唯覺」,形容妙矣。下卻借蠟燭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評牧之詩:豪而艷,宕而麗,其絕句于晚唐中尤為出色。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不言人而言燭,襯筆絕佳。
以下總評
《詩源辨體》:杜牧少年風流放蕩,見于他書可考。其詩有「落魄江湖」、「華堂今日」、「自恨尋芳」等篇,今皆不見本集者何?按《唐書》:「牧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臨終,悉取所為文章焚之。」斯豈臨終而焚之耶?中復有「婷婷裊裊」、「多情卻似」二絕,疑后人增入也。
《唐人絕句精華》:此二詩為張好好作也。杜別有贈好好五言古詩一首,詩前有小序曰:「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后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歲,為沈著作述師以雙壞納之。后二歲,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按此詩有「娉娉裊裊十三馀」句,當是初與好好別時所作。前首言其美麗,后首敘別。「似無情」、「笑不成」正十三齡女兒情態。
《唐詩鑒賞辭典》: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協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張燕瑾)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協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本詩亦可見此意。
(張燕瑾)
經典古詩詞及作者
- 次韻石秀叔聞鶯(宋·陳著)
- 次韻石秀叔(宋·陳著)
- 次韻石秀才淮上偶作(宋·鄭獬)
- 次韻石端若惠長句(宋·周紫芝)
- 次韻石翁寄容一之圭峰(明·李承箕)
- 次韻石芝(宋·蘇轍)
- 次韻石謙伯山居(宋·許及之)
- 次韻石魯瞻(宋·韓淲)
- 次韻碩農飛來鐘(清·吳為楫)
- 次韻碩夫池亭賞蓮(宋·李彌遜)
- 次韻碧窗聶道錄(宋·俞德鄰)
- 次韻示從學(元·吳當)
- 次韻示河東君(明末清初·錢謙益)
- 次韻禮之齋中述懷(宋·強至)
- 次韻禮之淮上吟(宋·強至)
- 次韻社日且以善謔(宋·韋驤)
- 次韻祇庵同年(清末近現代初·陳曾壽)
- 次韻祐父秋懷(宋·韓元吉)
- 次韻祖德九日(宋·程洵)
- 次韻祖擇之登紫微閣二首(宋·王安石)
- 次韻祝公亮經歷見寄(元·陳鎰)
- 次韻祝南將入蜀五首(近現代·石維巖)
- 次韻祝守康鹿鳴宴贈諸先輩 其一(宋·葛勝仲)
- 次韻祝守康鹿鳴宴贈諸先輩 其二(宋·葛勝仲)
- 次韻祝廉夫登南樓(宋·傅察)